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1-08-15 00:45任朋朋侯爱敏耿立晴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关键词:文化产业苏州文化

任朋朋 侯爱敏 耿立晴(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任朋朋 侯爱敏 耿立晴(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支柱产业。通过对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与成就的分析,深入考察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性因素。国外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苏州有着重要启示,苏州市应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文化产业。

苏州;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21世纪,随着技术沿着硬件→软件→互联网→文化的方向发展,产业链的核心价值也沿着制造→信息→知识→文化的发展升级。近年来西方国家网络业步入低谷,文化产业浮出水面,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已经认识到了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和在未来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世纪之交,不约而同将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地区发展战略的核心和主导战略,如伦敦在2003年就提出要成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新加坡在2000年制定的2l世纪文化战略——《文艺复兴城市》中提出要发展“成为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韩国在1998年就提出“文化立国”,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城市品位。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不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还成为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1]。同时,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普遍高于10%,如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整个GDP的25%,日本也达到了20%,而我国只占到2.6%。中国2009年 GDP总值为49100亿美元,若按10%折算,我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应该是4910亿美元,如果纯利润是30%,将有1090亿美元左右是纯利润空间。

以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为例展开研究,是因为苏州自身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外资企业的进驻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也为苏州带来了多元现代文化,加上苏州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也可以为苏州发展文化产业提供良好条件。然而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整个GDP比重较低,仅为3.6%[2],与北京(12.6%)、深圳(8%)等有较大差距。这样的情况在我国很多城市都有所表现,以苏州为例分析其文化产业的经验教训和发展策略,能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一、苏州文化产业取得的成就与特色

(一)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后劲足

借助丰厚的文化资源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苏州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动漫游戏业快速发展,全市动漫游戏产业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会展业发展迅速崛起,电博会展会规模等指标居全国第一;旅游业迅猛发展,2009年,苏州旅游总收入841亿元,位居江苏省首位、全国第5位[3]。文化产业已经驶上发展的快车道,成为苏州市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2010年苏州市政府继续狠抓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目前,苏州市共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54个,已有7个项目建成,32个项目在建,15个项目在规划之中,预计2010年苏州市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完成的投资量将达80亿元。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后劲十足。

(二)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

苏州文化的丰厚性体现在千年古城、水乡古镇、园林胜迹、街坊民居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体现在昆曲、苏剧、评弹、吴门书画、丝绸、刺绣、工艺珍品等艺术形态,还体现在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围的浓重上。全市传统工艺和美术业现有经营单位5450余家,主要集中在刺绣、雕刻、书画等方面。苏绣年销售7.5亿元,从业人员超过7万人;各类工艺雕刻、淡水珍珠加工等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民间投资的本色美术馆、雨村美术馆、苏州圆通寺美术馆、九盛美术馆等先后开馆;桃花坞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工艺美术产业园逐步兴起。

(三)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突显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包括国家级“苏绣文化产业群”、“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胥口书画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基地”、“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昆山动漫数字产业园”、“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在内的27个文化(创意)产业园(街区),这些具有产业集聚性和规模效应的文化产业板块,已经成为中小文化企业的孵化器,引领、积聚效应正在得到显现。特别是动漫企业的集聚效益最为明显,以工业园区为例,2009年园区动漫游戏产业已集聚动漫、游戏及相关企业60家,年产值达4亿元,有4部动画片获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动画片推荐,6部动画作品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占央视当年对外采购动画片的12%,《诺诺森林》等已打入欧美主流市场。

(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日趋多元

随着各项政策的配套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逐步增多,有投资电视剧制作的苏州福纳文化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有投资兴办文化旅游业的吴江静思园和昆山锦溪镇的民间博物馆群,有投资打造精品项目的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公司,有投资兴办管弦乐团的“阳光青少年乐团”等等。从全市范围来看,文化投入的社会化已渗透到传统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各类民间艺术团体、民办美术院馆和昆曲传习所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二、苏州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苏州文化产业市场逐步建立起来并得到了初步发展,文化产业产值在逐年上升。但是,苏州的文化产业大多小而分散,产品附加值低,知名民族文化品牌的竞争力还不强,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贡献值还不够大,与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有较大差距。因此,只有清醒地认识苏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其形成原因,才能准确把握定位、谋求突破,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苏州的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不高。文化企业大多是内容创意产业,缺乏原创性和新意,普遍不掌握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具有研发、创意能力的企业较少[4]。比如,动漫企业大多只是进行中间加工,而利润较高的原创部分和后期制作与营销均不在苏州;再比如,工艺品和旅游品市场,产品大多层次较低。以占比例最重的印刷业为例,全市140余家外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在数量上只占全市包装装潢印刷企业总数的10%,而年产值占全市包装印刷行业的50%以上。

