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经济学教学的实证特色——基于芝加哥学派“价格理论”课程的研究

2011-08-15 00:45谷宏伟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关键词:学派芝加哥经济学

谷宏伟(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加强经济学教学的实证特色
——基于芝加哥学派“价格理论”课程的研究

谷宏伟(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在中国,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经济学在大学课堂中也变得越来越普及,重要性日益增加。但由于课程内容本身来自西方,以及自身发展变化很快,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无法实现目标。在此通过对芝加哥学派及其“价格理论”课程的讨论,定义现代经济学的实证属性,进而为中国的经济学教学确定目标,提供参考。

芝加哥学派;价格理论;实证

经济学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西方国家的高校中,学科分类比较简单,除了经济学和商科的学生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会在低年级的时候选修经济学,有些国家甚至在高中阶段就有基础的经济学课程供学生选择。可以说,放眼全球范围内,经济学可以称得上是一门“显学”,而根本原因就在于个人生活的经济属性越来越突出。

在中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经济学分为两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之外的“西方经济学”。本质上,两者均来自西方,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没有自己的经济学,而本文要探讨的是后者。“西方经济学”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正式走进中国大学的课堂,9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由选修变为必修。到今天,因为高校扩招,很多高校都增设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西方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国大学课堂上最常见到的一门基础课。

因为本身是“西学”的缘故,加之学科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教学上的难度也为此增加。而在探讨教学方法之前,弄清现代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属性则非常重要。

一、现代经济学的实证特征

科学产生的基本标志在于解释的系统化和由事实证据来支配。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经济学的特殊性首先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是人,这要比一般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复杂,另外,由于它提供关于人的活动的严格的、演绎的理论,因而也有别于社会学和政治学这样的社会科学,这些社会科学常常没有严格的、演绎的理论。总之,经济学家的解释是科学解释大类里的一个特别的科目,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

总体来说,在如何认识世界并对其加以解释这方面,答案可以分为两大类。笛卡尔认为,理论是先验的,仅仅通过理性(season)就可认清现实世界。在早期的经济学家中,大卫·李嘉图和马克思都采用了高度抽象的演绎法,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后来的经济学家奈特、米塞斯以及罗宾逊继承了这种思想。他们认为,真理藏于理论的逻辑之中,没有必要因为实证来对理论加以检验或拒绝,经济理论也是一套先验的真理,是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纯粹理论性的结果。问题是,可能的理论有无数种,如果不通过实证加以选择的话,怎么知道哪套理论更好呢?另一种流派源于约翰·洛克,在他看来,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在于我们的生活体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归纳法,从一个个经典案例出发,提炼出了关分工交易的一般理论,为当时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但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除了一般的归纳法,我们还看到了历史方法的运用。从这个角度讲,整本书使用的方法论并不一致。19世纪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逻辑、推理和归纳体系》中也介绍了这种科学归纳的观点,只不过更加系统、规范,更加科学化。后来的德国的历史学派以及20世纪的哈奇森等人也使用了这种方法。这一学派面临一个困难,即所谓的归纳问题,我们不能从前1000次的观察中推断第1001次观察的结果。

到了19世纪中叶,大家基本上公认,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对客观事实的无偏见观察,然后,需要对这些事实进行归纳整理而形成一般规律,形成理论。最后,要把规律和理论的经验结果同所有观察过的事实包括最初开始观察的事实进行比较,来检验规律和理论的真实内容。约翰·内维尔·凯恩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的范围和方法》里总结了经济学家的方法论思想。进入20世纪,罗宾斯的《经济科学的本质和意义》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现代经济学下了一个标准的定义。哈奇森的《经济理论的意义和基本主张》也对经济学家的方法论做了类似的总结。现代的经济学家中,萨谬尔森、西蒙、科斯和米塞斯也就经济学方法论问题发表过重要的见解。这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论文是弗里德曼在1953年发表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首先说明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的关系,然后探讨了什么是实证经济学,以及假说真实性的问题。显然,文章受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事实证据不能证明一个假说,如果事实证据不能证伪这个假说,假说就具有了正确性,而假说不能通过假设的真实性来检验,这就是证伪的思想。对于什么是实证经济学,弗里德曼总结为:它的最终目标是要发展一种“假说”,能够对尚未被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和有意义的预测。

