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规范问题探析

2011-08-15 00:49黄海波
关键词:流行语网民规范

黄海波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规范问题探析

黄海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它以独特的风格和迅猛的传播速度延伸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及语言自身属性因素三方面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并从语言、制度两个层面探讨了对网络流行语的规范问题。

网络流行语;社会文化;社会心理;语言形式;规范

互联网的普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便捷的网络不仅大大提升了现代人工作、生活的水平,也造就了许多颇具特色的网络用语。而这些网络语言又随着网络大范围传播,从而进入到当代流行语的行列。具有简单直观、标新立异、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在这种情况下,对网络流行语的规范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成为网络语言自身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有着内在的客观必然性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社会心理基础及语言系统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文化背景因素

1.社会生活的催生

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社会生活的镜像,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动空前活跃的整体局面,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这是网民们乐于创造、敢于创造、便于创造的重要的社会背景。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当今热点事件传播过程中的标志性符号,几乎每个热点事件的出现都会产生一个网络流行语。比如2009年的“被就业”、“躲猫猫”和“欺实马”,2010年的“就差钱”、“犀利哥”等。由此可以看出,不断革新的社会生活是网络流行语诞生的巨大摇篮。

2.文化的孕育

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文化的肌体之中,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丰富的语言。文化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更加文明宽松,文化和生活内容日趋多元化,国际国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胸襟日益开阔,思维日益活跃。良好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丰富活跃的思想观念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和流行提供了丰足的给养。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可能离开民族文化而独立存在。形象、简洁、省略、口语化的风格,谐音、比喻、仿拟、飞白、拟人、拆词、拆字等修辞手法的高频率使用,以及汉英混用、汉字汉拼混用、汉字数码混用、汉字符号图形混用等超常搭配,无不渗透出浓厚的汉文化,表现出汉语汉字丰富多彩的表现力、旺盛的生命力和兼容并蓄的特点。

(二)社会心理基础因素

1.娱乐心理

在休闲文化得到重视的今天,消遣化、娱乐文化的兴起使中国人不再总是板起脸,严肃地追求在工作中获得人生价值和意义,网络流行语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娱乐。传统传媒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不高,娱乐不论内容抑或形式,主导权都掌握在精英阶层手中,普通大众更多地是被动的接受。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参与到制造、传播与享受娱乐中来。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催生了颇具娱乐气质的,以新颖性与幽默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广大网民在线交流的一种必需符号。

2.时尚心理

时尚对一般的社会大众有很强的吸引力。网民多数热情奔放、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追求个性、表现自我、情感丰富等心理特点,所以,他们往往成为时尚潮流的带头人和主力军,成为网络流行语最大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在时尚心理的驱动下,许多网民在网络上创建自己的博客、微博,用于抒写思想和感受。网络流行语“杯具、洗具”——“悲剧、喜剧”、“驴友””——“旅游”等,正是在人们时尚心理的驱动下发生的,并迎合人们的时尚心理而发展流行起来。

3.从众心理

网民大多是青年人,他们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心理转型期,思想上还不成熟,还缺少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因而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正是这种从众心理在语言使用上的表现。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言语方式,因其新颖独特、简洁凝练、幽默风趣、极富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为广大青年人所接纳和喜爱,成为突显时尚和个性的标志,因而成为他们争相传习和使用的特色言语。同时,网络流行语也是他们之间亲密交流的密码,维系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倘若有谁不会说或听不懂,就会被笑话和看不起,视为“落伍”。因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威望也要学习和使用这种网络流行语。由此可见,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和发展。

4.求新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新异的事物对人的大脑神经中枢所产生的刺激最为强烈,最能引起人的注意。人对许多事物往往都潜存着一种求新的心理。在言语生活中,人们同样存在着求新的心理,网络流行语用不断变化的面目满足人们的求新心理,用新颖的形式刺激大众语言的审美欲望。新颖、幽默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不仅仅是人们内心深处寻求新鲜刺激的反映,以这样一种反传统的清新、幽默、极具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本身也是一个娱乐化的过程,给人以快感。他们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体验“我言故我在”的生存快感。

