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百姓记忆、地方解释和民间教化——以毛坦厂民间传说为例

2011-08-15 00:51黄克顺
天中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风物朱元璋记忆

黄克顺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民间传说:百姓记忆、地方解释和民间教化
——以毛坦厂民间传说为例

黄克顺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民间传说是一方社群的集体记忆,与正史和方志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意义。毛坦厂的民间传说充分说明了传说多元化的存在意义。传说是地方百姓记忆构筑的当地历史,填补了因缺少史志记述而导致的区域历史的空白;传说是地方民众对地方风物的在地化解释,是区域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晶;传说还是民间的无字道德教材,是民间教化的重要力量。

民间传说;百姓记忆;地方解释;民间教化;毛坦厂

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并与特定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地方风物等相关联的故事。长期以来,大多数人(包括很多学者)对传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为‘传说嘛,传传说说而已’”[1]4,或者只是把传说当作茶余饭后的娱乐和消遣。其实,传说是一方社群的集体记忆,从社会史角度来看,它与正史和方志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意义。它们是深藏的民俗,是地方性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在已经逝去的传统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阶段,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参考价值。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毛坦厂的民间传说充分说明了传说具有多元化的存在意义。

毛坦厂镇是大别山北麓一个远离中心城市的古老山镇,位于舒城、霍山、金安三县区交界地带,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总面积 59.6平方公里,总人口 3.5万余,2005年 9月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毛坦厂地理位置独特,文化遗存丰富,境内现有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坦厂明清老街,省级风景名胜区——东石笋风景区,清代湖广总督涂宗瀛的家庙——涂公祠,安徽省示范高中——毛坦厂中学等,其中长达3华里的明清老街,是江淮地区极为少见且保存完整的徽派古建筑群,老街街道全用青石条与鹅卵石铺砌,青石条上有旧时木制独轮车留下的深深辙印。与可见的文化遗存相映衬的,是当地丰富多样的民间传说,它们与其他民俗一起共同构建了这一区域完整的民间记忆,在民众地方化的历史叙事中发挥着潜在的作用,并参与构建了当地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地方知识体系。

一、百姓记忆构筑的地方历史

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编写地方志的文化传统,但编写镇志和村志的却很少,而传说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因此没有史志的村镇很多,但没有传说的村镇却几乎没有。“传说是历史性较强的一种民间故事……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2]82。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传说,尤其是有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传说,是百姓为一地留下的口述史,它们是百姓记忆中的无字史书。毛坦厂的民间传说也是如此,其中浴血燕山寨和朱元璋传说是典型代表。

