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背景下的网民心理分析

2011-08-15 00:49程慧
关键词:社会转型网民心理

程慧

当前社会背景下的网民心理分析

程慧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舆论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网民是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和预控网络舆情的爆发,需要分析网民的心理特征。以近几年一些网络热门事件为例,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分析了网民在网络舆情中的心理特征。

网络舆情;网民;心理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普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用网络的人们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网民。网民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交流信息、发表言论,逐渐形成一股新的舆论力量。这股力量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甚至成为一些重大事件的重要参与者。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成为了目前的首要任务,而引导的关键是要了解网民的心理特征。已有不少学者从理论或个案进行研究,分析网民的心理特征。笔者从我国特殊的社会背景入手,分析网民的心理特征,从而采取有效手段引导网络舆论。

一、社会背景分析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通过社会转型,中国将实现“一种整体和全面的社会结构状态的过渡,其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1]通过这一过渡,中国社会已经并将继续从一个自给、半自给的计划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2]。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一种特殊的运行状态,由于利益调整、新旧交替、阶层分化,社会情况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社会道德方面

1.精神信仰迷失

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提倡创新,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放的价值流向与封闭的价值流向发生了冲突。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和物质主义的侵入,很多人在物质中迷失了方向,盲目追求金钱、享乐。理想和信仰失去了感召力,一些意志薄弱者在新旧观念的冲击下,失去了判断力,从“精神至上”沦落为“物质至上”。年轻一代的80后、90后尤其严重,很多人都追求享乐,没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2.社会信用缺失

诚信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个社会能够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但是,在国内越来越缺乏这种诚信,人们为了获取利益,制假售假、任意违约、诈骗集资、借贷不还。这些现象已经不是偶尔,而是每天都可以在报纸上看到的新闻。震惊全国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社会缺乏诚信的最好体现。

3.社会公平缺失

“潜规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词,公司招聘要“潜规则”、演员拍戏要“潜规则”。没有公平竞争、没有能者居之,取而代之的是你有没有关系、有没有门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道德观念变得扭曲,缺乏安全感。

(二)社会工业化、城市化

1.城市化导致社会公共领域变化

虽然中国城市化进程推进得十分迅速,但是,与之相伴的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发展却不成熟。体制改革导致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这一时期公共领域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政治文化领域中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冲突,具体表现为法治观与人治观(法治与人治)的冲突、公民政治文化与臣民政治文化(公民与臣民)的冲突、现代民主观念与家长宗法观念(民主法治与承袭宗法)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深深地影响了国人的政治观,启发着国人的政治意识,其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政治民主化的诉求[3]。

2.工业化、城市化导致的冲突和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在加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历史问题和矛盾。比如,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土地征用、集资等等,这些举措直接导致了弱势群体的产生。因为企业改革,一些群众成为下岗工人;因为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农民没有田地,成为民工,遭受种种不公平待遇甚至歧视。

另外,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造成国内贫富差距拉大。至今年,国人的收入差距达到了55倍,城乡差距比为3.11:1。

3.文化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各种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撞击,“在文化形态上,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成果的现代文化二元并存;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等多种成份并存;在文化具体样式上,则表现为高雅文化、严肃文化与通俗文化、流行文化并存。”[4]在多元文化并存、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大环境下,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容易发生变化,或者不知道如何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

二、网民心理分析

(一)仇富仇权心理

2009年5月,25岁的谭卓在看完电影《南京!南京》回家途中,经过杭州文二西路紫桂花园路口时,被一辆疾驰而至的三菱跑车撞得高高飞起,撞人后肇事者仍然和同伴嬉笑,之后杭州交警发布称肇事车“当时车速在70码”。这件事发生后,引发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富二代一下子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针对杭州警方初步的调查结果,各路人士纷纷用不同的方式质疑时速“70码”结论,杭州飚车案至此演变为群议汹汹的“70码”事件。在各方压力下,警方最终判定肇事者负全责,事件到此告一段落。

这起事件的关键是富家子弟和老百姓阶级对立面的问题,以及交警部门的非正常认定。富二代挥霍金钱改装车、玩飚车,对社会造成安全威胁,又因其背景复杂扭曲了正常的司法判定,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来说,是十分愤慨的事情。社会转型造成的贫富差距拉大,已经在普通老百姓心中造成了不平衡感,富者权者不运用自己的能力帮弱者一把,而是对弱者的践踏,在老百姓中的不平衡感上又重重加上一笔,无形中就会对富者权者产生怨恨,并变成一种固定思维。这种心理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旦有任何关于富者权者的新闻报道,不论真假或者对错,大众总是倾向于对富者权者的指责甚至谩骂。所以,网民的仇富仇权心理在网络舆论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仇官仇腐败心理