二、芝加哥学派“价格理论”课程的渊源及特色

所谓的“芝加哥学派”狭义上那些芝加哥经济系的经济学家,而更广的含义是指一个经济学流派,他们坚持马歇尔的新古典价格理论,政策上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凯恩斯式的政府干预。而最近,这个学派又和“经济学帝国主义”联系到了一起,将经济分析的边界拓展到法律、历史、政治和社会学的范畴。“价格理论”是芝加哥经济系最具特色的课程,在整个学派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芝加哥学派不同年代的学者之间往往有着师承关系,于是,“价格理论”的课堂就成了学派思想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价格理论”课程渊源和特色的讨论需要和学派本身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芝加哥学派按照发展的阶段大致分为:第一代、二战后、第二代、第三代以及现在的第四代。这个划分不一定严格,因为相当一部分学者的学术生涯都远不止一代的时间。尽管上世纪初芝加哥大学就有凡勃伦和密切尔这样的老制度主义经济学家,但芝加哥学派的真正起源是在上世纪的20年代,代表学者是弗兰克·奈特和雅各布·维纳,他们在方法上反对当时流行的制度主义,确立了马歇尔新古典价格理论的传统。实际上他们中的一些人(比如奈特)也反对“实证”的经济学方式,后来,随着奥斯卡·兰格、亨利·舒尔茨以及保罗·道格拉斯的到来,这一学派的研究方式变得更加数学化和规范化了,这一时期的学者还包括亨利·西蒙斯和罗伊德·明茨。尽管他们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但对有限的、积极的政府干预并不排斥。上世纪40年代,经济系的教师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老学者或者去世或者离开,一些新鲜血液加入进来,这包括西奥多·舒尔茨、盖尔·约翰逊、格雷格·刘易斯、唐·帕廷金以及随考尔斯委员会而来的马萨克和库普曼斯。前几位的到来,为芝加哥经济系带来了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并培育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萌芽,而后几位学者的特点在于瓦尔拉一般均衡的分析方式。到了6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第二代学者发展起来,领袖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和乔治·施蒂格勒,还包括哈伯格、哈里·约翰逊、舍文·罗森、罗纳德·科斯以及学术生涯一直延续至今的加里·贝克尔。这一时期他们高举新古典价格理论的大旗,反对瓦尔拉似的分析方式,也反对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革命和不完全竞争理论。这一时期,马歇尔价格理论的应用硕果累累,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信息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货币理论的出现。70年代之后,芝加哥学派进入第三个阶段,除了前一时期的学者继续活跃在经济领域之外。代表人物是贝克尔和罗伯特·卢卡斯,他们分别在新社会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派的其他成果还包括公司金融领域马克维兹和米勒的“MM”定理、政治经济学上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科斯和阿尔钦等人的制度经济学、福格尔和诺斯的制度经济史理论、波斯纳的法和经济学等等。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价格理论已经被广泛用于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整个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也开始由普通的分支变为主流,学派盛极一时,在整个90年代的10年中,诺贝尔经济学奖8次被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摘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今,除了前一时期的学者之外,芝加哥学派进入了第四个发展阶段,知名的学者有萨金特、迈尔森、墨菲、莱维特、斯科尔斯、法玛等等。

在经济系,“价格理论”课程为两学期,最初是由奈特和维纳共同讲授的,课程的编号为300A和300B,其中300A用局部均衡的方法来讨论价格的决定,300B则涵盖收入、生产和分配、资本以及一般均衡理论,当时奈特使用《经济组织》一书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弗里德曼1946年来到芝加哥的时候,奈特仍然在上这门课,而维纳则醉心贸易理论,这样,他就承担起了“价格理论”这门课程的任务,并且上课的讲义以《价格理论》为名出版。弗里德曼虽然师出奈特,但两人的研究风格完全不同,奈特更偏向理论研究,而弗里德曼讲究实证,所以,这门课的内容也随着弗里德曼的到来而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偏向应用或实证方面,从课程的阅读材料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稍早一点,施蒂格勒在商学院也讲授“价格理论”,也同样出版了《价格理论》。在1959年,300A和300B相应地变为301和302。后来,贝克尔和哈伯格也成了这门课的主讲教师,贝克尔讲义以《经济理论》为名发表了,同一时期,他们使用的参考教材还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阿尔钦所写的《大学经济学》一书。到今天,“价格理论”仍然是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最重要和最基础的一门课程,在博士阶段,目前的授课教师有迈尔森和贝克尔及墨菲。

与其他学派,比如考尔斯委员会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相比,芝加哥学派价格理论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实证特色,与现实紧密结合,它更具体(而非抽象),更注重实效(而非投机取巧);它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问题本身;它的结论源于大量的证据,而非抽象的推理。比如在考尔斯委员会和MIT传统中,阿罗和德布鲁有关“竞争经济中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萨缪尔森对“效用函数可积性问题”的论述,满篇论文几乎都是纯数理经济学式的推导,与现实毫无瓜葛,尽管萨缪尔森认为文章的结论有助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但这并非是他写就此文的初衷。

与之相反的例子是芝加哥学派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如我们所见,弗里德曼是在对收入及其分布的实证研究中发展了这一思想,在其后的研究中用它来解释消费和货币需求等问题。芝加哥学派价格理论的另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歧视经济学”。该文的出发点就是种族歧视这样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他认为这是一个经济现象,进而也可以进行经济分析,最终,他向人们展示了相对简单的价格理论,其威力也足以超出想象。作为研究生“价格理论”课程的教师,贝克尔在谈到弗里德曼“价格理论”课程的特色时说:其课程的重点在于强调理论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因此,掌握基本的价格理论,特别是所谓的局部均衡的供求分析法就尤为必要。但理论本身既非终点,也非迷惑他人的技俩,其意义仅在于有助于解释现实世界的诸多问题。因此,一定程度上,恰恰是“价格理论”这门课造就了芝加哥学派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的局面。