燕山寨是毛坦厂镇北边群山的主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浴血燕山寨讲述的清朝末年当地居民抵抗“长毛”(太平天国)的一段历史。太平天国晚期,“长毛”的一支队伍开往湖北时借道毛坦厂,当地民众闻风而逃,其中毛坦厂街的多数富商和部分居民逃上了燕山寨。“长毛”开进毛坦厂后为掳夺钱财扩充给养,就强攻燕山寨,山上商户和居民在黄大老爷(黄姓为毛坦厂第一大姓)的指挥下,与“长毛”展开血战,凭借险要的地势和严密的布防,艰难打退了“长毛”。这个故事史书不存、方志不载,但却在百姓的口头叙事中留传下来,是太平天国运动在小镇留下的历史印痕。这个传说因时代并不久远,故较为单纯,其时间、地点及情节均具有惟一性,艺术加工的痕迹不太明显,估计与真实事件较为接近,因此可以看作是当地百姓的表层记忆。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毛坦厂丰富多样的朱元璋传说。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毛坦厂当地称之为朱洪武或洪武爷。传说朱洪武小时候家境贫寒,曾经逃难到毛坦厂球场岭对面的一山湾里,被山湾里一对无儿无女的张姓老夫妻收为义子,并在张老汉家帮人放牛。球场岭岭头有一稻场,朱洪武经常与一帮放牛娃在稻场玩球,此地因此就被叫做球场岭。后来老夫妻去世后,做了皇帝的朱洪武为义父在山湾里盖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老张庵。类似的朱元璋传说在毛坦厂还有很多。与“浴血燕山寨”传说明显不同的是,朱元璋的传说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相关的地点、人物和部分情节也往往因讲述人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如果说与太平天国有关的浴血燕山寨传说是百姓表层记忆的话,有关朱元璋的传说则是民间的深层记忆,它们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了明显的加工,传奇性更强。虽然类似的传说在安徽甚至全国其他地方也有存在,但毛坦厂的朱元璋传说却十分集中和丰富,有的传说还有多种“版本”在民间流传(如有关鸡鸣岭的来历至少有三种不同的传说,其中两种与朱元璋有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毛坦厂的朱元璋传说与邻近的舒城县晓天和霍山县黑石渡、落儿岭、道士冲等乡镇的有关传说构成了一条明显的朱元璋传说带。这些传说不可能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但传说中显然有历史的影子,综合有关史学知识,我们隐约可以看出,它们实是朱元璋早年在这一带流浪的历史在民间的沉淀。朱元璋17岁时因大旱和瘟疫,父母和大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相继死去。朱元璋为了生计只好到皇觉寺做了和尚,不久又流浪“淮西”。清代张廷玉等撰写的《明史》记曰:“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逾月,游食合肥……凡历光、固、汝、颍诸州三年。”[3]1“在安徽、河南交界的地方游来游去,山栖野宿,受尽了风霜之苦”[4]11,过了 3年“身如蓬逐风、心似滚沸汤”(朱元璋语)的生活。而毛坦厂正地处“淮西”,位于合肥与河南的光山县、固始县之间,是从合肥经舒城和霍山去河南的道路之一。可以想见,朱元璋在云游淮西的3年中,滞留舒城、六安、霍山交界地带是完全有可能的。

上述朱元璋在“淮西”的流浪经历,史志没有具体的记载,但却逐渐沉淀在民间,并渗透到相关传说中,虽经五六百年的悠长岁月而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有关毛坦厂地名来历的传说则大体明确了古镇的形成时期。毛坦厂原名“上五显”,也叫“茅滩场”,关于毛坦厂地名的来历有两则传说。一说很早的时候,该地和邻近的舒城五显镇都建有供奉五显神的五显庙,毛坦厂地处河流上游,故该地叫“上五显”(紧邻的舒城县五显镇叫“下五显”),因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当地众多商户和居民都要在五显庙前举办祭会,并舞狮娱乐,当地叫做“狮子盘大场”,而五显庙的近旁有个狮子山,狮子头部鬃毛正对五显庙,故地名后来变为“毛坦厂”(“坦厂”谐音“盘场”)。从内容看,这则地名传说明显是牵强附会,而且出面举办祭会的主要是商户,因此它的出现显然在毛坦厂集镇形成之后。而另一则传说是这样叙述的:毛坦厂原名“茅滩场”,是因朱元璋的“马政”而发展起来的,因当时把多面无墙的马棚称为“厂”,所以后来根据谐音改成了“毛坦厂”。这则传说具有较强的可信性,现在当地周边仍有不少与马有关的地名。这则传说传达出这样一个历史信息:毛坦厂地域商业中心的形成是在明朝初年,是明朝茶马政策催生的结果。显然,这样的地名传说对考证村镇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传说不能等同于历史,它里面有很多夸张、幻想和虚构的成分,实际是民众根据记忆对过去的重构和加工,但这正是民众自己处理历史的一种方法。因此,传说实际上是民间群体通过自己的方式构建起来的地方历史,正如万建中所言:“传说、记忆和口述史往往三者合一,成为具体时空中人们共同拥有的传统。”[5]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相关传说实际是当地百姓关于本地历史的集体记忆,是百姓记忆构筑起的地方历史,它们填补了因缺少史志记述而导致的区域历史的空白。