2008年,网络上出现了两件比较大的官员举报帖:一件是举报区委书记,另一件是温州出国考察团事件。在被网上举报前,徐州区委书记董锋的劣迹已被信函实名举报了两个月,却没有任何答复。于是,受董锋妻子睢传侠之托举报董锋的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王培荣将战场转到了网上。7月6日傍晚,他开始在网络论坛发帖,揭发“全国最荒淫无耻的区委书记和全国最牛的黑恶势力”。文中描述了董锋“一夫二妻”的种种劣迹,还公布了此前寄出的举报快件号码,可供网友查询。11月26日,一个题为《我无意中捡到的某市(GWY)出国考察费用清单》的帖子惊现论坛,帖子还附上了十多张图片,展示了某些“公仆”堂而皇之去赌城“政务考察”的行为,引起了网友热议和各大媒体的关注。

无独有偶。同年7月,湖北宜都市国税局9名外出考察人员在云南遭遇车祸,酿成惨剧,民众在网络上评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并不是表达对死者的哀悼,而是讽刺挖苦。公众的仇恨腐败之深远远超出了对生命的尊敬。官员腐败一直都是人民群众愤恨的行为,也正是因为类似的腐败太多,国家打击腐败的力度不够,长期积累的不满变成仇恨,最终借助网络这个平台爆发了出来。所以,一旦有揭露某官员、某政府腐败的帖子,马上就能得到关注,迅速变成热点事件,被揭发的当事人也会立即被网友人肉搜索。

需要指出的是,百姓并不是仇恨官员,而是某些官员做出了破坏官与民感情的事情,贪污腐败、玩忽职守的行为让群众愤怒,这些愤怒情绪的累积,在网络中变成了一种仇官仇腐败的情绪。

(三)求真相求公平正义心理

“躲猫猫”是儿时同伴爱玩的小游戏,在2009年却变成了一个网络热词。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24岁男子李荞明受伤被送入医院,之后不治身亡。警方称其受伤的原因是死者在放风时与狱友“躲猫猫”撞到了墙上。“躲猫猫”新闻被报道后,网民提出质疑,认为被严格监管的犯人怎么可能因游戏而死亡,事件最终在广大网民的监督下得到平反,但是,事情的真相还是没有完全公布。公众对司法部门产生怀疑,也对政府的公信力失去了信心。一个小县城在押犯人的死,受到了人们那么多的关注,更有热心的网友前往云南组成真相调查团。网友的紧追不放是对社会黑暗的失望,是对政府部门的失望,所以,人民群众借助网络来凝聚力量,群众受到的不公,被隐瞒的真相,靠群众自己来平反、来揭发。

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是弱者,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不公平待遇,这种愤恨不满无法在现实中表达出来,但是,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宣泄情绪的空间,自己得不到公平正义的伸张,在看见有人与自己有相似遭遇时,就会产生共鸣,在为他人伸张正义时,自己心理上的愤恨不满也一并发泄出来,所以,网络中披露出来的不公平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许多网民的支持。

(四)心理行为的非理性

掀起网络舆论热潮的“铜须门”事件算是最早被我们关注的网络舆论事件。热门网游WOW(《魔兽世界》)中的一位玩家“锋刃透骨寒”在网上发帖自曝,其结婚6年的妻子,由于玩《魔兽世界》加入了“刀锋透骨寒”所在公会,和公会会长“铜须”在虚拟世界里长期相处产生感情,并且发生了一夜情的出轨行为。“铜须门”之名便是由会长“铜须”而来。一时间,声讨声四起,网友疯狂人肉搜索,对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起莫须有的网络事件暴露出了网民心理的非理性个人情感宣泄,参与者通过人肉搜索,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的同时,也是一种集体娱乐。大众心理的娱乐性,让这个事件变成一出闹剧。网友们在网络上谩骂,通过各种渠道挖出当事人的隐私,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娱乐、宣泄压力的需求。

网民的心理形态,让虚拟的符号变成正义的法官,非理性变成了网络中的主流形态。从众心理也是造成网民盲目起哄的原因,对于该事件的真实性,大部分人都没有去探究。普通人在网络中作为一个群体的成员,会在心理上和感情上给予相互支持。一旦出现了什么情况,大部分网友抱着合群的心态盲目的跟从,缺乏自主判断能力。

[1]赵渭荣.社会转型与政治社会化变迁[J].社会科学,1999(9).

[2]袁方,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7-28.

[3]张凯.社会转型期与网络传播探析[J].学术论坛,2008(4).

[4]王永进,邬泽夫.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J].社会科学家,2004(6).

C912.64

A

1673-1999(2011)01-0068-02

程慧(1985-),女,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2)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0-10-18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网民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