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浅析—— 以东盟为例

2011-08-15 00:49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帆徐思
中国商论 2011年14期
关键词:零售业国际化零售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杨帆 徐思

我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浅析
—— 以东盟为例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杨帆 徐思

目前,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零售企业的一大潮流。国际化是零售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零售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运用SWOT分析工具以东盟为国际化经营目标市场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促进零售企业国际化提出相应的建议。

东盟 零售企业 国际化

1 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背景

企业的国际化指零售企业通过从事跨越国界的商业经营活动,而获得经济利益的商业行为和过程,其核心是零售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而获得相关的效益。

目前,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大多数行业的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零售业也不例外。零售业行业内的各种企业,包括不同形式和规模的零售企业,都在疯狂地扩大其国外市场。我国由于拥有稳定的市场,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巨大的消费潜力,已经成为国际零售商发展其海外市场的首选地。除了像保洁、联合利华等这些老牌的零售企业,不断地在中国扩大其市场,越来越多的新兴外资零售企业也将中国市场视为海外扩张的理想选择,纷纷抢滩登陆中国市场。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市场完全对外开放,所有针对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限制都已取消,这给外资零售企业登陆中国市场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更多的外资零售企业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本土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与国外零售企业齐头并进,就必须完成以下两大基本任务:一是在国内与外资零售企业竞争,构建中国民族零售业的竞争力;二是积极投入国际化进程中,进行国际化经营。

2 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SWOT分析——以东盟为目标零售市场

SWOT分析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的,又被称为TOWS分析法、态势分析法。在现在的战略规划报告里,SWOT分析法经常被用到。SWOT分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并进一步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它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的制定、竞争对手的分析等场合。

在本文中,本文运用SWOT工具来分析我国零售企业以东盟零售市场为目标的国际化,将对一个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分析扩大到对我国零售业一个行业的分析。

2.1 机会(Opportunity)分析

2.1.1 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中国零售企业勇敢地走出去进行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形势下我国国民经济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中国与东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从微观的层面说,减少了我们零售企业的进入壁垒,有利于我国零售企业对东盟各国的直接投资和零售商品的进出口;从宏观层面上说,促进了我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能使得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购买力增强,同时使我国零售企业的实力和销售额增加。

2.1.3 世界经济从金融危机中逐步恢复

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的零售企业造成的冲击不是很严重,但是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零售企业也会越来越得到实惠。2008年,东盟人均GDP为2576美元(联合国统计司2009年10月数据库),这样的市场,已经适合很多零售业态的发展了,例如超市、便利店等(超市是在人均GDP在500~1000美元的基础上才产生的;便利店的产生要求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危机时代东盟各国经济的逐步恢复,消费需求会不断增加,零售市场的扩大对我国零售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

2.2 威胁(Threats)分析

2.2.1 东盟各国政治经济环境

东盟中有些国家的政治不稳定,例如泰国,直接导致了其经济和投资环境的恶化,不利于我国零售企业的直接投资经营。

有些国家的货币币值不稳定,经济的波动,再加上社会的动荡不稳定,也不利于我国零售企业在此国际化经营。

2.2.2 中国和东盟各国消费习惯的差异

对于我国零售企业来说,长期地在国内经营,对东盟各国的消费习惯不甚了解。这样,我国企业在东盟各国进行国际化经营时,容易造成有些产品销售不出去,有些产品断货的现象。

2.2.3 东盟本地零售企业和早期进入的国外大型零售企业

欧美和日本的很多的大型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和完善的服务,同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他们进入东盟国家的市场就形成了一定的壁垒,再加上东盟国家中已经存在的本地零售企业,使我国零售企业进入成本很大,这些都使我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面临了巨大挑战。

2.3 优势(Strength)分析

2.3.1 我国零售业的行业特点

零售业基本具备我国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条件。这主要表现为两点。

第一,零售业属于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零售业是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零售业的发展不仅对国内消费影响巨大,而且也与生产高度相关。一方面,零售业的发展对上游的产业有拉动作用,如果零售业发展不好,就会制约上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威胁我国产业经济的安全。另一方面,零售业的发展有助于国内消费的增长,如果零售业发展不好,就会阻碍国内消费的增长,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零售业具有规模经济特征。零售业是具有显著规模经济特性的行业,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中得到了佐证。这种行业规模经济的特性,会使零售业表现出较高的产业集中度甚至出现垄断现象,从而造成市场竞争的不完全。