二、民众对当地风物的在地化解释

风物传说是民间传说中数量众多、流传最广、最为普遍的一种类型。这类传说往往是当地民众对地方风物的一种想象性叙事和在地化解释。所谓在地化解释是指当地民众源于长期居住而形成的乡土情怀和地方社群的主体价值,将区域地理与本地文化结合起来对家乡风物作出的各种“合理性”解释。这类传说在毛坦厂地区极为丰富,下面对几则当地家喻户晓的风物传说加以解析。

毛坦厂东南的山中有两块奇石突兀矗立,东边位于山坡上的叫东石笋,西边位于山沟的叫西石笋(属霍山县境),关于东石笋的来历有多则传说,其中一则是这样的:据说两石笋实为船桅,周边绵延的群山是船舷。两石笋修炼成精,相互竞赛看谁长得更高,使船行的更快,而一旦船行,将洪水滔天,大难将至,此事惊动了天庭,于是玉皇大帝派雷公用神锤奋力一击,将东石笋击成数片,西石笋被吓得一屁股坐到山沟里。这就是当地传说的“打断东石笋,吓倒西石笋”的来历。

关于毛坦厂水井众多的传说也颇为神奇。毛坦厂四面环山,盆地中央为由山洪冲积而成的透水性极强的砂壤。因此,只要在地上掘个两三米深,就会有甘冽的清泉喷涌而出,故当地有“家家有泉水,户户有花香”之誉,这是由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决定的。但传说对当地多水井的现象则另有解释,相传鲁班师徒为镇住修炼成精的蛤蟆精,避免给人间带来洪水,奉天神之命去南山修庙,结果误把山南当南山(“南山”与“山南”均为毛坦厂附近的地名),大庙修成以后,他们才得知弄错了,又匆忙赶往南山,情急之下山南已修成的大庙忘了留阴涵,而无阴涵则无处出水,易形成内涝。回去又来不及,于是鲁班就用木工尺向脚下一捣,说“山南大庙就在这出水吧!”就这么轻轻一捣,把毛坦厂那块地方捣出无数个泉眼来。从此,无论山南下多大的雨,都不会出现内涝,雨水都流到毛坦厂的泉眼里去了。

关于窟洞桥的来历和虾子抢草地的传说则充满风水色彩。毛坦厂老街东南有一条青石条建成的桥,因青石条桥面有一海碗口大的窟洞,故名窟洞桥。桥上为何要有此窟洞?传说与当地两大姓——蔡姓和刘姓有关。蔡姓人丁不旺,而刘姓人丁兴旺,于是蔡姓找来风水先生寻找原因。风水先生的结论是两家祠堂紧邻,刘姓克了蔡姓(谐音“牛”和“菜”,寓意牛吃菜),解决的办法是在两家祠堂上方的河上建一桥,并留一窟洞,以蹩住牛蹄。后来两族人还为此发生械斗。虾子抢草地的传说则是说道光年间有俩穷兄弟非常孝顺,他们的母亲去世无钱安葬,于是用稻草将母亲遗体简单包裹,结果遗体被洪水冲到河滩一个虾子聚集的“活地”(意为有灵气之地,此地在镇东林场村境内),泥沙堆积渐成坟地。日后两兄弟上京赶考,均榜上有名。

