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主流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2011-08-15 00:49张爽
关键词:妇女发展

张爽

社会性别主流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张爽

我们的社会可以说是由两性构成的,维护与保障和谐的性别关系,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是实现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前提。当前,中国在一定社会层面上对社会性别主流化作出了努力,但依然任重道远,不断探索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现路径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意义。

社会性别;主流化;和谐社会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涵义

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问题国际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明确了社会性别主流化,并以此作为提高两性平等的一项全球性策略。而“社会性别主流化”这个词首次出现在1985年联合国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通《内罗毕前瞻性战略》中,具体内容是:所谓社会性别主流化是指在哥哥层面上评估所有有计划的行动(包括立法、政策、方案)对男女双方的不同含义。作为一种策略方法,他是男女双方的关注和经验成为设计、实施、监督和评判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有政策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男女双方受益均等,不再有不平等发生。纳入主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男女平等。这个概念还有一层含义,即明确认识上的变化必要性。它可能要求在目标、策略和行动上做出变化,使男女都能参与并影响到发展过程,获取利益。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目标是改变不平等的社会和体制结构,使之对男女双方都平等和公正。

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践路径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妇女的重要作用和妇女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通过扎实有力的工作促进妇女事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性别平等是衡量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故此,各级政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

(一)推进社会性别预算工作

社会性别预算目前还不完善,但对各国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起到一定积极意义。预算是一项政策声明,其反映了政府在各项社会和经济问题上所考虑的优先事项,同时,也以货币的形式体现了政府在具体政策或项目上的政治承诺。社会性别敏感预算分析,能够使政府对社会性别公正和妇女人权方面所做承诺负起责任——通过把这些承诺与公众资源的分配、使用和产生联系起来。首先,性别预算有利于提高性别意识。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揭开看似社会性别中立的预算,将性别不平等量化。社会性别敏感的预算计划可在我国省和市等各政府层面上开展,还可以涵盖全部或选定部分的预算,从而能更深刻地了解性别差距,增强人们的性别观念,提高人们的性别意识,最终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其次,性别预算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性别预算,对两性需求的满足程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有针对性地将资源分配到那些需求最迫切的人手中,使得女性和男性、女童和男童的需求都获得同等的满足,使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充分的利用。

(二)开展社会性别主流化宣传与培训

使性别主流化从理论层面转化为全社会的实际行动,需要进行大量扎实有效的宣传,让性别平等观念深入人心。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广大媒体途径,尤其是网络媒体,积极向民众传递性别平等意识,使民众关注到性别主流化的重要意义。利用媒体宣传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宣传新时期女性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巾帼风采,做到电视有影、电台有声、报纸有文,形成了宣传攻势,让尊重妇女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其次,进行社会性别课题培训。通过建立合作网络、开展相关培训活动、起草政策建议、参与决策及评估等方式进行,提高决策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性别统计、监测和分析工作

政府应确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各个环节融入社会性别意识。政策的制定要有决策依据,我国目前的社会数据统计中较少社会性别区分和社会性别统计。社会性别数据可以帮助决策者增进对社会性别情况的了解,促进决策者社会性别意识的强化,为法规、政策的制定提供社会性别分析的依据。同时,监测妇女地位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监测政策的执行和影响,能够作为政策评估指标的依据,为公共政策的修改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和评估资料。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社会性别统计常规机制,使分性别数据的收集和公布制度化,以利于社会性别主流化策略在政策范畴的推进和发展。目前,在中国的有关统计数据中,不少来自基层的基础数据是分性别统计的,因此,建立国家和地方两级性别统计数据库具有可行性基础。

三、社会性别主流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第一,社会性别主流化是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的前提。公正、公平和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发现,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不在于生理性别,而在于社会性别,主张把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同由社会文化建构的性别角色区分开来。国际上社会性别意识的觉醒对中国的女性传统思想产生冲击。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而推进社会公正、公平的实现,提升社会公平程度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和谐社会很深厚的基础和得以持续的保证,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两性关系是否平等、和谐,决定着整个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的程度。一个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然也是一个注重两性平等、协调发展的社会。只要男女两性在民主参政权利、法律地位、经济地位、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社会分工就业方面、受教育权利、婚姻家庭和人格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等、不协调,占人口一半的女性仍然受到不平等的性别歧视,就不能说这个社会是公正、公平的社会,更谈不上社会和谐。因此,使社会性别主流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

第二,社会性别主流化有利于开发女性人力资源,提高社会生产力。现实中,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性别限制、性别歧视现象严重,女性的升职的透明天花板现象就是典型例子。在存在性别歧视的大氛围下,女性要想在职场走得更高、更远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占人力资源总量一半的女性,其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邓小平曾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角度,阐明了生产力与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辨证关系,他指出“只有解放妇女的生产力,才能实现本质上的男女平等”。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妇女是我们国家的半边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有妇女这支伟大力量的广泛参与和不懈奋斗。”女性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被压抑的才干智慧激发出来,使现代女性成为生动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群体,那么将使社会充满活力,最终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女性主体能否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第三,社会性别主流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础,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两性的共同发展。男女两性的平衡发展包含于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均衡发展中。妇女的地位并不会因为经济的单纯发展而提高。如果占半数的女性不能在发展中受益,或者不能得到与男性、与社会同步的发展,男性也得不到充分发展,这将制约整个社会的进步。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将男女平等纳入统筹持续发展的全过程,就能够实现妇女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与社会发展同步、与男性发展同步,就能够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真正落到实处,就能为实现男女两性的平等协调发展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提供理论创新的指导方向,为推动妇女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机遇。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林小梅.浅议高校女性性别意识教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2007(3).

[4]扬凤.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李银河.两性关系[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5.

[6]郑红莉,周泉.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浅析[J].中外企业家,2008(5).

[7]金梅,李晓燕.论性别平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C92-05

A

1673-1999(2011)01-0064-02

张爽(1988-),女,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政治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生态环境观。

2010-09-22

猜你喜欢
妇女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如何提升妇女获得感——陕西妇联持续深化改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当代妇女的工作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