2.3.2 区位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

我国和东盟国家领土领海相连,海路陆路相通,因此我国零售企业对东盟国家进行国际化经营的运输成本很低,有强大的成本优势。

刘易斯·威尔斯指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低的生产成本,这种低生产成本是与其母国的市场特征密切相关的。我国是劳动力资源大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同时我国又是制造业大国,有着上游制造业的产业支持,我们的零售企业在东盟国际化经营的产品物美价廉,具有价格优势。

2.3.3 零售企业竞争能力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我国的零售市场较早,我国零售企业在本土与其竞争中学习了很多经营管理经验,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我国的零售企业有一部分已经进行了国际化经营,积累了一部分国际化经验。这些对于增强我们零售企业在东盟的国际化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2.4 劣势(Weakness)分析

2.4.1 多数零售企业没有国际化经营的战略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零售企业主要从事国内投资和经营,很少有零售企业具有国际化经营战略。大多数国内零售企业根本就没有海外经营的意识,一方面,对国外政治法律制度、经济管理方法、风俗习惯了解不够;另一方面,不重视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这给我国零售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制约了我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效率的提高,从而阻碍了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2.4.2 国际化知识和经验存量不足

成熟的跨国零售企业,经营的地理区域比较广泛,因而具备较为丰富的国际化知识和经验。当它们进入新的海外市场时,可以运用这些国际化知识和经验以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取得特定市场,获得成功。但中国零售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和那些成熟的跨国零售企业是不同的,由于国际化之路尚处于起步阶段,他们缺乏国际化知识与经验。

2.4.3 国际化中高级人才吸收、培养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国际化人才,特别是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中高级专门人才是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经营的重要保障。我国零售企业要想尽快实现向国际化经营的成功迈进,就必须引进一些熟悉国际零售业市场和发展趋势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在经营管理的手段、技术和理念上逐步同国际接轨。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零售企业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并且在经营管理手段、技术、理念方面与国外成熟的跨国零售公司有较大差距。这对我国零售企业成功走向世界是十分不利的。

3 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我国零售企业东盟市场国际化经营的SWOT 分析,我们发现了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我国零售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 树立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和国际化管理理念

观念国际化是国际化战略的根本和前提。我国零售企业要逐步树立自己的国际化经营意识,要逐步树立自己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拿东盟来说,我国零售企业要主动地去了解东盟各国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并进一步制定与东盟各国相适应的企业国际化战略。另外,我国的零售企业还要善于从经济全球化的经营角度,优化资源配置,开拓资本运作渠道,建立全球客户网络,提高管理水平。

3.2 加快提高零售企业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

国际化人才不足是中国零售企业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 我国零售企业要想成功走向国际化,必须实施国际化的人才战略。一方面,企业要重视对内部员工的培养,加强他们的国际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个人能力,使其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进一些熟悉国际零售业市场和发展趋势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3.3 改革和完善宏观管理体制和政策环境

今日世界的竞争不仅是企业间的竞争,也是国家间的竞争,是政府和企业联合力量间的竞争,并且从全球范围看,国家给予企业以商业的、政治的、外交的支持已成为通行的行为方式和司空见惯的行为准则。因此我国零售企业要想成功走向国际化,不仅需要自己同国际接轨,而且需要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我国政府应该根据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需要,制定合理的管理体制,为零售企业国际化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要“松绑”。创造有利企业“走出去”的宽松环境,减少和消除阻碍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因素。

第二,要规范。扩大企业“走出去”的自主权不是无条件的,而应以必要的规范为前提。既要“放”,也要管。

第三,要扶持。让企业成为“走出去”的主体,并不是说政府就可以撒手不管,对于该扶持的一定要积极予以扶持,以达到尽快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1] 胡媛荣.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策略研究[D].中国知网硕士论文文库.

[2] 黄飞,吕红艳.零售企业国际化动因初探[J].商业研究,2004,(05).

[3] 胡洪力.中国大型零售企业国际化战略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07).

[4] 汪旭晖.探析零售企业国际化动机[J].商业经济,2004,(06).

[5] (美)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F272

A

1005-5800(2011)05(b)-006-02

猜你喜欢
零售业国际化零售
聚焦港口国际化
门店零售与定制集成,孰重孰轻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聚好”电商 赋能新零售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今年春节新兴消费亮点纷呈——2018年新零售走向
零售业 餐饮业 到底谁模糊了谁?
万利超市的新零售探索之路
效率才是新零售业本质
场景营销视野下的零售业O2O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