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中的“自然无为”

2011-08-15 00:45包国慧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统治者圣人老子

包国慧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论《老子》中的“自然无为”

包国慧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自然”是指事物所拥有的一种状态,“无为”则是指对待事物时的一种心态。本文从“自然”和“无为”两方面入手,论述老子的这一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老子;自然;无为

老子的传世著作《老子》,思想博大精深,给后人以多方面的启示,诸如处事方略、道德修养、社会政治等等。“自然无为”作为老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几乎遍及著作中所有章节,其所示予人们的启发是难以估量的。

一、《老子》中“自然”、“无为”的含义

“自然”是老子发明并首先使用的。“自然”在《老子》中出现得并不多,意思也不是我们现在的“自然”之意,一般可以理解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朱谦之《老子校释》注曰:“黄、老宗自然,《论衡》引《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此即自然之谓也,而老子宗之。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五十一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六十四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观此知老子之学,其最后之归宿乃自然也。”故《论衡·寒温篇》曰:“夫天道自然,自然无为。”可见他认为“自然”就是顺其自然之意。陈鼓应转引蒋锡昌注:“广雅释诂:‘然,成也’,自然,指‘自成’而言。”他自己也认为“自然”就是没有外界的干扰,让万事万物顺任自然状态。这些都是对《老子》中的“自然”具有代表性的解释。

“无为”,在《老子》中出现的次数相对多些。若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是“什么都不做”,但是在《老子》中,“无为”却并不是如此简单的表层意思,而是蕴含着深厚的内涵。朱谦之《老子校释》注曰:“《论衡·自然篇》曰:蘧伯玉治卫,子贡使人问之:‘何以治卫?’对曰:‘以不治治之。’夫不治之治,无为之道也。谊即本此。盖老子之意,以为太上无治。世之所谓治者,尚贤则民争;贵难得之货,则民为盗;见可欲则心乱。今一反之,使民不见可尚之人,可贵之货,可欲之事。如是,则混混沌沌,反朴守醇,常使民无知无欲,则自然泊然,不争不盗不乱,此所以知者不敢不为。至德之世,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此则太古无为而民自化,翱翔自然而无物不治者也。”由以上解释可以知道,“无为”并不是无动于衷什么都不去做,而是依其本来的状态,让其自然发展并有所作为。

二、《老子》中关于“自然”的语句

《老子》中提到“自然”的文字不多,仅有五处: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为我自然。(十七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二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夫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这些对“自然”的主要表述应该是第二十五章。对这句的解释,《河上公章句》曰:“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愿,有功而不置。天湛泊而不动,施之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也。万物自然生长,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王弼《道德真经注》曰:“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道顺自然,天故资焉;天法于道,地故则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从这两种解释可以看出,天、地、人最终要效法的是自然。而自然是去掉外界的一切的干扰,任事物顺着本身的状态去发展,这也是一种本然如此的状态。

十七章中是针对统治者与百姓而言的。统治者不轻易发号施令,使百姓得到自我发展,一切均顺其自然,统治者不去干扰百姓的发展,百姓也感受不到统治者的统治,从而达到“功成事遂”的结果,而这也不是统治者管理的结果,这是本来就该产生的结果。可见“贵言”的统治者才是最好的统治者。只有贵言,统治者才能与百姓相安无事,从而达到预定的结果。

二十三章是和十七章相对而言的,十七章是要统治者“贵言”,本章则是要“希言”。“希言”,依陈鼓应先生的解释就是“少声教法令之治”,如果对百姓施以法戒禁令,对其征收苛捐杂税,就如同采取狂风骤雨般的暴政一样,而暴政是不会长久的,因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七十四章)。世界万物只有遵循其自然性,人的行为符合其法则,万物就会自化,自然发展,从而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五十一章,对“道”之所以受到尊崇,“德”之所以被视为珍贵做了简要概括。而这些就在于它从不干涉万物的生长,而是让其以自然状态去发展,缘于此,故能受到推崇和珍视。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就是对此章最好的解释。林希逸语:“以自然为道,则无所容力,亦无所着迹。”且譬喻圣人治国,不用有形的作为,而是顺任自然。

