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瞿秋白翻译的革命价值取向

2011-08-15 00:49李春红
关键词:革命性瞿秋白文艺

李春红

试论瞿秋白翻译的革命价值取向

李春红

翻译活动是瞿秋白革命活动的重要部分,革命性是其译作的显著特点。从瞿秋白的翻译目的、翻译主张和翻译实践等方面,分析了瞿秋白翻译的革命性。

瞿秋白;翻译活动;革命性;价值取向

瞿秋白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杰出的翻译家。1917年瞿秋白开始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苏俄文学、西欧文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等,这时候他的翻译活动已经开始。1920年他赴俄考察,深入到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生活中,这段经历不但为他的翻译活动奠定了更坚实的文学基础,同时也使他的革命思想发生了从追求民主科学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1923年瞿秋白回国后,响应革命的号召,继续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和俄苏文学进行翻译,直到被国民党反动派惨杀前,他一直热爱并坚持着翻译工作。瞿秋白认为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高尔基等的作品,是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革命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作为一个革命者,必须尽此职责,他的翻译明显体现出其思想的革命性。

一、翻译目的的革命性

瞿秋白所处的政治历史背景对他翻译思想的革命性具有很大影响。在“五四”前后学习的过程中,他接触到托尔斯泰、普希金等的作品,这些充满现实主义的作品,促使他开始翻译这些作品,瞿秋白也开始从原来的旧学意识走向新的革命意识。他把翻译作为文学革命的一种重要方式,批判旧社会、宣传新思想,活动在政治舞台上,他是一个无产阶级的文学家,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战斗性在他的创作和翻译中反映出来。他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1932年瞿秋白在《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中写到:“新兴阶级要革命,——同时也就要用文艺来帮助革命”,“要用文艺来做改造革命群众的武器”,“可是——艺术能够回转去影响社会生活,在相当的程度之内促进或阻碍阶级斗争的发展,稍微变动这种斗争的形势,加强或者削弱某一阶级的力量。”他认为文学能够影响社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文学可以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革命文学应该成为革命的武器,促进革命斗争的进程,这也正是他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就其翻译目的而言,他认为翻译也应该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翻译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名著,并且有系统的介绍给中国读者(尤其是苏联的名著,因为它们能够把伟大的十月,国内战争,五年计划的‘英雄’,经过具体的形象,经过艺术的照耀,而贡献给读者),——这是中国普罗文学者的重要任务之一。”[1]5041920年,瞿秋白在为《<俄罗斯短篇小说集>序》中又提到:“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在中国却已似极一时之盛。何以故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赤色革命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生出极大的变动,掀天动地,使全世界的思想都受他的影响。大家要追溯他的原因,考察他的文化,所以不知不觉全世界的视线都集于俄国,都集于俄国的文学;而在中国这样黑暗悲惨的社会里,人都想在生活的现状里开辟一条新道路,听着俄国旧社会崩裂的声浪,真是空谷足音,不由得不动心。因此大家要都要来讨论研究俄国。于是俄国文学就成了中国文学家的目标。”[2]543他认真研究俄国文学,深入到社会生活中,从各方面入手进行调查研究、思考总结,了解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状态,就是为了探索社会变革过程及其原因以得到实际经验的启发。他把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论与翻译结合在一起,以便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促进革命事业的进步。

因为瞿秋白翻译动机的明确性,瞿秋白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翻译中,翻译材料和翻译对象的选择,翻译的方式和方法都是由其翻译的动机决定的。瞿秋白认为,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包括他自己在内,对于列宁主义的著作了解得太少,而研究中国当时的革命问题,列宁主义的著作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能够作为中国革命非常重要的参考。在严峻的斗争形势下,瞿秋白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比较系统地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著论,翻译流畅、表达详尽,为当时的社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二、翻译主张的革命性

瞿秋白对中国翻译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认为翻译要“忠实、准确”,他强调翻译必须“既信又顺”,翻译要是忠实的,绝对不能欺骗读者。他对“既信又顺”进行了阐释:“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的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德日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这样的直译,应当用中国人口头上可以讲得出来的白话来写。为着保存原作的精神,并不用着容忍‘多少的不顺’。相反的,容忍着‘多少的不顺’(就是不用口头上的白话),反而要多少的丧失原作的精神。”[1]509他认为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要顺而不能信与要信而不能顺都是不对的,他的翻译主张还提出了要在翻译中创造通晓易懂的白话,翻译不但要和原文的意思相同,而且要使得这些翻译的语句是能够使中国人可以说出来的,这样才能有利于创造中国的现代言语。“秋白同志不仅强调对翻译要负责,不能自由变更原文,同时他在翻译工作上也是有创造性的,这就在于他提出中国社会已经有新的关系、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新的观念,要天天创造新的字眼,新的句法,而且强调新字眼新句法的创造要遵照折中国白话文文法的公律(指语法规则——编者注),达到群众可了解和可运用为准则。”[3]223

他所翻译的主要是外国革命的文学作品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学论著,所以他认为必须将其文学作品的精神要要义原本地进行翻译,不能偏离。他的革命思想意识在他的翻译主张中反映出来,他提倡“两道手”的翻译方法,两个或者多个人合作,在翻译的同时进行修改、校对以及润色等等,《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就是他和耿济之共同合作翻译的。这种思想革命性不仅仅影响他自己对外国革命作品的大量翻译,特别是对俄罗斯文学作品的翻译,他在和朋友进行翻译理论探究的同时,鼓励影响了其他人对俄罗斯作品的翻译,例如他鼓励郭沫若翻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他在讨论鲁迅《毁灭》的译本中存在的问题时,大力赞扬鲁迅对于革命文学的翻译,“你译的《毁灭》的出版,当然是中国文艺生活里面极可纪念的事迹。每一个革命的文学战线上的战士,每一个革命的读者,应当庆祝这一个胜利,虽然这还只是小小的胜利。”瞿秋白在革命思想的指引下,不但进行大量的外国作品的翻译,在进行探讨翻译理论的同时,也以其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精神影响着当时的其他翻译者。

