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处境策略的多维演绎——探析新历史小说的处境建构模式

2011-08-15 00:48朱志云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处境苏童萨特

朱志云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存在主义处境策略的多维演绎
——探析新历史小说的处境建构模式

朱志云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新历史小说是中国20世纪末期出现的最重要的小说思潮之一。新历史小说作家吸取萨特的处境戏剧理论的精髓,采取了处境的两极化、处境的荒诞化和处境的感性象征这三种处境建构策略,表现人的欲望和生存困境之间的激烈冲突,暴露人性的本相,反思存在的意义。

存在主义;生存困境;象征;荒诞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中国,文艺的意识形态禁锢逐渐减弱,西方文艺理论随之大量涌入,成为文艺界探究的热点,并引发了文艺观念的变革,自然性、个体性、世俗性等关于人性的新观念深入人心,其中也包括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而文艺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激发了文学创作的灵感,这一时期的新历史小说就是其中的范例。

萨特是二战之后西方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最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是“人的存在是超越‘处境’的存在”。他认为,人来到世上就被“弃置于一种‘处境’之中。”[1]。欲望的永无止境注定了人要不断地超越自身的处境。在文学创作中,萨特则主张“处境是一种召唤,每一次都应该把极限处境搬上舞台”,“把人物置于这类既普遍又有极端性的处境中,只给他们留下两条出路,让他们在选择出路的同时作自我选择,作家能这样做就赢了,剧本就是好的”[2]。由此可见特殊的生存困境的构设往往是一部小说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特殊的生存困境便于人性的暴露和小说寓意的挖掘。

萨特的思想深深地烙印在了新历史小说作家的创作中。新历史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它主要是借助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凭借历史这道风景,以虚构的人物和情节构筑在某一特定的“历史状态”中的人生世相,1988年李星率先把这类小说冠名为“新历史小说”[3],到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新历史小说进入创作的全盛期,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叶兆言、苏童、格非、余华、李锐、莫言、陈忠实、池莉、杨争光、尤凤伟、周梅森、王安忆以及方方等人。新历史小说的新颖之处在于把生命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注入历史。人的存在始终是新历史小说重构的中心。作为历史中人的存在的主要内容,个体的生命、欲望、灾难人生以及存在的荒谬性是通过作家们精心构设小说主人公的生存困境才得以表现的。新历史小说作家们吸取了萨特的处境戏剧理论的精髓,借助历史这道屏风,采用多种策略构设了形态各异的生存处境:

1 处境的两极化

在普通的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人性本相往往被伦理道德和法律层层包裹,但是人一旦面临绝境,被迫在两难之间做出抉择时,最原始的生存欲或是情欲才会真正暴露无遗。基于这一认识,新历史小说作家们通常只给小说主要人物留下两条截然对立的出路,它们朝着背道而驰的方向撕扯着人物,人物无论选择哪一条都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坦途好走,这就是两难的生存困境。当小说人物深深地感受到那种逼迫性和两难性,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选择常常会营造出强大的悲剧震撼力,令人反思存在的意义、人是否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存在的价值等哲学问题。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所有的亲人都逐一离开人世,死亡带走了福贵所有的生命希望和可期待的幸福。他可以付出生命来选择死亡,以彻底摆脱无边的“苦海”;他也可以忍受着精神折磨而生存。在惨烈的两难绝境中,福贵对生的选择才显得那样发人深思,即为了活着而活着的无奈选择。小说《何处是我家园》中的秋月是个受过教育的良家女子,与情人在私奔途中失散,又惨遭歹徒奸污,从此生活无依,面临着“饿死”还是“失节”的抉择,最终她从淑女沦为娼妓。作者故意构设两难困境让一位有知识有教养却又弱不禁风的女子去承担,让她的选择拷问出人性本相的一面,即人的生存需要。又如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为了生存而背叛爱情、自暴自弃的田小娥,苏童的小说《十九间房》中为了保全妻儿性命而舍弃生命的农民春麦等人物形象,李锐的小说《旧址》中为了保护年幼的弟弟而自毁容貌的孤女李紫痕,这些小说人物面对的均是非常极端的两难抉择,而恰恰也正是这种的两难生存困境,烘托出了人性本相。

2 处境的荒诞化

“荒诞”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荒诞就是不和谐,主要表现出反常、变形、解体。越是形而上色彩强烈的主题,就越难依赖于正常的情境。新历史小说作家们认为人性本相中有自我的精神追求和世界观,人的存在意义不仅仅限于为了生存,为此他们善于按照自己的主观创作意图将小说人物至于荒诞化的生存困境中表现对人性中精神追求的反思,主要表现为营造超现实的处境和反常规的处境两种模式:

第一,营造超现实的生存处境,即构建假想的带有某种宗教神秘色彩的生存处境。新历史小说家借此发掘奇特的小说叙述视角,展示创作主题。例如苏童的小说《菩萨蛮》中主人公是华金斗的魂灵化身。作家采用了超现实的假想的亡魂“华金斗”的视角进行叙述,他的亡魂目睹着五个子女生活在父母双亡的阴影里,长大后或凄惨的死亡或灵魂扭曲而堕落,为之复仇的妻子原来另有奸情。小说为主人公构设了一个全知却不全能的亡魂处境,由此而演绎出的大段心理独白深刻了剖析人性,无奈的隔岸观火成为了他最不堪的精神重负,而且也为他最终心甘情愿选择下地狱做出最好的诠释。