六十四章中,讲圣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去横加干预万物的生长,也不敢恣意妄为。和上面的意思是相同的,是为了让万物在没有外界干扰的那个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发展、运行。

老子提出自然是为了消除外部的干扰力量,使事物以其本来的状态去生长、发展,而不要介入任何人为的因素。这种“自然”的思想落实到社会生活领域,正好与他的“无为”思想相互呼应。

三、“无为”

“无为”也是老子的重要思想,“无为”的观念,可以说是《老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反映了《老子》的深刻思想和卓越智慧。《老子》中直接出现“无为”的地方不下十处,而“无为”的思想和“自然”的思想一样贯穿整部著作。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第三十八章)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第五十七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六十三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第六十四章)

这些语句中,都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叙述。由此可以看出,“无为”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陈鼓应先生指出:“老子著书立说最大的动机和目的就在于发挥‘无为’的思想”。

老子所倡导的“无为”,不是“不为”,也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顺应自然的情况下善为、不去妄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如果说“无为”是一种手段和方法,那么“无不为”就是其真正的目标。“无为”是顺其自然的发展,“无不为”就是自然所要达到的结果,即“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在三十七章、四十八章中都有表述。

“无为”还要不私为,即不为己而为。要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五十一章)。道生万物而不为其主宰,德蓄万物而不自居其功。正因为圣人懂得“圣人为之而无以为”的真谛,所以才能令万物顺其本身的状态而各自作为。

“无为”也要不过度而为。过度而为之,不善为也;善为之,则不过度而为。故老子有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九章)。可见其对此有着深刻的体悟。

在五十七章中,通过对“有为”的统治的描写,以圣人的口吻说出了“无为”所带来的好处,认为最好的治理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就是顺民性的自然,令其自化、自朴,所以有“无事取天下”的效果。由于统治者妄作非为,使得百姓生活困苦,国家陷入混乱之中,以致难以治理。老子于是在此强调,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四、自然无为

很多地方都认为“自然”和“无为”具有相同的意思,有时会把两者的含义混淆。例如,车载说:“老子书提出‘自然’一词,在各方面加以运用,从来没有把它看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是运用自然一语,说明莫知其然而然的不加人为任其自然的状态,仅为老子全书中心思想‘无为’一语的写状而已。”“老子还提出‘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见解,说明万物是在无为自然的状态中生长的。”从上文中对“自然”、“无为”描述的语句中可以看出,二者虽然有时意思相近,但是相同的却很少,因此不能将“自然”与“无为”等同起来。

根据陈鼓应先生的说法:“‘自然’是一种观念、态度、价值,也是一种状态和效果;‘无为’是一种行为,一种用来实现自然的手段和方法”。由此可见,“自然”和“无为”是不可分割,也是相得益彰的。

在《老子》中,自然无为作为政治策略,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老子是针对当时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意欲的“有为”而提出的施政纲领,呼吁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效法天道、清静为本,强调顺应客观规律,顺从民意而为,不过多干预老百姓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天下大治。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下,仍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对当下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和谐安定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作出无法估量的贡献。作为人类生存与交往的黄金法则,“自然无为”思想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继续为人们的生活指明方向,为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依据。

[1]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The Old Theory of“Not” Natural

BAO Guo-hui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Shan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Natural” thought is not an important concept. “Natural”refers to things have a state,“wuwei”refers to deal with things in a state of mind. From the “natural”and “wuwei” to start,to state the Laozi’s the thought,the guidancingmeaning of lif

patriarcha;natural;wuwei

B223.1

A

1009-6566(2011)01-0063-03

2010-12-18

包国慧(1983—),女,甘肃礼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统治者圣人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智者老子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
《公民大会妇女》的统治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