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后的迷失——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塑造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2011-08-15 00:45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关键词:男权张爱玲丈夫

李 丹(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觉醒后的迷失
——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塑造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李 丹(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以女性视角来叙事,从她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命意识出发,揭示其悲剧命运。张爱玲对当时女性心理痼疾的展露是其对中国女性意识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分析张爱玲对当时女性既渴望独立而又不得不依赖,既已清醒而又无限迷茫的女性意识的展示。

张爱玲小说;形象塑造;女性意识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几乎都是关于女人的作品,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中国最普通的女性,既没有“五四”狂飙突进的自由精神,也没有三四十年代反封建、反侵略、反压迫的时代呐喊,但她们具有独立的意识,对自我存在也有着清醒的认识,然而她们在社会、家庭中都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还是迷茫地依赖于男权制度。她们坦然接受着时代文明的馈赠,但意识仍被男性所支配和控制,这是传统意识中女性的依赖意识的辐射和反应,展示了张爱玲对当时女性既想独立而又不得不依赖,既已清醒而又无限迷茫的女性意识的真切把握。张爱玲对当时女性心理痼疾的展露,对女性意识中传统意识的心理展露,是其对中国女性意识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

在此笔者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分析张爱玲对当时女性既渴望独立而又不得不依赖,既已清醒而又无限迷茫的女性意识的展示。

一、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在女性形象塑造中的表现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以女性视角来叙事,从她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命意识出发,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沉默无助的女性、盲目疯狂的女性和敢于追求婚恋自由的女性。这些活跃在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们,全然没有新时代气息下所常有的憧憬,几千年的封建意识所造成的生生世世为男性附庸的女性真相,被作者展示得淋漓尽致,并对之倾注以价值的审视,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熟察和思索,而且还以特有的历史感悟和思索。可以说,在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像张爱玲这样,抱着对在经济与精神上缺乏独立自主的女性深切同情和关注,表现她们身上所具有的既独立又依赖,既清醒又迷茫矛盾的女性意识。

(一)沉默无助的女性

这一类是张爱玲小说中塑造得最多的形象,如《十八春》中的沈太太、《金锁记》中的长安、《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孟烟鹂等。沈太太,是沈啸桐的原配,却几十年不得不与丈夫别居,但对丈夫的别居也没有恨意,相反,还要在家里等待变心的丈夫回心转意。当沈啸桐年岁已高,感觉姨太太及其生的孩子不如世钧母子可靠时,便回到沈太太这儿。他回家并不是对沈太太的回心转意,但作为一个女人,丈夫的回归对她来说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可以说,沈太太清醒地认识到丈夫的不忠,但她却只能依赖并接受这种背叛。《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孟烟鹂,她爱佟振保并不是因为两情相悦,而是因为在许多男人中指定了他是她的丈夫,而丈夫就是她的天。她是满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决心的,所以一再隐忍佟振保对她的冷漠和不满。可结婚多年,丈夫却依然不爱她,她依旧孤寂可怜,她开始絮絮叨叨地诉冤,念叨抱怨的也永远都是佟振保,可她除了自怨自艾,自伤自怜外,还能做什么呢?她根本从来就没有独立存在的自觉,只能接受这种攀附在丈夫身上却又被丈夫嫌弃的可悲命运。

在这里,作家把这些以“家”为全部生活世界的传统女性的意识展露无遗。几千年来,女性的生存空间是家,她们干枯的灵魂已接受不了新事物,也从不思变动,她们仍然热恋着她们狭小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尽力保护其生活现状不遭破坏。这些恰是她们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张爱玲在她的创作中一直对女性的处境表示同情和理解,但她又认为女人这种依赖、迷茫的女性意识无论怎样,结局都注定是悲哀的。

(二)盲目疯狂的女性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麻油店主的女儿,年轻时颇有几分姿色,后来被贪财的兄嫂卖到一个遗老家做儿媳妇,丈夫是个没有活动能力的瘫痪。在与姑嫂叔伯的勾心斗角中,她又受尽凌辱和践踏,连家里的丫头都瞧不起她,情欲和黄金欲的双重压迫造成了七巧心理的严重扭曲,对小叔子姜季泽爱情幻想的破灭则导致了她人格的彻底分裂。沉重的黄金枷锁毁了七巧的一生,最后使他彻底地成为了黄金的奴隶,“成为扑杀人间幸福与和谐的虐待狂”。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也是一个心理畸形者。年轻时自愿下嫁给富商做姨太太,金钱锁住了她大半个人生,丈夫死了,人也老了。于是,她就开始游戏人生,关起门来做小型的慈禧太后,对薇龙进行控制和利用,在人性扭曲之中造成自身和他人的惨痛才是意味更浓的悲剧。

张爱玲把这类女性的精神需求与物质欲望剥离开来,让爱情在现实中被毁灭,造成女主人公人格和精神的双重分裂,以致于她们的冷酷变态,自甘堕落,从而揭示了女性在男权制度下即使有独立清醒的意识,但她们还是无可选择的自甘堕落。

