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时代大学德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2011-08-15 00:44雷三容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多元性学校德育道德

张 静,雷三容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社会历史性,德育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品德与个性的社会活动也具有社会历史性。这个原理表明了德育与时代之间的双重关系:一方面,道德与道德教育不是超越于时代的抽象物,而是时代的产物;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必须敏锐地把握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的要求,建立与时代特征和要求相一致的德育体系。德育目的与目标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在德育体系的构建中德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居于核心地位。如何从现时代的基本特征出发,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德育目标体系,是一个需要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现时代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大学德育的新要求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有别于传统农业生活和工业社会的新特征,在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多元性和矛盾性。多元性包括思想观念多元性、价值取向多元性、理想认同多元性、行为模式多元性;矛盾性则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民族与民族的矛盾、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冲突等都前所未有地加剧。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社会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多元性与矛盾性的特征也非常突出。多元性与矛盾性的时代特征既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代价。具体说,现时代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从国际政治经济特点看,世界范围内的矛盾与斗争加剧并趋于隐蔽化。在现时代,社会运作的基本模式表现为知识信息化、经济市场化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引起文化全球化、伦理全球化、道德全球化等观念上的强势,“地球村”、“地球俱乐部”意识开始出现。这样一种社会运作模式和思想观念往往掩盖了各个层次主体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包括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领域的斗争、以国家政权及其形式为核心的国家制度的斗争、以青年一代的信仰和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争夺青年的斗争,还包括经济领域以争夺经济资源和谋求经济地位为核心的经济斗争等等。这就迫切要求学校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阶级分析方法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理解具体问题的能力。

2.从科技发展看,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后果的两重性日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科学和高新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以信息、空间、生命等领域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性变革扑面而来,更加剧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带来极大福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心理和活动方式带来日益剧烈的挑战。比如,唯科学主义问题、科学伦理问题、技术非人性化问题、对科技产品(如药物)的过度依赖问题等,日益凸现出来。广泛开展“S.T.S”(即科学、技术与社会)和“H.P.S”(历史、哲学与科学)教育、帮助人们“理解科学”,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新视点、新内容,“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科学与思维方式”、“科技心理”、“科学与文化”等,已经或即将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3.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看,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其双重效应日趋复杂。当代人类实践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创造出了一个完全的人工世界,彰显出人类巨大的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但同时,它又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反主体性效应,集中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其自身内心世界等三对矛盾更加突出。自然的异化现象、社会的异化现象、个人内心世界的扭曲现象以及人类主体能力与主体需要的异化现象等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为复杂化。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社会公平与效率问题、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问题、个性发展问题等,成为世界性的难题,需要严肃思考和认真解决。与此相对应,生态观教育、科学人生观教育、健康的个性与个性观教育必将成为学校德育日益重要的课题。

立足于这样的大背景进行思考,我国学校德育肩负着多个双重使命:一方面要始终不移地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与信念以及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要面向现时代,培养学生应对各种挑战所应具有的观念、情感与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一方面,学校德育必须面向世界、培养学生适应全球化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又要根植于民族性、培育民族精神;一方面要加强科学进取意识和科学精神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加强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意识的教育。所有这一切,既表达了德育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更提出了现代学校德育必须具有时代性的新要求,在德育目标上反映时代的特征,通过培养具有现代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现代人以促进民族和时代的发展。

二、大学德育目标体系

根据以上对时代特征的认识,当代学校德育目标体系的建立应该实现5个方面的统一:即现在与未来、民族与世界、人伦伦理与生态伦理、理想信念与品德和心理、规范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等。概括起来说,包括两大方面: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活动模式,这是现代学校德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为,一个人的素养无非意识和行为两大方面。现时代的德育所培养的人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挑战;现代意识和活动模式既是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础,也是健全人格和人的全部道德生活的基础。

现代意识指人所具有的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态度的统一。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现代意识主要包括六种意识。

1.世界意识即全球意识。从空间特性上说,现代德育要求所培养的人具有世界意识,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全球的胸怀,要具有参与国际事物和世界竞争的胆识与魄力。

2.未来意识即时间意识。从时间特性上说,信息社会本质上是一个时间社会、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一个未来社会。如果说工业时代的教育主要是为即时(当下)的社会培养人的话,那么信息时代的教育则主要是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人。它要求德育所培养的人具有强烈的未来意识,如果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就不能适应新的时代。

3.辩证意识。从思维方式上说,辩证意识是人适应现时代的核心因素。它要求学生辩证认识、辩证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矛盾关系,学会从事物的多种属性、多个角度全面把握事物的矛盾关系。

4.生态意识即绿色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上,德育要教会学生善于从工业时代人类实践的不合理性中吸取教训,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树立生态意识。

5.人道意识。从人文的角度上说,信息时代的德育必须特别注重人的人文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从技术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等生存环境中寻找自我、寻找价值和心灵家园,树立对个人与他人的终极关怀意识。

6.主体意识。德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信息时代的德育更是如此。学生主体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等意识和能力是决定现代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代活动模式是适应时代特征、能够应对时代挑战的人的活动方式。人的活动方式或活动模式是人在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关系以及处理历史与现在、世界与民族等关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和行为的总和。人应该具有的现代活动模式很多,主要有:在人与人的维度上——竞争与协作相统一;在人与自身的维度上——反思与自爱相统一;在人与自然的维度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传统与现代的维度上——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批判与建设相统一;在道德生活的维度上——认知、评价、规范与实践相统一等。

三、现时代大学德育目标体系构建中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德育目标的构建必须正确处理一系列的关系。从微观角度看,主要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意识形态教育与心理、日常生活教育的关系。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是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是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既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基本规律,也是现时代各种矛盾斗争加剧并隐蔽化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又要求学校德育高度重视青年一代日益突出的心理和日常生活问题,比如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问题、生活适应问题等。应该看到理想、信念教育与心理、生活适应教育是现时代学校德育的两极,居于这两极之中还有宽广的德育地带。德育意识形态教育与心理、日常生活教育相协调,是现时代德育的重要机制之一。

2.德育内容的民族性与人类性、阶级性与全球性的关系。德育的鲜明特点是阶级性与民族性。人“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的”。我们的大学德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因而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宣传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随着当代人类全球性问题与个性问题日益突出,德育的人类性与全球性理也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3.道德反思、评价、规范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协调。从品德心理学“三分法”角度看,德育是培养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信念的统一过程。但是,如果从知、情、意、行的形成机制和人的活动特点看,道德反思、道德评价和规范能力不仅是重要的机制,而且也是德育目标的内在组成部分。尤其在现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的可调控性不断减弱,对信息进行辨别和选择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评价、规范的意识与能力就成为现代德育的主要任务。大学德育目标处理好知、情、意、行和反思、评价、规范之间的关系,并突出后者的地位,是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行为特点的基本要求。

4.大学德育目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等范畴之间的关系。现代德育目标体系必须既体现历史继承性,又具有时代超越性与前瞻性;既关怀人伦伦理,又体现生态伦理和科技伦理。只有全面、整体地把握住中国与世界、民族与人类、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和心理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构建起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品格的大学德育体系。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编:比较德育学(第四章)[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啸.全球化与中国教育(第4、5章)[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欧阳玉,谢丙炎.大学教育思想论要[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多元性学校德育道德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多元性探究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瑞狮壶”的艺术构成与文化多元性分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