“卓越计划”在应用型本科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

2011-08-15 00:44黑龙江张可心杨美娜
职业技术 2011年9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

黑龙江 张可心 杨美娜

“卓越计划”在应用型本科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

黑龙江 张可心 杨美娜

本文主要介绍了“卓越计划”在应用型本科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方案,提出“卓越计划”的启动背景。“卓越计划”在应用型本科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企业阶段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教学法

一、“卓越计划”的启动背景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目前,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突破600万,规模居世界前列,但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仍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为改变这样的现状,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决定共同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是重中之重。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国际上工程师培养的通行做法分为两大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成员模式,即在校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毕业后由社会提供工程师职业方面教育,并通过专门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后成为工程师。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模式,即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时获得一个文凭工程师学位,同时也是职业资格。

国家未来发展急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这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服务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卓越计划在应用型本科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应用型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完成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和一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备自动控制、自动化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工程、机器人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可获得电气自动化系统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训练,可获得见习电气自动化系统工程师技术资格,能在电气自动化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思路

探索在研究型大学培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优秀的综合素质和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之路;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以校企合作和中德合作为支撑,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制定应用型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大纲,在全校工科专业及同类兄弟高校推广应用。在电类大平台的基础上,将自动化类专业方向教育作为电气电子工程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加强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构建控制类学科课程平台,进行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宽口径培养;通过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加强工程设计能力和现代控制类工程师全面素质培养。

(三)项目教学法在卓越计划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将多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明确的“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等5个阶段,采用“团队学习”的方法,动脑、动手、交流和合作,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

(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本着“宽、专、交结合”的方针,即将宽基础知识教学、专业知识教学和交叉知识教学有序结合的教育方法,开展我校的工程教育。具体思路:

1.实行全程导师制,即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模式。

2.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多元化培养受企业欢迎工程技术人员。

3.加强国内外的校际交流与合作。

4.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创新活动。

5.建立创新型实验与实习基地。

(五)教学管理方面的探索

按4年制,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内学习3年,主要以课程教学为主,完成工程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同时结合课程实验、专项实验、课程设计、项目教学以及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累计学习1年,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累工程实际工作经验。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研究配套制度与机制、提供保障措施等重要事项的决策;开办校企协作组:负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相关工作。

(六)企业培养方案

通过加强与增加企业的学习阶段,培养出主要从事控制系统产品的生产、销售、技术支持或控制系统工程项目施工、运行、维护、基本方案设计等方面的应用型工程师,为本科毕业后的就业或者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工程应用基础。其中利用1天时间进行企业参观学习,电气检测及仪表工程教育为2天,单片机和可编程控制器的工程实践课程各占2周时间,利用18周时间进行自控系统的设计与调试,毕业设计阶段占时20周。并安排到专业教学计划中。

三、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初步拟定的应用型本科电气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作方案,而在后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还会涉及学校的办学定位、生源特点、动态管理机制、顶岗实习企业经营状况、学生毕业后社会的认同度,以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等层面的问题,这些都有待于今后在“探索——总结——完善——实施”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其中校企合作是关键;中德合作是支撑;实践型教学是载体;队伍建设和考核评价是保障,最终目标是为我国各行业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人才。

[1]王令其,左健民,汪木兰.大工程观与应用型工科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9(2).

[2]庄华洁,周金奇.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研究,2004(6).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编辑 王旸)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青年工程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卓越之梦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