(三)敢于追求婚恋自由的女性

《十八春》中的顾曼桢是一个经济独立、思想清醒的女性,与沈世钧因志趣、性情相宜,彼此产生了感情,但由于种种误会,他们还是各奔东西,尽管在十多个春秋中,彼此思念,却还是“回不去了”。《五四遗事》中的密斯范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与心仪已久的罗先生喜结良缘,但婚后的密斯范却成为一个通宵玩麻将,躺在床上嗑瓜子,衣着邋遢平庸的乏味女子,最后罗先生把两个前妻也接了回来,造成了三妻四妾的局面。而《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也是为了爱情而讲自身毁灭的一个悲剧典型。她原来是一个纯洁而有个性的女学生,为了求学而客居在姑妈家。姑妈有钱、风流,为勾住那些只看中她钱财的男人,便让青春貌美的葛薇龙作为她的色饵。起初薇龙有她自己的标准和自信,然而现实摧残了她的幻想,她一步步地退缩。是她自己放弃了做人的尊严,将自己的独立拱手让给并不爱她的男人。更可怕的是,她清醒地看着自己走上了这条将人生悲欢强系于男人身上的悲哀之路。

以此可以看出,尽管女人独立、清醒,但她们还是没有从男权制度的沉重枷锁中走出来,她们并不是真正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我们可以发现,在以上三类女性形象中,几乎所有的女性都面临着生存与婚姻的困窘与危机。即使是职业女性,也没有自食其力的喜悦,只有为生计而奔波的困窘,同时,还要承受来自男权的巨大压力。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所有的女性都在追逐婚姻。旧式女性死守婚姻,受过洗礼的新女性仍然逃不开婚姻,深刻概括了女性所受的深重压迫和苦难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毁灭。他们不惜毁灭,残害自己至亲的幸福的表象下,我们听到了女性要求掌握自己命运、颠覆压迫的振聋发聩的呼喊。

二、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在男性形象塑造中的表现

张爱玲通过塑造各类不健全的男性,以冷酷的笔调解构了男权社会中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基石,表现出作家对男权制度的彻底否定和批判。她笔下的男性形象,几乎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正面、肯定的形象。在她的小说世界里生活着一群形貌萎琐、举止猥亵、谈吐龌龊的各色男性,完全不是伟岸英俊的认可和传统表达,作品中的男性形象不再强大,不再高尚,不再正面。而正是这样一群不健全的男性把持着社会欺压着女性,造成了一出又一出的女性悲剧的上演。

(一)形体残缺、猥琐和丑陋的男性

在张爱玲的笔下,男性在形体上大都具有残缺、猥琐、丑陋的特点。最典型的应该属于《金锁记》中的姜二爷了,他生于富贵之家,却天生一副残疾畸形的躯体。《怨女》中的姚二爷不尽患有严重的软骨症,而且还双眼盲瞎。无论是姜二爷、还是姚二爷,虽然他们都是男性,但从他们身上我们绝对看不到男性的伟岸。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代表着男性权威的男性外在形态完全被消解了,张爱玲在她的小说创作中,表现了她对长期处于权威地位的男性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彻底的否定。

(二)人格残障、堕落和无能的男性

在张爱玲的笔下,男性在人格上也是不完整、不健全的,他们的人格大都具有残障、堕落和无能的特点。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乔琪,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但是他并不反省自己,反而认为自己是“享惯了福”的人,“天生是招驸马的材料”,为了钱,他不惜成为梁太太的情人,不惜与梁太太的侄女结婚,他是一个十足的拜金主义者。此外,《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金锁记》中的姜三爷、《十八春》中的祝洪财,他们都不务正业、狂嫖滥赌,是典型的昏庸猥琐的男性形象。这些传统男性的人格形象,也被张爱玲剥夺了。

张爱玲的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一个个鄙陋的男性丑恶嘴脸,不仅借助男性形象在形体和精神人格上的不健全来表现男性世界的残缺,而且,她还有意识地展现了男性权利的沦丧,并展现由此所带来的男性内心世界的恐惧和不安。可正是这些在形体和精神上都不健全的男性却牢牢地把持着社会的权利之柄,在其淫威下苟延残喘的女性,虽然对整个男权社会不屑鄙视,却始终无法摆脱,只能在清醒之后继续迷茫而沉沦,甚而是顺服。张爱玲对此有自己的态度,“女人当初之所以被征服,成为男权社会的奴隶,是因为体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体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何以在物竞天择的过程中不曾为禽兽所屈服呢?可见得单怪别人是不行的”。张爱玲正是通过这些男性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其对当时女性怒其不争的态度。

通过对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塑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把关怀的视角投注在了不同社会层次和角落的形态各异的妇女身上,分析女性的人生命运,揭示出充满欲望的女性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法逃脱的厄运,并通过塑造各类女性和男性形象表现其对当时女性既渴望独立而又不得不依赖,既已清醒而又无限迷茫的女性意识的展示和关切。

[1] 唐文标.张爱玲小说研究[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165.

[2] 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5.

[3]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香港:友联出版,1961:208.

[4] 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作品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59.

[5]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92.

[6] 张爱玲.更衣记张爱玲作品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31.

[7] 张爱玲.天才梦张爱玲作品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22.

[8] 张爱玲.童言无忌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6.

[9] 张爱玲.私语张爱玲作品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47.

Lost after Awakening——Simple Analysis of the Feminist Awareness in Image-building of Zhang Ailing's Novel

LI Dan

Zhang Ailing's novel is mostly narrated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such as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living conditions,and life awareness to disclose their tragic fate.Zhang Ailing's revelation of women's psychological ills is a contribution to the evolutionanddevelopment of Chinese feminist awareness.Based on thecharacter image-buildinginZhangAiling'novel,this paper makes aspecific analysis ofwomen thatare eager to be independent and hadtorelyon,that are already awake butunlimited confused,which are the display of feminist awareness by Zhang Ailing.

Zhang Ailing's novel;image-building;feminist consciousness

I206.6

A

李丹(1979-),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对外汉语。

猜你喜欢
男权张爱玲丈夫
Myth and Mechas
九月雨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从古典到西洋
张爱玲在路上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