第二,新历史小说家还善于创造有违常规的生存处境。在家庭或社会的日常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中,人与处境的矛盾处于一种中和的、隐性的状态。当这种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有违常规时,人和处境的矛盾就变得激烈,人性被扭曲,世界观发生变化。如余华的小说《石门夜话》荒诞不经。如果不是被土匪抄家灭门后掳上山,良家妇女玉珠怎么可能和土匪头子二爷同处一室,进行思想交流呢?能言善辩的二爷给予她从未有过的尊重和体贴,用自己的身世博取她的理解和同情,以他的生存逻辑说服了玉珠,三天三夜的对话之后,玉珠的人生观彻底改变,不但尽释前嫌,而且还做上二爷的压寨夫人。玉珠荒诞的处境演绎出意义深刻的结局,也暗示着作者对生存意义的理解,正如小说中的二爷所说“世上没有解不开的仇疙瘩,……死了的人是升天堂还是下地狱,谁也说不清,可活着的人还得一个白日挨一个黑下地过下去。”又如余华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主人公孙光林的反常规处境。他六岁被生父遗弃,被迫和养父一起生活。当养父身亡,他又无奈地回到生父身边生活时,他痛苦而绝望地忍受着生父的冷漠和厌恶,同时也目睹了残暴虚伪的父亲做出的种种劣迹。被抛弃被排斥的生存困境使孙光林陷于孤独和绝望之中,加之成人世界对成长的倾轧、耳濡目染的恃强凌弱使孙光林在步入成年后必然会以通过暴力的施用来获得反抗的权力。

3 处境的感性象征

黑格尔在《美学》第二卷中解释“象征”:“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关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于这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普遍的意义来看。”简言之,象征的感性部分暗指其所指向的理性内容。新历史小说处境构思的又一大特色是,选取特定的事物象征处境,使读者对人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小说的主题有了直观而形象的理解。

小说家们把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或动物作为人类生存困境、情欲困境、精神困境的象征,暗示从古至今人性一直在生存、情欲、理想之间徘徊、挣扎和毁灭。植物类象征如罂粟、米和红高粱等。苏童的小说《罂粟之家》中作家用罂粟来象征长工陈茂性欲无法满足的生理困境,性欲如同罂粟无法抗拒,最终使他在无节制的性欲亢奋后走向死亡。苏童的小说《米》中“米”是对人的物质困境和精神困境的双重象征。主人公五龙从由对米的渴望,衍生出对性欲和复仇的追求,最终自我毁灭。莫言小说《红高粱》中满山遍野的红高粱显示着丰满旺盛的生命力,也隐藏着惨烈而不可预料的杀机,具有多层象征意义。小说中挑战传统道德规范的“我奶奶”最终在激情似火的高粱地里被日军击中,带着大胆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满足感死去,更折射出平凡生命存在的意义。动物类象征如飞鸟、白狼等。苏童小说《我的帝王生涯》中主人公帝王“端白”的幻觉里多次出现的“飞鸟”象征了他厌倦帝王生涯、渴望自由的精神困境。陈忠实的《白鹿原》中“白狼”的出现或传播瘟疫,或糟蹋农田,“白狼”象征了当时的中国农民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生存困境,使作品蒙上了原始肃杀的气氛。

综上所述,只有当人性在生存困境中自主选择时,个体生命才会表现出“敌视外部世界和理性的神秘生命力”,以及“盲目的,不可遏止的冲动”[4]。新历史小说作家接受并演绎了萨特的“人是超越处境的存在”的存在主义哲学,汲取并发展了萨特的处境戏剧理论。通过生存困境的多维演绎展示超越处境的人性,这在新历史小说的创作构思中的确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小说主题展现的根基所在。

[1]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萨特.提倡一种处境剧[M]//萨特.萨特文论选.施康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李星.新历史神话:民族价值观念的倾斜——对几部新历史小说的别一解[J].当代文坛,1988,(5):15-18.

[4]余原培.一个“孤独”者对自由的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Deducing the Situation Tactics of Existentialism in Multiple Angle——Analyzing the Model of the Predicament in‘the New Historical Novel’

ZHU Zhi-yun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New historical novel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ovel ideological trends at latter stage of the 20th century.These writers drawn the marrow of the situation drama theory of saudi anDAdopted three modes to show the fierce conflict between people's desire and the existence predicament,expose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human nature,and introspect the meaning of the existence.

existentialism;the predicament of surviving;symbol;fantastic

I207.42

A

1671-0142(2011)05-0013-03

朱志云(1974-),女,江苏泰州人,硕士,讲师.

(责任编辑施 翔)

猜你喜欢
处境苏童萨特
浅谈苏童小说《刺青时代》中的创伤书写
主持人:吴义勤 陈培浩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画与理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被冤枉
从《碧奴》看苏童的骚性
现代雕塑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