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与实践

2011-08-15 00:49郑双进熊黎黄志强周丹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郑双进,熊黎,黄志强,周丹

工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与实践

郑双进,熊黎,黄志强,周丹

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对高校本科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适时而生。系统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分析了部分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措施。

本科生导师制;必要性;现状;实践措施

一、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迅猛更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趋高标准和多样化,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与复合知识结构,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对我国高校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模式培养人才机制提出了严峻挑战[1]。于是,本科生导师制成为高校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通过高校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辅导员协助配合导师做好学生工作,并对导师开展的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评估。通过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精英教育的需要

近些年,由于全国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大,高等教育也由先前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高校软硬件教育设施资源不足、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管理跟不上等问题也随之出现,教学效果明显下降,教育方法也难以进行调整与改善,只好延续“集体授课”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师生交流以及老师对学生潜力的挖掘,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因此,本科生导师制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因材施教,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精英人才成长需要,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培养精英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1]。

(二)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公司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在这种企业核心管理理念下,企业力求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型、创新性、复合型高层次人才队伍。因此,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其能尽快融入到企业人才队伍,承担起相应的技术工作,并能够在一定的岗位上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因此,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是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个人能力培养的需要

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综合锻炼各种能力。

首先,本科生导师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多以团队形式存在,一些学习和工作个人无法单独完成,必须依赖于团队合作才得以发挥强大的力量,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

其次,参与到本科生导师制的学生可以参加导师科研项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挥自身所长,发现自身不足,然后“自我充电”,从而夯实专业理论知识。

再次,在教学中导师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发散性作业,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生活习惯改变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种种压力迫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提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却未感到压力,目前流行的网络词汇“宅”、“无聊”、“寂寞”等正是对有些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此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怎能得到企业认可。因此,为了改变学生生活习惯,学校须给他们生活上和学业上一定的指导和监督,本科生导师制教育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二、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分析

(一)导师及实验室资源匮乏

自1999年国家在高校实施扩大招生规模以来,短时间内各高校师生比例迅速下降。据统计,扩招后国家平均师生比例为1:17左右[2],部分高校甚至达到了1:40。而本科生导师制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它是以导为主,以做为辅,导、做双重结合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工科类本科生教学,需要大量的试验来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从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动手能力。以班级授课为主的传统高等教育缺乏足够的导师及实验室等资源,严重限制了本科生导师制在工科类院校的推行与发展。

(二)导师职责定位不够明确

据调查了解,国内很多高校在本科生导师制试行过程中,由于本科生培养的多方面需要,以及人们对导师制内涵功能的多重理解,造成高校对导师工作职责定位比较笼统,核心工作职责不清,导师该如何指导学生,从哪方面指导学生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随意性。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模式的实质也没有明确限定,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还会增大导师的工作量[3]。另外,有些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学习与生活,而很少让学生参与实验或项目,这样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锻炼,这些都有悖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质。

(三)导师与学生存在被动性

有些高校在遴选导师时要求较高,而且现行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往往把发表论文数量与科研获奖作为衡量教师科研能力的“硬指标”,这些标准使得部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育,无暇顾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增加了导师的被动性。

对于学生来说,受了十几年的传统被动式教育,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难以改变,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主动性。学校即使为他们搭建了本科生导师制平台,也只有极少数同学会主动向导师请教,学生较被动。

(四)缺乏制度约束与考核标准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成熟完善的制度约束,在高校内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难免会面临种种困难。

其一,对学生而言,没有纪律约束他们可能会随意地对待教学内容,不按时按规定与导师见面,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导师交代的任务,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抄袭他人成果,缺乏独立性与创新性。

其二,对导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导师的工作量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工作与指导态度不能加以评判。多与少,好与坏,在年终考核中都一并对待,这样直接影响导师积极性,也进一步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效果。

三、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措施探讨

从2002年9月北京大学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本科生导师制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跌跌撞撞走过了8个年头,在这8年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

(一)开辟导师资源,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师生比例失调已是国内众多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了在现有师资力量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扩大教师团队,对现有不具备相应资格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理论及科学研究素养,取得相应资格后直接聘为导师;另外,聘请已离退休的老教师作为导师,建设一支阶梯型、连续型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导师力量。对导师进行分组,每组可由1名教授、副教授、博士或骨干教师、若干名优秀研究生组成。优秀研究生主要负责低年级的学生事务,以教为主,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导师主要帮助高年级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树立专业思想,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等,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者,加强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建设。为了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国家应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对一些硬件设施相对落后,自身又无法解决的工科类院校,国家应投入一定的资金改善其实验设备,增加科研项目基金,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规章制度,调动师生积极性

在教育改革的初期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必须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确保新模式的推行。一要明确导师角色。导师应该是学生前进路上的“指明灯”,而不应该是他们的“保姆”,导师可以不面面俱到,但应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自学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学生人格品性的培养;二要明确奖罚制度。规定导师的工作效益与年终奖评挂钩,改变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标准,将教师教育效果纳入其中,限定导师的最低工作量及最少培养人数,规定导师应在合适的时间段让学生参加至少1个科研项目,或让学生单独做实验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导师须做好日志,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状况,定期与学生交流。对于学生,要求每学期上交学习体会,做好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并有一套自己的考核标准;三要明确规定学生应积极与导师交流。导师视其平时学习态度,做出评核,评核结果上交学院学生事务办公室,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重要参考标准等。

制度的建立不是为了限定学生与导师的自由,而是为了在试行初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与导师的积极性。如若学生积极向导师请教问题,导师也会乐于与学生交流;导师积极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经验,学生也会更加愿意与导师接触,潜移默化,受到导师优秀品格的熏陶。

(三)因校施策,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

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各高校都形成了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特色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时应根据高校的特点制定具体措施,根据各专业优势相应改善本科生导师制。如工科类专业应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重点,再以思想教育、管理教育辅助教学。各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个性、志趣和特长,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计划,指导专业课程,定期进行检查评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4]。

[1]徐晓东.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钟金.对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2).

[3]李波.对推进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8).

[4]胡旺盛.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

G642.0

A

1673-1999(2011)01-0169-02

郑双进(1983-),男,湖北宜昌人,硕士,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石油工程学院助教,从事油气井钻完井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10-10-12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