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资源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对策思考

2011-08-15 00:49张笋简波齐莹
关键词:指导员全民社区

张笋,简波,齐莹

高校体育资源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对策思考

张笋,简波,齐莹

当前,全民健身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运动场地设施匮乏、经费不足、专业人才紧缺和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民健身运动面临的困境,同时也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和扩大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全民健身;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对策

建国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北京奥运会的完美闭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体育的风貌。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生产发展,人们体力劳动和运动负荷逐步减少,“现代文明综合症”呈现上升趋势,这就造成了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日益扩大。而我国目前正加大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但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在短时期内解决体育资源缺乏的现状。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正是解决人们对体育健身需求的日益增长与体育健身资源相对匾乏之间的矛盾。

我国当前相对匮乏的体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高校以其浓郁的体育氛围、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形式、精良的体育专业人才队伍和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中来,并以培养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参与精神为目的,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繁荣和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同时,高校通过对其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达到与社会的资源共享,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从面减轻国家政府的负担,使学生、社会和学校三者都从中受益。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同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个重要部分过去是分割开来互不联系各寻发展。这种状况不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有悖于我国体育政策法规所要求的高校体育不仅要管好校内师生的健身活动,而且对校外周边的社区体育负有责任和义务,因此,高校体育要与社区体育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提高高校与社区居民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共筑互动互利联动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构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的新模式。

一、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不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体育锻炼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科学技术和监测管理还比较落后,有关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因此,为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全民健身工程,这就使我们不得不考虑,能否使学校在保证教学训练需要之余,加大开放力度,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效率与效益,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对全民健身的意义和作用

(一)为全民健身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发提供科学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社会工程,必须以系统的全民健身理论为基础,以科学的方法为先导。高校在研究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因而要充分发挥这种资源优势,对全民健身基本理论、健身方法、健身用品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研究和技术开发,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研究中心和充分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建立健身理论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挖掘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为群众提供大量的健身方法。

(二)高校体育资源为全民健身起到培养人才的作用

1.培养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

体育教育者是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是培养群众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的教育者和指导者。他们肩负着对群众进行终身健康教育、培养锻炼习惯、增强体质的多重任务。其自身的素质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体育工作。因此,培养合格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是高师体育资源在这项宏伟工程中应起的重要作用。

2.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群体健身活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并有较强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能力。要达到《制度》规定的标准,必须进行培训。而高校体育资源具有教学人才优势与教学条件优势,能够培训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指导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为全民健身培养体质监测员

在“一二一”运动工程中,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倡导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每所学校保证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检查。高校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借此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使之逐步为体质监测人员。

(三)高校体育资源服务于全民健身的经济意义

高校体育不论在师资还是场馆以及人文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将高校的体育资源,作用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使两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高校体育要有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只有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知识和价值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和发展;社会同时也是检验高校知识和价值的最好课堂。指导体育健身活动实际上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学校的体育场馆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同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更是补充高校体育发展资金需要。高校以有偿的形式向社会提供体育健身娱乐服务,补充了高校体育发展的经费所需,保证了体育场地设施的更新与维护,开放经营体育场馆,在保证教学、训练、科研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增加第二课堂以及提供教育实践的机会,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完善的健身服务,这是一项双赢的策略。

三、高校体育资源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和相关法规建设

加快政府管理机构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完善,利用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的相关政策,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整合各种资源,推动、促进对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与社会的共享。

(二)培养、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借助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的市场管理模式,使高校体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在对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对体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人才的开发是最根本的要素。因此,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并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能促进我国高校体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高校体育资源优势,为社区体育发展作贡献,高校体育人才济济,是社区体育开展活动、培训、辅导最为理想的依托。

(三)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意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手段与方法,促进全民体质增强是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历史重任。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高校在培养目标上要主动适应学校体育及社会体育的新观念,要改变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科学健身为目的教学观,加强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国民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体育休闲与旅游产业发展迅猛。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及时增设相关体育专业,扩大高校的办学面,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办学能力。

(四)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科研指导

实施《计划》亟需科研为先导。高校及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应将科研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民健身方面。全民建身计划实施必须以科研为导向,积极开展各种运动项目的健身功能研究及适应性方法研究,加强对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健身方法与手段以及体质测定标准的研究,这不但是高校体育院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五)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高校应发挥教学单位的教学资源优势,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为依据,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方案,突出品德、能力、技术、理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繁重而辛苦,服务大众、勤奋工作、乐于奉献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品质特征,管理部门应关心、支持和理解。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应广开渠道,依托高校,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和发展规律的研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体制和管理网络系统,以最经济的代价,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提高社会体育的指导水平。

四、结语

高校体育要树立社会大体育的观念,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社区体育、体育休闲与旅游等是我国新兴的一项体育形式,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场地设施、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及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群众体育、社区体育的深入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生活质量,健康快乐、享受生活已越来越成为生活的目标和追求,健康投资已成为时尚。因此,高校体育要树立社会大体育的观念,在完成学校体育工作的同时,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服务社会,为社区体育出谋划策,为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力,这也是高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办人民满意的大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此,既发挥了高校优势,促进了自我发展,又缓解了社会体育资源不足,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需求。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形成互动关系的新型模式,开放办学,资源共享,符合我国高校当前乃至今后大学体育发展的方向。高校拥有高质量的体育设施和高水平的人才资源,互利合作,共赢发展,符合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新模式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的新举措,将有效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与实施。新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社区居民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和生活质量,新模式使大学的体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增加我国体育人口数量,实现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模式亟待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管理机构诞生,亟待指导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亟待加强校园内的体育组织结构改革。

[1]任海,等.体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与体育资源的开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

[2]舒萍.体育资源、资产的开发与利用刍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3]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1999(1).

[4]刘小平.对我国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4).

[5]曹可强.高校体育场地的社会开放策略[J].体育学刊,2004(2).

[6]刘可夫.论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J].福建体育科技,1999(5).

[7]邹师.社区体育运动简论[J].体育与科学,2002(2).

[8]葛文.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6).

G807

A

1673-1999(2011)01-0190-03

张笋(1964-),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江苏常州213164)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2010-09-12

猜你喜欢
指导员全民社区
全民·爱·阅读
社区大作战
“用工指导员+”激活集体协商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可持续全民医保
好伙食顶半个指导员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