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福利思想初探

2011-08-15 00:49宋沅沅
关键词:社会福利农民思想

宋沅沅

毛泽东社会福利思想初探

宋沅沅

毛泽东的社会福利思想即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的有关社会福利建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们福祉的观点体系。研究毛泽东的社会福利思想,不仅对于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和国家福利政策的内容和特点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当代进一步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社会福利思想;工人合法权益;农民福利

近年来,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旨在使全体国民达到最高的社会福利状态。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民生问题已经上升为党的施政方针。报告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其中,社会建设以民生为重点,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事实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一问题,毛泽东已经有所论及。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对民生问题尤其是有关农民的利益问题,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逐步形成了他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保障工人合法权益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之初就以谋取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宗旨。早在1922年5月1日的湖南《大公报》上,毛泽东就提出必须非常重视劳动工人的三件事:劳工的生存权、劳动权和劳动全收权。生存权就是一个人在“老”“少”两段不能做工的时候应该都有一种取得保存他生命的食物的权利。在世上卖过力的劳工,当他到了60岁以上力卖尽了不能再卖的时候,应该使他们尽其天年。工人有要求做工的权利,如果工人有力而社会无事可做的时候,社会应该给他们平常的工资,这就是劳动权。而劳动全收权是指工人做的东西应该完全归工人自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民族独立、消灭剥削、造福人民确立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以革命的行动为之奋斗。在中国劳动工人还遭受着外国与本国资本家严重剥削,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的时候,这种奋斗目标显得更为重要。毛泽东同情并关注劳工的生活状况,他提出缔造劳工会,并认为工人应该筹备罢工基金和选举基金,旨在实现劳工阶层的民主和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

二、增加农民的福利

毛泽东对于农民福利问题更是高度重视,他始终强调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生活。对于增加农民福利,毛泽东提出了许多措施和方法。

(一)土地改革是提高农民福利的根本办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进行土地斗争时,在土地法中指出,土地改革将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划分土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料,这就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活。由于当时养老育婴的设备尚不齐全,且家家户户几乎均有老小,按人口平均分配而不是按劳力分配,使得每个家庭可以维持生活。他还考虑到,对于没有耕种能力的老人和小孩,政府还要分配以相当的公众勤务。在征收土地税方面,毛泽东特别提出,遇到天灾或其他特殊情形时,经高级苏维埃政府核准后,可以免纳土地税。至于乡村手工业工人,如自己愿意分田者,每人可以分到每个农民所得田数量的一半。毛泽东深刻体会到,当时中国农民阶层的现状是: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帝国主义与乡村宗法封建阶级(地主阶级)及其首领——封建军阀相勾结,共同压迫榨取农民阶级。因此,地主阶级是整个农民阶级受压迫之根本,要谋求农民阶级的福利,首先要求得阶级、国家和民族之独立、民主。他根据中国现状和实际调查总结出要为中国农民谋求根本利益,必须把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结合起来。政治斗争就是消灭帝国主义、军阀和地主阶级的剥削。经济斗争就是要减少水旱天灾、病虫灾害、生产缩减和技术拙劣等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农村土地改革不仅关系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生存生活方面的福利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农民阶级实现解放和独立,乃至保护革命,废除封建制,发展工业的国家问题。因此,毛泽东提出,党员同志要向党里要到命令,问农民需要些什么,引导他们团结组织起来斗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动摇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基础。因此,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它所具有的强烈的反封建性使农民从封建地主阶级那里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二)合理分配是增加农民利益的有效办法

首先是土地分配问题。1929年7月,毛泽东制定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也称《闽西土地法》。该法主张区别对待地主和富农,“不过分打击富农”,“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这就防止富农倒向地主阶级,有利于扩大革命统一战线。“抽多补少”的原则简化了繁琐的手续。《分田临时纲领十七条》是毛泽东另外一部较早的关于土地分配的纲领。文件虽已遗失,但从其他文献中可以略知一二。《忆塘边的革命斗争》中写道,分田原则是“贫苦农民分好田,土豪劣绅分坏田。”分田标准是“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人多多分,人少少分。”这也是从实践中摸索的结果。如果按照中央的指示,以劳动力多少为分配依据,则导致人口多劳动力少的家庭无法生活。依据这些经验,1929年12月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首次对土地的没收与分配、土地税额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是毛泽东的重要贡献。当然,他后期也对其中一些不足进行了修改。

其次是农业收入分配问题。毛泽东强调要尽量多分给农民利益,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是依靠农民取得胜利的,国家的工业化也要依靠农民才能成功。1956年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谈到了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他说:“农业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应该归社员,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归合作社和国家,其中包括合作社的公益金、公积金、生产费、管理费和各种杂费,包括国家的公粮附加。合作社和国家顶多占百分之四十,最好只占百分之三十,让农民多分一点。”

三、发展工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建国初,新中国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在国际上处于被封锁的状态,外交与外贸等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当时国内几乎没有重工业,交通运输极为落后,仅有的一些轻工业也面临设备陈旧和开工不足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他把建设重工业称为施大仁政,这是相比抗美援朝及改善人民生活更大的仁政。在他看来,由于施行小仁政而妨碍了大仁政是偏离了根本方向。按照毛泽东的设想,重工业的大力发展,将生产更多的农用机器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合作社,包括广修铁路公路,兴修水利,以及为人民提供更多的日用品。

毛泽东认为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提出农业是基础,农业发展关系到五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农业发展好了,五亿人口就稳定了。更重要的是,农业的发展对工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可以供应工业人口的需要,从而保证工业的发展;发展农业可以保障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广阔的农村为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市场;农产品作为当时主要的出口物资,其所创外汇可以用于进口各种工业设备。此外,除了直接的农业税,轻工业产品同商品粮及农民生产的工业原料交换所积累的资金也可以作为工业发展的储备金。总之,农业作为积累国民财富的重要资源,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是工业发展重要的资金来源。

四、结语

通过对毛泽东社会福利思想的考察与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的社会福利思想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并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他提出的关注民生,尤其是农民利益的思想,在当代仍有重要现实意义。总体来看,毛泽东的许多社会福利思想在新中国的建设实践中得到了落实。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之后,关注民生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心。毛泽东的社会福利思想,对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小康社会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02.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512.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9-200.

A841

A

1673-1999(2011)01-0008-02

宋沅沅(1984-),女,贵州盘县人,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文学与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2010-10-10

猜你喜欢
社会福利农民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从“和谐发展”到“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福利重要著述的发展逻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社会福利视角下的专利制度问题
社会福利与欧债危机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