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

2011-08-15 00:49林霁月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政治思想

林霁月

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

林霁月

后现代主义是广泛流传于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或观念形态,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扬弃。它否定理性和诸多现代性东西,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多个方面的影响,要发扬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抑制消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弄清后现代主义的含义和特征,以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两个方面,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使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后现代主义的含义和特征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步在社会文化和哲学领域兴起。它自产生以来就颇具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概念使用不当,否认其合法性。但多数学者将其作为一种事实接受下来,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包括后现代艺术、社会学、哲学等在内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1]后现代主义表现了对传统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颠覆和反叛。后现代主义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反对理性,消解主体性。现代主义倡导的是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现代主义的理性逐步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人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成为工具性的奴隶。

第二,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传统哲学总是认为世界有一个无法更改的本质存在,人类所做的就是去认识和发现这个本质就行了。这种做法被德里达批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都应该被“解构”。

第三,反对中心论,寻求事物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的哲学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后现代主义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主张‘去权威’、‘去中心’。”[2]后现代主义否认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存在起决定作用的“中心”,事物之间没有同一性,只有差异性;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偶然的,不确定的,整个世界都是以碎片的形式存在的。

二、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自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影响。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客观的说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后现代主义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等各种中心主义的批判有利于加强人们对于自身对待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有利于建立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同时,后现代主义反对同一性、主张差异性原则这有利于建设和维护一个多样性的世界,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后现代主义看到现代社会发展被人忽略的问题,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育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第三,后现代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偶然和不确定的,寻求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体现后现代主义的非中心性和凌乱性。因此,后现代主义倡导休闲生活方式,这有助于缓解人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受到的压力,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二)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第一,从理念上看,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反基础、反理性的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符合一定阶级、政党、国家要求的人才,维护社会稳定和和发展。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对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进行探讨。后现代主义继承了唯心主义的传统,它不认为思维和存在是对立统一的,认为现象背后无本质存在,历史的发展也无规律可循,任何对于规律的探求的做法都是荒谬的,因此,由此推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无规律可循的,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巩固和该学科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第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倡导休闲随意的生活方式导致缺乏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容易滋生享乐主义。而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随意化,对于远大理想的忽视以及享乐主义最终使人们形成各种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的漠视,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疑是一副强力“消解剂”,它使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成为多余,其直接后果是人们的思想境界不高,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标准被模糊,使人们在面对现实情况时无法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第三,后现代主义非理性的批判和解构抑制了新时期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后现代主义为了批判而批判,为了解构而解构,批判和解构被当成了目的,后现代主义将人们积累的一切都成为了批判的对象,由于后现代主义将批判当成了目的,所以,它除了让人们变得无所适从外,不能给人们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向前努力的目标,从而让人们陷入迷茫、甚至是绝望的境地而不能自拔。尤其是青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人生的前进阶段,一旦陷入这样的迷茫甚至是绝望,那么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青少年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不利于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

三、积极应对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来看,我们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吸收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积极方面,不断降低其消极方面的影响,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繁荣和发展服务。

(一)发扬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同时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把握着话语霸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最后的评价标准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很多时候教育者只是希望将被教育者打造成自己心中的理想模式即社会所要求的模式,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是极其有害的。后现代主义强调反中心,“后现代视野中的师生关系,充满了对权威的消解和民主、平等的对话。”[3]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改变以教育者为中心的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育中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研究,要研究教育对象所存在的环境和心理状态,以及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等等,这也和现在强调的教育要以人为本是一致的,要同时根据社会的需求、教育者的情况和对象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不能忽略教育者的各种情况,要做到两者兼顾,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第二,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后现代主义注重现实中被人忽略的方面,用批判的眼光观察周围的问题,这对于教育者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易被人忽略的问题有很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统治阶级的意愿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内容教育,其社会功能不难理解,但是,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为社会服务,那么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看作是为社会和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其社会功能,关注它的个体功能,而且,也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每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同时,当人们在意味享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成果时更要注重其不足之处,让思想政治教育能一直用与时俱进的姿态面对社会成员。

第三,关注个体的思想状况。后现代主义倡导人们用悠闲的生活方式进行生活,这对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有很大好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是要将人们教育成“四有”新人,但是,在物欲横流,处处充满竞争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对人们进行心态的调整,用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无法企及的事情,用悠闲的方式对待凭借自己能力无法达到的高度,使自己在竞争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使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应该对人们在不懈追求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思想上的疏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个体的思想状况,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抑制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第一,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由后现代主义理论所推之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规律可循是不可取的,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真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基本规律等。加大宣传,努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使全体社会成员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为无论是什么学科的知识和观点,只有真正取得了成效,才能得到社会和个体的认可。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逐步倡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和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同时,对于教育个体来说,要能关注个体的思想健康,及时排解个体的思想困惑。

第二,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后现代主义倡导悠闲的生活方式,这容易导致对责任的漠视,整天沉浸在享乐主义中而无法自拔,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4]要防止人们陷入享乐主义中而忽视了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坚决防止人们放弃对伟大理想的追求。

第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中批判的地位。后现代主义将批判当作目的本身是不可取的,批判永远只是一个武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批判是武器,是找出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工具,批判的目的是找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中,更要注重批判之后的解决办法,使青少年在面对批判时不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而是找到了判断标准和实践标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后现代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挑战,应该用批判吸收的眼光来看待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使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繁荣和发展服务。

[1]张宗艳,马妮.关于后现代哲学诠释与思考的多重维度[J].齐鲁学刊,2007(2).

[2]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项国雄.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5(7).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D643

A

1673-1999(2011)01-0027-03

林霁月(1987-),女,安徽潜山人,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政法学院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学研究。

2010-09-28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