(二)文化产业潜力挖掘深度不够

苏州是文化大市,也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更有苏州园林、吴文化、苏州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文化品牌。但是坐拥丰富文化资源的苏州自身文化产业却未得到充分开发,未能利用自身雄厚的经济条件和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来发展文化产业。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占比重不大,对经济的推动力量还比较有限。2009年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在 235-240亿元左右,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3.3%左右,与北京(12.6%)、深圳(8%)、广州(7.87%)等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三)文化企业规模结构不尽合理

苏州的文化企业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印刷复制业、动漫游戏业、工艺美术业等少数几个领域,在演艺业、广告会展业等领域不多。相比杭州宋城、深圳华侨城等大项目,苏州还没有与之可比的规模型企业。虽然也已形成一批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群,但集聚辐射力还不够强,规模效应不够显著①江激宇.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以中国制造业集聚为例.。像太湖文化论坛城、光福中国工艺文化城等大的文化项目也仅处于起始阶段。除了苏州广电总台电视广告收入能跻身全国“十强”,基本上还没有在国内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我们找了两天,把团风的大街小巷都翻了个遍,狼剩儿还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站在城中的十字街头,我觉着精神都被掏空了,我感到自己正在变成一截干枯的木头,傻傻地杵在惨白的日光中。眼泪哗哗地涌出来,路人来来往往,经过我身边都奇怪地打量我。马兰花和李淑英上来两边拉着我的手,叫我莫伤心,说不定明天就找到了呢。红莲嫂子说,腊枝你要想开些,这该找的都找了,你这做娘的也算尽了心。日子还要往前过,你屋里还有个奶伢儿呢。我抬起头,抹去眼泪,说我还想再到码头去看看。红莲嫂子说,那你快去快回。我们还要趁早赶回去。

(四)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偏弱

苏州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没有形成相应的对外文化传播影响。一方面,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足,如香山匠艺、核雕等优秀传统技艺没有形成文化品牌;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与文艺领域影响力度仍显不足。随着金鸡奖落户苏州,中国昆曲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首届中国(苏州)民族民间文化展示周等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苏州文化的传播力和开放度都将具有提升作用,但这些项目的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度有限,对于城市文化的传播力度尚显不足。

(五)政策、载体优势正逐步丧失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以其优惠的税收、土地利用政策,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齐备的企业发展平台和载体吸引了大量中外企业集聚,经济飞速发展。但是,随着长三角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苏州的一些成功经验被各地纷纷效仿。苏州工业园区“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发展模式已经被很多园区采用,周边各市在给文化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上的竞争也是此起彼伏,苏州的政策、载体优势正逐步丧失。

(六)文化产业专业高端人才缺乏

文化产业专门人才不多,尤其是高层次管理、经营人才和企业领军人物更少[5]。苏州在创作、表演等方面集聚了一批人才,近年来也不断在全国推出精品力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这样的人才数量毕竟不多,特别是具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竞争优势的高水平的文化原创人员、经纪人员和企业家更为缺乏。

三、国外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发达国家以其众多的文化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文化经济浪潮。而他们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一是以先进科技为支撑,不断创新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发达国家之所以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抢先一步,就在于他们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将其有机地运用于文化产业的生产、制作和传播中[6]。例如,数字制作技术在影视业中的应用,互联网技术在图书出版业中的应用等。这些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促进了高新技术和文化内容的结合,直接推动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二是保护和发掘本地特色文化。发达国家竞相采用当代文化成果,千方百计保护本国民族文化产业和利益[7],如韩国文化管理部门对每项无形文化财产及掌握该绝活的民间艺人编号管理;法国规定电视台播放本国节目的比例,对本国电影生产进行补贴;美国则经常利用保护知识产权等手段与别的国家进行谈判甚至施压,以确保美国文化产业的相关利益。

三是走集团化道路,合理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布局。文化集团日益成为世界文化生产的主导者,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在文化领域的生动体现。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的大公司垄断。全世界最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巨头都是大型的跨国公司,包括占领全球电影市场50%以上的美国电影公司中,82%左右的利润都是由华纳和哥伦比亚等跨国电影公司创造的[8-10]。文化产业的成功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如韩国富川的漫画、大田的影像、光州的卡通、釜山的电影等,每个文化产业园区都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特色,使韩国能够迅速跻身世界文化产业五大强国之一。

五是注重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的文化经营队伍。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之本。美国好莱坞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就是,从制片人、导演到演员都是来自于世界一流的、顶级人才。日本政府在2003年把发展动漫产业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动漫人才的培养也包含于此战略之中。韩国自2000年至2005年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重点培养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像等产业的高级人才[12,13]。

四、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

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起到指导性、长期性、整体性的指导作用。韩、日等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正是得益于制定了科学、系统的发展战略。苏州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的制定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将其做大做强。

(一)积极引进现代化科技,以科技创新来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科技含量不高,科技在文化产业中运用程度低是苏州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苏州要制定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激励企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技术创新机制,引导民营和外资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和完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昆山清华科技园、太仓科教新城等一批科教新城(园区),为创新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创新人才聚集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做强做大文化品牌