5.逆反心理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逆反心理是指“对事物所做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如有的人的逆反心理表现为别人都反对的事,他偏要赞成;越是不希望他做的事,他越是要做。”网络流行语中不少网名打破了传统姓名命名的习惯,不再是世袭的,不再是难以更改的,也不再是“姓”“名”齐全的,这本身就是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在用字上,别人都使用简体字,他偏要用繁体字;别人都使用纯中文或纯外文,他偏要中不中,洋不洋。不仅网名的形式反映出网民的逆反心理,内容亦是如此。如“我狂!故我在!”“玩的就是寂寞”等。另外,还有很多网民毫不留情地把自己往反面形象上靠,甘当反面教材,自我解嘲、自我调侃,究其原因,多半也是源于这种逆反心理。

(三)语言自身属性因素

1.新颖的语言形式

汉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个体,其自身的某些因素对网络语言的产生也具有一定影响。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音形义之间有不同层次的联系,这为网络流行语在语音方面的创新创造了机会。比如,谐音联想常给人以新鲜感,像“一网情深”会让人想起“一往情深”、“海龟”会让人想起“海归”,从而让人产生新鲜生动又似曾相识之感。还有一些音译外来词和方言词语,如“粉丝”“达人”等;数字词“8147”(不要生气)等;字母词“CU”(see you)、“SM”(傻冒)等等,或构形不同寻常,或语音新颖别致,交际时会产生独特的效果。

2.独特的语言文化内涵

词语的语言文化内涵是词语存在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词语都将变得面目全非。独特的语言内涵使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成为可能。网络流行语渗透着某一群体赋予它的语言文化内涵,或新颖独特、或含蓄生动,是对新时期新事物或现象的生动、直观的写照。如“美眉”一词很快被网民普遍接受,应该说和它的深层文化心理分不开。对女性眉毛的关注,自古皆然。古代有很多类似“画眉深浅入时无””“一弯似蹙非蹙笼烟眉”这样的诗句,还有“蛾眉”这样的词来形容女性容颜之美。现代爱美的女孩不会不关注眉毛的美丽。眉毛之美,是女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美眉”一词广泛流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与规范问题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形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整个新兴的网络文化中有着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是汉语词汇的外围部分,它可与内核部分的基本词语相辅相成,互不取代。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可以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它的出现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反映了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发挥了人们对语言的创新能力。网络流行语在向传统的书面语言挑战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诸多问题,会对现行的语言规范造成一定的冲击。如何看待这种冲击,以寻求一种既符合网络语言特点,又不违反语言规范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

(一)语言层面的规范

1.语音层面的规范

网络流行语中经常出现数字谐音代替相应汉字,读音混乱问题。同一个数字表示不同的汉字,比如8在886(拜拜了)中读“拜”,在880(抱抱我)中读“抱”,在687(对不起)中读“不”。数字谐音造词的基础是现代汉语词语,纯数字的表达形式一般没有任何意义。这种数字谐音造词方式层次不高,理解困难,偶尔用一次会觉得新鲜,若数字漫天飞舞,就会令网民们自己也头痛不己。随着它们在网络里的使用,有的会被固定下来,有的则被自然淘汰掉。对于那些已经固定下来的,人们经常使用的数字谐音形式,我们可以对其加以整理,从中总结出大众化的可以被多数人接受和认可的数字谐音代替字。

2.文字规范

文字规范是网络语言规范的主力军。在网络流行语中,汉字的使用失范主要表现在:汉字繁简的滥用;汉字笔画、偏旁部首的拆分与组合;同音字、同形字的替换这三个方面。绝大多数网民上网聊天普遍使用拼音输入法,为了打字更快,经常写错别字,久而久之就约定俗成了。例如,把“我”写成“偶”,“你”写成“泥”,“这样子”写成“酱紫”等等。对于汉字使用失范现象,我们不能完全限制它的使用,可以个人私用或者设计之用;而在规范的书面语中,则要严格按照标准汉语书写汉字,促进汉字文化的发展。