三、翻译实践的革命性

瞿秋白的文学实践活动始于翻译,既译又作,创译结合。瞿秋白认为革命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不应该只停留在表象的真实上面,表面的观察,没有从结果追究到原因,从行动追究到最后的结果,而是要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以反映生活的发展。瞿秋白在翻译的同时进行创作来宣传革命的精神。

改革旧社会,建立新国家,是瞿秋白的政治目标,他认为文艺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和这个政治目标一致。所以,瞿秋白的翻译在题材的选取上,社会革命题材非常多,如《告妇女文》及《答论驳“告妇女书”》、《付过工钱以后》、《祈祷》、《海燕》等等,瞿秋白是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过来的人。瞿秋白翻译了倍倍尔的《社会之社会化》,接着又写了评论文章《倍倍尔之泛劳动主义观》。瞿秋白在文章中批判了托尔斯泰所说的无政府主义,他指出这种以宣传来改革社会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的,这只是一种设想而已,他赞成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主张激烈的改革运动以创造一个新的社会。瞿秋白的这篇翻译,被认为是在中国最早介绍无产阶级思想的文章之一,在中国传播了马列主义,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他大量翻译了高尔基的作品,因为他认为高尔基这位无产阶级的革命作家所写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他用极高度的艺术力量,使人认识现实社会之中的关系,更深刻地感觉到亲切的日常生括之中的‘困难的症结’,他给我们强烈的反抗,这些困难的火焰,燃烧着这颗赤血的心。”[1]318他认为高尔基的书能够教会我们明天如何去生活,能够惊醒我们。

瞿秋白在翻译实践中常常进行评论性创作,其翻译和写作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小说、诗歌、杂文和散文等。瞿秋白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的艺术论》、《易卜生的成功》等论文,并且批判了其中的一些文艺问题,瞿秋白认为普列汉诺夫纯粹的客观主义是有错误的,把艺术、哲学和社会政治相分离不符合辩证法的观点。普列汉诺夫论述艺术是表现上升的,也就是革命的阶级倾向,艺术是为阶级为着生存而斗争的重要手段,即进步的重要手段,瞿秋白认为这种论述是正确的,并把它翻译成中文。他在翻译中提出自己的翻译主张和文学创作主张,始终建立在文艺必须为人民革命事业服务的基础上,对文艺的分析也不能脱离社会背景。

他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准确地宣传原作品的革命精神和能够使读者清楚易懂,不但字斟句酌,还对比前人的翻译。例如《国际歌》的翻译,这首通行的革命歌曲在许多国家都有译本,他也希望这首革命歌曲能够使得中国受到压迫的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阶级得以相应和。在此之前就有人翻译过这首歌词,他研究原文的每一句话,不但考虑翻译要准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翻译能配乐。他以满腔的革命热情和深厚的文学素养投入到翻译这首歌词中来,他懂音乐,把自己的翻译配合乐谱进行弹唱,再进行修改。瞿秋白在译文《妇女》中,热情洋溢地大力赞扬妇女,说妇女是诗、是思想,封建思想对妇女权利的践踏,瞿秋白通过翻译彻底进行了否定。他的翻译不仅仅关注旧社会制度下的妇女,还研究这些状况产生的根源,他认为文学家始终要承担这点责任。“他所提倡的文艺必须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革命文艺必须表现工农大众的生活、希望和理想,表现革命的英雄、群众的英雄,表现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和革命战争,必须揭穿敌人的阴险毒辣和一切种种假面具,革命作家必须深入到群众里面去,面向群众,向群众学习,同群众相结合,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等等,已经为历史事实所证明是完全正确的。”[4]475

在当时中国那样黑暗混乱的社会里,社会生活状况使得人民的思想需要引导,当时俄国革命在政治和社会的巨大变化,世界无产阶级都需要了解它的思想。瞿秋白作为一个伟大的翻译家,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使他在大量翻译俄国革命作品后,更加积极地翻译其他国家革命性质的作品,在翻译中倾注自己的革命热情,极其认真地研究翻译理论和实践,他的翻译和创作相结合,在翻译之后进行评述、写前言或写后记,以便让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所翻译作品的背景、思想要义和精神实质所在。他把翻译作为思想革命的武器,融入到新文化运动中去,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之,作为一个革命家,瞿秋白在艰苦的条件下,靠自己深厚的语言基础和不懈的努力,翻译了大量作品,宣传了革命思想,他的翻译理论和革命思想,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运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最早开拓者之一。

[1]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瞿秋白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3]杨之华.谈谈秋白同志的翻译工作[M]//史习坤.瞿秋白研究资料(上册).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科研处,1982.

[4]丁守和.瞿秋白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H059

A

1673-1999(2011)01-0106-02

李春红(1986-),女,四川广元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2010-10-10

猜你喜欢
革命性瞿秋白文艺
1942,文艺之春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独伊心中的瞿秋白
科学史上十大革命性理论
——博弈论
为女装带来革命性改变的法国偶像
“这是革命性的”:新的网上书店联手众独立书店抗衡亚马逊
搭载革命性Uni-Core技术 KEF宣布推出KC62超低音扬声器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瞿秋白三次被捕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