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创新与发展

2011-08-15 00:45刘艳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关键词:唯物史观原则人类

刘艳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程子豪(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论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创新与发展

刘艳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程子豪(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作为一种全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的科学发展观,其深厚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性,全面确立了一种全新的、真正集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关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是对唯物史观在新的时代水平上的一次创新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发展;科学性;价值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人在将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的过程中,扎实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紧密结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最新趋势,一次次地将其中国化、时代化,从而实现了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我党对唯物史观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一次重要的创新与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社会发展的科学性

作为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依唯物史观来看,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推动下,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了合规律性的发展。源于此,可以说唯物主义历史观首次客观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性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社会发展的科学性。

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主要是指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隐含着生产力无限发展,人类社会无限进步这一理论前提;但是这并不代表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是无限的。恩格斯早就提醒过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其实恩格斯也就是警示人类:在追求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慎重地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但是恩格斯这一中肯的警告并未引起工业文明中人类狂妄理性的充分重视。直到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以客观的数据和严峻的现实第一次真正把人类从盲目追求增长的迷恋中唤醒,从而开始慎重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同一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西方社会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首次明确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观念,进一步明确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性。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相比,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更加丰富,要求更加明确,发展不仅要实现可持续性,而且还要实现全面性和协调性,这就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唯物史观中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性。具体表现为:

(一)科学发展观在时间上进一步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唯物史观认为,一切历史的基本前提就是人类生命的存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2]但是自20世纪以来,伴随工业文明在自然面前一次次扬起胜利的旗帜,人类的生存危机也一步步悄然迫近。不可再生资源日趋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正在将人类拉入自取灭亡的深渊。科学发展观在可持续发展观基础上,高度重视当今时代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加剧这一历史现实,在时间上进一步强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强调社会发展的代际公平。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追求的“不是外在的扩张,而是一种内在的收敛,是人类自我限制中的成长”,[3]即一种收敛人的欲望与贪婪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充分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及其指导下的人类实践对物质财富疯狂追逐的有力矫正,自觉从人类自我限制和提升的角度实现人类的长久利益,自觉地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前发展与长久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追求合乎人类生存需要与发展规律的发展。

此外,对于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科学发展观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开放的视野,并没有盲目悲观,而是辩证地看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新的发展来解决,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为人们清晰地指明以发展迎接困难挑战、以发展探寻新的出路的思想智慧,指明了人类历史未来之所以能持续发展、深化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二)科学发展观在空间上进一步补充了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部分无法离开整体;现代科学也揭示,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无法割裂的严密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共同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存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仅要实现经济富强,还要实现政治民主、文化开放、社会公正,因此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应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此外,对于中国的现实来说,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由来已久,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自觉将整体性原则和系统论的思维方法作为观察和处理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主张空间上各种要素都要充分发挥优势,社会各个领域携同并进,共同促进社会有机体健康运行的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性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人对传统发展观的批判和反思,推动了“人是发展的中心”这一发展观念的确立。但是“人是发展的中心”这一观念毕竟很模糊,它能使人类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泥潭中走出来,但是却不能非常清晰明确地告诉人类怎样才算真正地实现“以人为中心”。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前提下,明确提出,中国的社会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所在。

“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是万物的尺度”应是此思想的最早哲学表述;西方文艺复兴之后,整个西方社会更是全面宣扬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尽管“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西方由来已久,但是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中,西方思想家基本上都是在抽象意义上思考、谈论“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思想不同,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不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口号,它包括三重具体内涵:第一,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层面,科学发展观在承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推动力的前提下,又充分认识到,“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充分肯定人在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主体创造性和主体选择性,科学地解释了唯物史观中历史发展客观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矛盾关系;第二,科学发展观依据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坚持广大人民群众才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内蕴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基本精神,自觉明晰了发展依靠谁的问题;第三,科学发展观在价值观上强调,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推进广大人民全面发展,内蕴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的要求,清晰表达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诉求。

与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念相比,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具体地明晰了发展的主体和发展的价值指向都是人民群众而不是笼统抽象的一般人,社会发展的价值性进一步得到彰显。

三、科学发展观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推升到一个新境界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质。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们总是无法逃避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冲突,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也必须永远面对科学(事实)原则与价值原则的两难选择。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内在地包含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但是在以前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真正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即使是缔造了近代工业文明辉煌的资本主义社会文明发展史,虽然全面展现了人类理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以追求财富增殖为社会发展目的,以资本逻辑泛化为社会发展趋势,以从高扬人的价值到危及人的生存为发展悖论的社会发展道路,最终遭遇的依然是社会历史发展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双重背离。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所选择的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它的提出,离不开我党对国外发达国家近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真实反映出我党自觉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中国探寻社会发展方向和道路的努力,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所具有的合规律性和科学性原则;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又鲜明地表征了我党将人民群众确立为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自觉实现社会发展观在价值层面的转化以及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指向和最高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所具有的合目的性和价值原则。总之,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社会发展,从中国人民的根本需要及根本利益出发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前进的执政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紧密依靠人民群众,自觉顺应社会发展观念变革,扎实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全面实现人民自由进步的执政智慧。

作为一种全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的科学发展观,它深厚的哲学基础无疑是唯物史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路线,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都可以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中找到思想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又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种创新和发展。20世纪以来,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对什么才是社会发展、怎样促进社会发展等根本问题认识不清,制造了很多虚假发展、短期发展、甚至是畸形发展,不仅严重违背了发展的科学原则,更从根本上背离了发展的价值诉求,全面导致了社会发展的异化。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鲜明地将唯物史观所蕴含的合规律性与和合目的性要求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充分展现,有机结合,全面确立了一种全新的、真正集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关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更高层次上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推向了新境界。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 刘啸霆.人学视野中的环境问题[J].科学技术哲学,2005(1):6.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9.

Study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LIU Yan-ping,CHENG Zi-hao

As a completely new development idea and strategy,the profou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is historical materialism.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historicalmaterialism,scientific uutlook on development further implements and perfects the scientificity of social development,manifests the value of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adequately,establishes the new world view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development combining scientific doctrine with value doctrine.Therefore,the advancement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lifts the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a new stature,and is a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new time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historical materialism;development,scientificity;value

D03

A

刘艳萍(1977-),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哲学。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原则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