3.词汇规范

网络流行语中经常有一些生造词。如:“呕像”(呕吐或殴打的对象)、“月光女孩”(每个月都把工资花完的女孩)等等。对于新出现的网络生造词,可以从语义、构词、语音、使用频率和范围、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来分析和评判它造得好不好、规范程度高不高。对新生词语的产生和“入境”,应采取宽容柔和的态度。好的网络生造词可算作“新词语”的范畴,如“网虫”、“网友”、“防火墙”、“黑客”等等,由于其使用频率高,构造属于语言规范和社会习惯,容易被人接受,可以把它们纳入常用或基础词汇库。同时,由于新老网民在网上有着不同的语言状况,应坚持分层次规范的原则。官方大型网站用语要严谨、规范、准确,而个人网站主页则可使用网言网语;网上的公告、消息、新闻的用语应从严要求,而对聊天室的语言则可适当放松要求。

4.语法规范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给现代社会的人提供了一个调侃的平台,可以让人们适度地宣泄一下内心的压力,成为现代人一个不可缺少的自我调节方式。“程度副词+名词”(如“很女人”、“很风景”、“很书本”等)这种充满着创新活力的新语言具有很强的游戏色彩和戏谑风格,其活泼可爱的表达方式拉近了网络交流者之间的距离,颇受年轻人欢迎。但由于其毕竟是一个临时的现象,对语言来说,它的存在并不说明它必然会成为语言的合法成员,不宜作为语法规则,以此内推成“太广东”、“太孩子”。

在网络语言中还流行着一些特殊句式,这些句式一般不会出现在规范的书面表达中。比如语序倒装:如“台词抢我”(抢我台词)。这类倒装完全是斗嘴时玩弄的一种文字游戏,没有任何意义,它起不到强调作用或其它方面的作用,只是网络上语言使用混乱的表现。如果这种奇特表达被迁移到规范的书面语中去,有可能导致语言规范发生变化,影响到语言特质。所以,应该尽量限制这类语言现象的发展和传播。

(二)制度层面的规范

1.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流行语

语言是发展的,我们应该冷静面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和盛行给以宽容的理解和正确的引导。宽容理解,就是对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网上的语言不必大惊小怪,横加指责,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流行语如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应当接受。正确引导,就是对使用语言中的不正常心理加以疏导。语言的规范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更复杂,难度更大。所以,一定要认识到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是一个渐进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根据现有的认识积极规范;另一方面,也应该不断根据网络流行语的新发展,根据我们对网络流行语的新认识,去修正、补充已有的规范。

2.加强网络语言道德教育

网络语言道德教育,是为了使人们实践在网络语言交际中的道德义务。这可以使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也是提高人们的网络语言文明素质,促使网络语言规范化的最有效的办法。对于网络语言主体的道德教育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实现网上网下结合的教育机制:一是在现实社会中,加强全民语言修养教育,构建一个以青少年为主体包括网络语言道德教育在内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二是在网络社会上,构建一个以优秀的语言文化为主体的网络语言道德教育体系,引导网民自觉践行网络语言道德行为。

总之,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带有浓厚时代特性的社会语言已经不可避免地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交流的便捷方式,并为广大青少年所青睐。但其毕竟还不是一个发展成熟的社会语言现象,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网络交际环境中的某些不文明现象也制约着网络语言的良性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防微杜渐,在网络语言的发展道路上建立规范,给网络语言的健康快速发展以正确的指引。

[1]曹春梅.社会流行语与现代汉语规范化[J].语言与翻译,2004(2).

[2]周洪波.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王祺.试论网络语言与传统书面语言的冲突与对策[J].世纪桥,2008(10).

[4]刘刚.论网络语言的道德建设[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2).

[5]于洋.文学网景:网络文学的自由境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H0-06

A

1673-1999(2011)01-0125-03

黄海波(1971-),女,广东茂名人,硕士,阳江广播电视大学(广东阳江529500)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2010-10-12

广东省远程开放教育科学基金项目(KY0905)。

猜你喜欢
流行语网民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