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素质教育实施的优化论析

2011-08-15 00:49李江
关键词:素质教育信息技术发展

李江

信息技术对素质教育实施的优化论析

李江

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要结合时代特征,紧紧围绕信息技术顺应社会发展,响应素质教育对信息技术的时代呼唤。站在信息技术的维度认识素质教育,把其融入素质教育理论,并内化为其实践基础,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实施;内化

一、信息技术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沿阵地”

在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甚至是生存、思维方式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被逐步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从最初的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到IITC(Inter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在改变传统教学设计的同时,也推动着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世纪之交的教育领域展开的一场整体性、全方位的变革。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教学的新内涵是由教师教学行为引起并维持、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双边动态的交互活动。教学应以弘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本,应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应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应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有特长的发展。”[1]199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2]《决定》为我们打好素质教育改革这场硬仗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清晰地思考未来教育的发展道路。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人生和人的发展是它的核心和灵魂。”[3]而“人的发展是一个涵盖横向性的发展维度(全域性或全面性)、纵向性的发展层面(水平性或层次性)的多元动态系统。”[4]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来说,这种多元动态发展特性具体表现就是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在充实、进步自己的同时,树立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如何关注人生和人的发展?如何建构这种多元动态系统呢?那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多元、自由的学习环境。

要发展或建构新的教育模式或教育实践,就不得不考虑今天的手段与技术,因为“这些手段和技术不仅使我们能够改进现有的方式、制度和体系,而且还可以使我们能够在这些方面以外发现其他新的可供我们选择的途径。”[5]217当我们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用素质教育内涵来分析我们教育发展的未来时,我们不难看到信息技术优化了素质教育实施的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从理论上来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建构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发展多元动态体系。信息技术是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的技术,是建构素质教育环境、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人才的技术;从实践上来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个别化教学由理论走向实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资源共享,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时空自由,随着远距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逐步完善,人的学习过程不再局限于学生时期、校园内部,它为实现终身教育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在给传统教育系统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实施带来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可以说,信息技术站在了素质教育实施的最前沿,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守的“前沿阵地”。

二、信息技术对素质教育实施的推动

在世界著名信息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尔看来,信息技术已经和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信息技术改变了当今社会发展的技术模式。实施素质教育理应从中寻求新的研究视角与实践基础,从而形成若干新的认识。

第一,信息技术是素质教育下教师适应性转变与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矛盾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就是“有一部分教师素质的不适应,而他们的不适应,主要不是学科专业水平的不适应,而是作为教师的职业性的不适应。”[6]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教师职业性的适应性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首先是教师应该从传递预先规定的课程的专家转变为教育工作者,这种教育工作者能主动适应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因素由于素质教育实施带来的变动。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育任务观念,要努力做到“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5]260促使教师改变其教学的结构体系及过程、提升自身修养。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师者要想为人师,就必须加快自身提升速度,加速自身知识结构的转变、知识主体的扩充、知识层次的深化;就必须首先适应并熟练掌握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在新技术支持下的知识的获取,切实作好“为人师”的榜样。以往教师的成长多是通过继续脱产进修来完成,而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地理障碍得以解决,工作方式日趋灵活,学习和工作密切结合在一起,他们可以快速地通过光盘、计算机、影碟机甚至网络随时随地地充实自己。

第二,信息技术有助于素质教育下学生发展模式的转变。马克思把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对学生而言,要让其真正成为人,就是必须给学生自由之身。那么,自由何来?何为自由?如何做到给学生以自由?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强调:“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7]笔者认为,此处的“多种形式”可以理解为还学生以“自由”之身的方法、途径,即素质教育下的教师端正思想,转变观念,更新模式,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他们认识到学习活动在本质上应该是学习者通过交流、对话等双向互动的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应该从应试教育的压迫中解脱出来。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使“教育的重心由教师传授答案转移到学生寻求答案”[8]305成为了可能。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积极搜寻相关知识,根据观察到的现实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他们从教师哪里得到的不再仅仅是课本上承载的那些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途径。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模拟实验代替传统手工实验,可以减轻学生大量的重复试验与繁琐计算。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下,拥有足够的个性化的学习时空,其独特性的体验与思考受到重视,容易在学生的心理、心态上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易于建构个体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愈发浓厚,其各方面素质发展也必将取得实质性进展。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重整、加工与再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催化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之多,听觉也有11%,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双重刺激,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信息技术对素质教育实施的深化

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在理论建构上,更要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它既是与教育实践和社会生活相关联的理论探索活动,也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探讨多体现在理论方面,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关注,对学生个性、学生主体性的关注。但是,过分的理论研究使教育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其实践本性。研究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人格,压抑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近年来,随着对相关实验的深入研究,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促进每个受教育者人格与个性的养成。”[9]146素质教育实施的内在要求就是不但要重视学生们的共性,还要关注其个性,通过同中有异的教育使他们获得全面并且个性化的发展。

全球信息化给素质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教育理念的重构和教育实践的变革,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与时代发展的结合。掌握并利用好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深化素质教育实施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又可以为我们践行素质教育实施的内在要求提供不竭动力。

首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由于教师的教学资源始终处于共享状态,学生可以方便地选择快进、慢放、跳跃以及重复等不同操作,选择相当难度与水平的知识,而不必再一步步机械地学下去。整个学习进度,都不受他人约束,也不会影响到别人。学生真正摆脱了“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也实现了针对性教学。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其发展方向,甚至可以通过光盘、Internet等,赢得更大的时空自由。每个人都有不同方面的才能、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他们无法迎合学校要求的学习类型,其表现甚至是“不及格”的,但这并没有阻碍他们成为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人物。今天,这种不适应性在广大学生中同样存在。但是,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利用信息技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进而可以实现素质教育提倡的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其个性化发展的目的。

总之,把信息技术内化到素质教育的实施中来,是实现素质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素质教育实践不断前进的“助推器”。信息技术不仅响应了素质教育实施的时代呼唤,更主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与实践素质教育的新“起点”。

[1]宋乃庆.素质教育观下的教与学[J].中国教育学刊,2009(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S].1999.

[3]李建刚.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天职[J].当代教育科学,2000(6).

[4]朱德全.论教学设计的逻辑生长点[J].教育研究,2008(8).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明庆华.浅谈师范教育之师范性与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之教师[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4).

[7]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S].2002.

[8]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9]顾春,张会军.中国素质教育实用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7.

G641

A

1673-1999(2011)01-0193-02

李江(1982-),男,河北衡水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

2010-10-09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信息技术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