上述传说中有一共同的特征,即都与洪水或河流有关,且大多事关风水。这种现象显然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巧合,我们应结合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来思考。毛坦厂实为一开阔的山间平地,周边山峦环抱,两条河流自山中逶迤而出,从小镇旁流过。集镇位于地势最为低洼的盆地东南,这可能是当年经商水运便捷的需要,但同时也因雨季山洪下泻而易导致洪灾(古时因生产力限制,毛坦厂河流在流经平坦的盆地时经常改道,洪水不受束缚,极易成灾。经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治理后,河流已不再改道)。因此,上述传说中的有关内容应是当地民众潜意识中对古时洪水的集体记忆,而毛坦厂地处大别山区,风水思想极为流行,从传说中也可见端倪。同时,传说中所涉及的宗族关系也是对当地社群关系的一种间接而含蓄的表达。因此,上述风物传说既是民众对家乡风物热爱的表达,也是结合本地环境和文化对家乡风物做出的在地化解释,是区域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晶,因此听起来显得既“合情”又“合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凝结在民间传说中的这种在地化文化因子对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

三、寓教于乐的民间教化

民间传说在以前的民众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劳动大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是民众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作为民众生活伴侣的民间传说,既是民众的良师,也是百姓的益友,有着娱乐和教育的双重社会功能。虽然民间传说中也存在着宣扬因果报应等不良内容,但其思想主流是健康积极的。敬老孝亲、惩恶扬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些在民间传说中都有明确的反映。

传说早年东石笋的大山里有母子二人,儿子是个石匠,脾气暴躁,母亲每天隔河送饭给儿子吃,但送早了要挨骂,送迟了要挨打,母亲过得胆战心惊。有一天儿子偶尔看到山中乌鸦喂食和小羊跪乳,于是受到感化,发誓要好好对待老娘。第二天中午母亲送饭时大雨来临,儿子赶紧跑下山来接母亲,母亲以为儿子又要来打她,慌张之中掉下河,被山洪吞没,情急之下,儿子用双手扒开泥沙,直扒到鲜血淋漓,终于找到母亲遗体。从此,由恶子变为孝子,这条河就被叫做扒娘河。类似的传说还有五显神的传说、朱砂冲地名的来历等,这些传说要么颂扬母爱,要么歌颂孝行,而方天锡的传说则彰显了惩恶扬善的主题。方天锡是明代毛坦厂的一个大地主,经常自我吹嘘田地广阔,从毛坦厂到六安一百多里地不踩别人家土地,有个佣人看不惯,当面加以讥刺,被方天锡一脚踢死并偷偷掩埋了。毛坦厂附近指封山大庙里的和尚为佣人打抱不平,就把佣人的尸体扒出来,并扮作和尚,发动成千上万的和尚去方天锡家拼命,一直闹了两三年,最终,方天锡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由此可见,这类民间传说的题材同人民生活和社会斗争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意义较强。它们以自然风物为教材,渗透着深刻的道德寓意,使听众在茶余饭后的笑声里、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这种寓教于乐的民间道德教化方式,其力量远胜于枯燥的说教。因此,传说实为民间无字的道德教材,是民间道德教化的重要力量。

民间传说是一地的口述历史,是对当地风物极富地方特色的阐释,其中蕴涵着朴素的道德观念,它们与其他民俗一起共同构成了地方性的知识体系。当前,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但在城市崛起的同时,乡村却日渐衰落,逐渐沦陷在现代化的大潮中。在此情境下,以民间传说为代表的扎根乡村的民间文化,其生存地位岌岌可危。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命题下,如何保护以民间传说为代表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从而构建良好的地方文化生态,应是当前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严肃课题。

注释:

① 本文所采用的传说均来源于金安民间文学遗产丛书·传说篇:《皋陶故里搜奇》,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 [日]柳田国男.传说论[M].连湘,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

[2] 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 娄曾泉,颜章炮.明朝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5] 万建中.传说建构与村落记忆[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I206.3

A

1006-5261(2011)03-0091-03

2011-02-11

2009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教高[2009]9号);皖西学院人文社科项目(wxsy0802)

黄克顺(1969―),男,安徽六安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宁〕

猜你喜欢
风物朱元璋记忆
国学小笔记:“可盐可甜”的地下第一IP
江南风物
沉淀岁月的影子——“风物”主题阅读
世间风物——和美术馆启动展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朱元璋与叫花鸡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军中的治军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