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程”和新医学教育标准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建设规划的思考

2011-08-15 00:42李国红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医学

李国红

(科学出版社医学出版中心,北京 100717)

“质量工程”和新医学教育标准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建设规划的思考

李国红

(科学出版社医学出版中心,北京 100717)

“质量工程”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实施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和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论述“质量工程”和新医学教育标准要求下课程和教材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建设规划应重点关注的项目,并结合工作实际及医学教育教材的发展趋势,详细阐述了“质量工程”子项目教材建设的意义与实施方案,为高等院校进行教材建设规划和出版工作者选题策划提供参考。

质量工程;医学教育标准;教材建设;高等教育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实施“质量工程”和新医学教育标准是逐步建立我国优秀医学教材体系、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对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教材建设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新医学教育标准对教材建设的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1]的启动实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被列为“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大项目之一,而且各子项目的实施也涉及到教材建设。同时,教高〔2007〕2号指出[2],“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要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教育部、卫生部发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简称“新医学教育标准”)[3]是医学院校制订教育计划的依据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参照。大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人文素质教育、临床技能、沟通技能、临床思维、医学整合课程教育等方面存在着缺憾与不足,相关的教材建设也处于尝试阶段。

2 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建设规划重点项目

实施教材建设规划,锤炼精品、特色教材是院校教材建设的目标。教材建设要树立“突出重点、确保质量,特色创新”的理念,突出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注重教材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融入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及新知识、新技术,反映学科发展趋势,适应学校教学改革需要,体现学校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教学成果及人才培养特色。根据“质量工程”精神和新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院校进行教材建设规划应重点加强以下项目[3-7]。

2.1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医德修养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应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医学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相结合,增设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行为学、美学、文学艺术、医学史、卫生法学、心理健康等医学交叉课程,增强医学的人文特征[3]。

2.2 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

医学实验实践教学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高等医学院校要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教材建设,如机能学实验、医学形态学实验、病原免疫学实验、预防医学综合实验等[4,5]。

2.3 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

医学院校应打破学科界限,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开展跨学科的基础与基础之间、临床与临床之间的横向整合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的纵向整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以器官系统为基础整合的系列教材、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系统整合课程教材、人体结构学、医学导论等[3,5]。

2.4 加强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训练

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重理论、轻实践和临床技能训练的状况导致医学毕业生的临床技能普遍较弱。医学院校要重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新体系,开设模拟教学、标准化病人教学和案例分析,进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和网络实践教学等,开设《临床技能学》,培养临床技能和医学生临床思维,加强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这是我国医学教育比较缺陷和最薄弱的方面,将此理念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3]。

2.5 加强沟通技能培训

应在课程体系中增设医患沟通学、医药应用文写作等沟通类课程,构建全新的沟通能力培养体系[3]。

2.6 创业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教材建设

高等院校应根据新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研究并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3]。

2.7 深化医学专业群体健康和预防医学知识的研究

我们要树立大卫生的观念,研究医学专业对预防医学知识和卫生管理知识的需求,改革其内容和结构,开设预防医学、临床临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突发性传染病处理等课程[3]。

2.8 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和基本的科研能力

加强医学生在校期间信息收集方法的培养和训练,设立医学信息检索与资源利用、医学信息学、医学科研训练等课程,普及科研基础[3]。

2.9 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教材建设

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进行创新模式教材建设的规划,如具有开拓创新性的系列PBL教材、案例版教材等[3]。

2.10 立体化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源共享

教材立体化建设已成为目前教材建设的必须,要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组成完整的“教学包”。要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6,7]。

2.11 教材电子出版的尝试

教材的电子出版将成为数字时代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可以把拓展性内容、辅学性内容和互动性内容等结合在一起,超越纸质教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将对今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起到革命性的影响和变革,也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5]。

3 落实“质量工程”精神和新医学教育标准,推进教材建设规划与实施

现结合工作实际及医学教育教材的发展趋势,阐述“质量工程”子项目教材建设的意义和实施方案,为院校进行教材建设规划和出版工作者选题策划提供参考[1-3,5-7]。

3.1 精品课程配套教材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质量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精品课程建设,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二者应有机结合、同步推进。要正确把握现代医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把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中,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服务。

3.2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配套教材

在创新医学实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心,并优化、重组、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层次化的创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密切配合又相对独立,并进行匹配的实验教材规划,精简基本实验或经典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突出研究创新性实验,并紧密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运用先进的实践教学手段,及时反映科学技术与行业的发展进步,体现知识、技术、观念的更新。

3.3 教学名师主编教材

教学名师是全国高等学校教师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探索教学规律,推进教学观念更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和教材建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进行教材建设规划,体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引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前沿。

3.4 教学团队组织编写的教材

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我们可以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探索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模式,为院校教师培训提供可推广、借鉴的示范性经验。每一个教学团队都是一个优秀的教学资源宝库,通过编撰教材,可以把团队的先进教学理念、优秀教学方法等宣传出去,为培养人才服务。

3.5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配套教材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包括双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聘请国外教师和专家来华讲学、先进双语教材的引进与建设、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优秀双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等。我们要充分利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资源和经验,开展教材建设,弥补国内空白,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探索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

3.6 特色专业系列教材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在同类型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本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特色专业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我们要按照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加强教材建设,带动全国同专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那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高等医学院校要以“质量工程”建设和新医学教育标准的实施为契机,发挥“质量工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材建设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激励措施,确保教材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提高提供基本保障。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07〕1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7〕2号

[3]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Z].教高〔2008〕9号

[4]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9〕4号

[5]崔忠农,周晓春,宋文义.试论精品教材建设[J].法制与社会,2007,(12):721

[6]黄文勇.质量工程视野下的课程与教材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0,(1):43-45

[7]陈益芳.以“质量工程”带动优秀教材建设[J].科教文汇,2009,(5):103

1005-3697(2011)04-0374-03

G423.3

B

李国红(1968-),男,医学硕士,编辑,主要从事医学类及生物医学类图书的策划、编辑出版工作。E-mail:liguohong@mail.sciencep.com

2011-04-07

(学术编辑:李宾中)

http://www.nsmc.edu.cn

投稿邮箱:xuebao@nsmc.edu.cn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医学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医学、生命科学类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