三、当前经济学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因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而人的行为是以特定的社会背景为条件的,这注定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目前中国的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常常反映课程存在“有理论没实践,有模型没实验,有国外没本土,有教学没讨论”的问题,因此,以往有关教学方法的研究就将重点放在精简内容和增加案例两方面。最近有些学者又强调案例的本土化,这是因为在采用引进版教材时,上面的案例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会感觉陌生。不过,我们认为仅仅依靠在教学中引进案例和案例本土化还不足以完成经济学原理的教学目标,尤其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本土问题意识。国外大学的经济学教育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纽约大学的授课方式,也是大班授课,同样缺乏课堂互动,教学方法也是“填鸭式”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无法把握经济学的整体框架,也无法学会用经济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现象,没有问题意识。用阿玛蒂亚·森的话讲,这种方法过于强调经济学的工程学传统,使经济学“贫困化”了。概括而言,当前中国的经济学课堂教学存在下列问题:

一是讲授方式单一。高校扩招之后,教学资源紧张,像经济学这样的基础课往往采用大班、大课时授课形式,每班人数常在几十人甚至100、200人。加上经济学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受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往往只能达到传授知识,而不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更谈不上进行教学创新了,结果师生缺乏互动,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是教学内容单一。现代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科学,与个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模型和公式以及数学推导,而忽略了案例调查和经济学实验的运用,致使经济学内容更加脱离实际,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

三是考核和评价方式单一。只注重理论考核,缺乏案例分析,此外,考试课往往由题库抽取,难点和重点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无法有效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程度。如教师自己命题,出于个人考评压力,则又容易为学生考好成绩提供方便之门,如考前划定范围、试卷出题偏向简单等,结果是学生平时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考试前临时突击应付考试。

四是教学手段单一。要么是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要么是现代的PPT模式,殊不知,这样的课件教学更容易照本宣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困难,忽视案例分析以及社会调查、实验等手段在现代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总之,以往纯粹靠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单向性的思维,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和反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经济学的教学中,应加大课堂讨论的力度,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小规模的社会调查实践,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社会中的人的行为,将基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学习与调查相互促进、提高,还能培养本土的经济学问题意识,为将来学以致用打下基础。

另外,经济学最近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实验化。实验经济学在西方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很多一流院校的课堂,都引入了实验的手段,其中戴尔米斯特和布劳尔建立的“实验经济学课堂”收集了教师对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所做的实验结果,是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很多实验结果直接转化为科研,并在主流期刊上发表。

人类的行为不是机械的,调查与实验的手段不仅可以检验,还可以改进、发展经济学,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的补充。这两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学习能力、养成经济学问题的本土意识都至关重要。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学教学也要求始终贯彻应用型人才、复合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芝加哥学派的“价格理论”课程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样板:强调课堂讨论、强调学习小组、不迷信理论权威、注重调查实践和实验的实证导向。所以,在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在学习经济学时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像经济学家那样用经济学原理去发现、分析、解决中国本土的现实问题,为教学、调查与实验的系统方法把传统单向被动的“填鸭式”灌输型教学变为双向互动、多向交流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以及自我创新能力。

现代经济学的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综合性,它应该做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能力;培养经济问题的本土意识,能主动去发现、研究和解决中国本土经济问题,以及认识到现有经济理论的局限性,学会用跨学科的方法思考问题。

[1] 郑敏,陈宁.经济学实验教学法的应用[J].科教导刊,2009(25).

[2] 朱丰根,潘志方.优化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09(5).

[3] 刘曼琴.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的调查分析与改革[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21).

[4]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

[5] Emmett,R.TheElgar Companiontothe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M].Edward Elgar Press,2010.

[6] Mulligan,C.“Becker,Gary”,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M].Second Edition.Eds.Durlauf and Blume.Palgrave Macmillan,2008.

[7] Karier,T.Intellectual Capital:Forty Years of the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Strengthening the Positive Characteristics in Economics Teaching—Based on Chicago School's“Price Theory”Class

GU Hong-wei

With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a,economics in university clas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with growing importance.However,due to the course content itself from the West and its rapid changing development,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are often unable to achieve its objectives.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positive attribute of modern economics through discussing about Chicago school and"the price theory class and thus determines China's economics teaching objective and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to it.

Chicago School;price theory;positive

G642

A

2009年度校级重点教学研究课题

谷宏伟(1975-),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

猜你喜欢
学派芝加哥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抬起芝加哥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创造历史”——2017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经济学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