企业是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推广者,同时也是文化市场的开拓者,是文化市场的主体和跨国经营的承担者。从苏州文化产业的问题可以看出,苏州文化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及知名品牌,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难以与国外的集团相抗衡。因此,要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构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力的产业集团,以提高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鼓励名牌产品和商标生产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做大做强,迅速成为行业龙头,发挥带动作用;依托名牌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运用名牌的影响力,建立区域品牌和行业品牌形象。

(三)调整产业结构,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目前,苏州文化产业规模小、结构单一重复的特点比较明显,影响了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下一步要实现跨行业经营,多媒体运营平台,建立跨行业的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实现集约化经营。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实施推动文化产业集团化的政策;整合宣传文化口分散的国有资产,组建行业性、地域性文化企业集团。发展集团要和发展小而精、小而专的专业性中小企业结合起来,形成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规模适当,专业化、协作化的大生产协作体系。政府要以资本为纽带,以现代化企业制度方式来组建文化企业集团。

(四)增强文化传播影响力

苏州应继续扶持具有相对优势的出版发行业、印刷复制业、演艺娱乐业,确保现有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优势,重点推进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工艺业、工艺美术业的发展,打造新的文化产业增长极;结合现代文化需求,积极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影视制作业、新闻媒体业、体育休闲业、网络文化业,形成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后续动力。在优势产业中,扶持一批出版发行业、印刷复制业的龙头企业,积极拓宽国际国内市场;在传统文化领域,培育一批民间工艺旗舰企业,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层次,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在现代演艺娱乐业、影视制作业中,发展一批高水平的知名企业,打造有良好社会影响的演艺品牌项目。通过打造旗舰文化企业,形成自主品牌和技术,提升城市国际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城市文化传播力。

(五)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提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苏州文化资源尤其是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就必须谋划实施一批文化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壮大苏州文化产业的规模。苏州要紧抓光福镇“快乐之乡”、中国光华(苏州)文化创意博览中心、现代传媒大厦、胥江一号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华工艺城、金枫路文化创意街区、张家港经济开发区动漫产业园等一批投资2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建设。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大力扶持全市文化企业通过联营、重组等方式整合发展资源,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六)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突破高端人才瓶颈

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意产业,是一个高知识、高智力的产业,文化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苏州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文化专业人才,特别是要瞄准新兴文化产业的需求,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资本运营人才、文化经纪人才、数字技术人才、网络游戏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努力建成一支既懂专业、又善经营的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继续加大各种人才计划实施力度,吸引更多的海内外高级人才参与苏州的重大科研活动,加强对企业家的教育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和技能教育,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办、引进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鼓励各类院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为本地培养适用的技术人才。

(七)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积极打造文化产业投融资保障平台

截止目前,苏州市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达3000万,各市(县)、区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总额达9700万元,计划通过政府引导,对创意设计业、文化旅游业等十大行业优势文化产业项目、产品和文化产业集聚区予以重点扶持。通过政府奖励、社会资助、银行贴息等方式,支持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如苏州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市文广新局向文化部直接申报,将取得中国银行1亿元的贷款支持,为企业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为政府、银行、企业构建共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切实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

[1] 周泓.关于产业集聚理论的天津工业产业布局研究[D].天津大学,2006.

[2] 苏州文化产业规模、增速双列全省之首[EB/OL].http://www.-subaonet.com/html/importnews/201094/370G1G9DB8AH2H6.-html.

[3] 万燕平.苏州旅游业发展中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B/OL].http://www.studa.net/Travels/100602/09132973.html.

[4]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江世银.成都平原经济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6] 鲁慧君,韩彭军,周柳明.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宁波党校学报,2005(3).

[7] Adorao T.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The Culture industry: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M].London:Rout ledge,1991:242-256.

[8] M Horkheimer.The Culture Industry: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M].London:Edward Arnold,1979:83-149.

[9] 汤姆·奥里甘地.文化规划、文化产业与地方发展[M]//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4-89.

[10] C.Bodo and R.Fisher.New Frontiers for Employment in Europe:The Heritage,the Arts and communication as a Labortatory for New Ideas[M]//Proceeding of the Round Table Organized by CIRCLE.eds.Rome:Association Economic Per La Cultura,1997.

[11] 王均文.国外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经验借鉴[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4).

[12] 王虹.山东省文化产业国际竞争战略分析[J].东岳论丛,2010,31(4):160-162.

[13] 祁述裕.国际文化竞争力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Suzhou's Cultural Industry

REN Peng-peng,HOU Ai-min,GENG Li-qing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a sunrise and pillar industry of the 21st century.Through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accomplishments of the Suzhou'cultural industry,we find out its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restrictive factors.Abroad developed areas hav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which Suzhou should learn from.Suzhou city should adopt various measures for its cultural industry'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Suzhou city;cultural industry;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29

A

任朋朋(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城市问题。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苏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