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研究

2011-08-15 00:49韩继超郭敖鸿杨红英
关键词:性心理危机心理

韩继超,郭敖鸿,杨红英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研究

韩继超,郭敖鸿,杨红英

在大学期间,由于环境因素、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应构建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以心理咨询为主渠道、以开展对大学生的深度访谈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现代化的人才,这是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是,教育的第一位功能是满足人自身的发展需要,使人摆脱自身的种种束缚,从而使人的精神达到和谐自由、个人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性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化解大学生中已存在的心理危机是当前高校开展稳定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因此,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涵

心理危机的定义有很多,但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危机主要指个体运用常规的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发生的一种反应。它是由心理冲突引起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或生理反应,是指当事人遭遇超过其承受能力的紧张刺激而陷于极度焦虑、抑郁、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总之,大学生心理危机包括以下核心要素:大学生面临或认为自己面临重大生活事件;大学生出现一些生理心理反应,但都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诊断标准;大学生自己感到无法应付、难以控制[1]。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分析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激烈的竞争给人们带来生活、学习、工作诸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危机已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大学校园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2]。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呈现较为严重的发展趋势,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并且这一比例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心理障碍问题,具体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惧、抑郁、精神衰弱等症状,严重的可能表现为自残自杀,这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智力素质、人格成长和身心健康,同时,也给各高校、家庭乃至全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3]。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及特征

一般把大学生心理危机划分为发展性心理危机、竞争性心理危机和存在性心理危机。

(一)发展性心理危机

发展性心理危机是指在大学生阶段发涉及到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心理危机。这类心理危机往往出现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某些重大转变的时候,这是外界对个体的要求往往出现重大的改变。发展性心理危机有三个特点:(1)心理危机持续的时期比较短暂,但变化急剧;(2)大学生在发展性心理危机期间容易发生一些消极现象;(3)发展性心理危机如果能顺利度过,将会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使其获得更大的独立性,走向成熟。

(二)境遇性心理危机

境遇性心理危机是指突如其来的、无法预料的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区分境遇性心理危机和其他心理危机的关键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大生活事件是大学生本人无法预料的和难以控制的。

(三)存在性心理危机

存在性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因为认识的存在性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危机。大学生因为年龄和身心的特点对创造性问题的思考是特别集中的。创造性心理危机的顺利解决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有着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心理危机高发群体,主要包括:贫困生群体、独生子女群体、毕业生群体、新生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优秀大学生。其心理危机也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发展性。处于发展转折期中的个体极易受危机事件的影响。人的一生中,各个发展时期都有其相应的发展课题和任务,我国大学生主要的十项发展任务分别为:完成学业;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独立能力;完善性别角色;对身体发育和性成熟的适应;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树立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和完善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任务;为选择职业做准备;成就感的获得和自我实现。这些任务要求大学生去适应和发展新的社会角色并对原来的角色进行修正,这种改变会导致角色压力,是慢性应激的主要来源。

(2)交互性。大学生心理危机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能获得爱情、学业、专业等方面进步的满足,实现生活的目标。但这些需要他们对爱情、工作和生活方面的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与承诺。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做出明智选择的经验,因此,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在一起,问题便浮出水面,引发心理危机。

(3)易发性。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媒体上大量的观念和思潮冲击他们尚未成熟的思想,在一时无法正确分析和处理外来信息的情况下,他们感觉迷惘和困惑,此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疏通,极易产生心理危机。

(4)潜在性。大学生处在学习、爱情的黄金时期,他们需要获得老师、同性同学及异性同学的认可与好感。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们往往会极力掩饰自己思想上的危机,让辅导员和同学不能及时发现,从而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与疏通,产生心理危机[4]。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总的说来,引发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有内、外两大方面。其中,外因主要指环境因素;内因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认知因素和人格因。心理危机的产生是这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5]。

(一)环境因素

首先是家庭教育环境。由于父母在生活上的细心照顾和学习上的严格要求,许多孩子根本没有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和人际交往的增多常常会不知所措,忧心忡忡。其次是中学教育。在我国现有的形势下,中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迎接高考,其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型,与其相适应,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感到很难适应大学主动型的学习方式,由此引发了心理危机。再次是大学教育。有的大学在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往往轻视甚至忽视了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不知如何解决,产生不良情绪时不知如何排除,由此产生了心理危机。最后是社会形势压力。父母的期望,亲友的关注,就业形势的严峻,这些负担都重重地压在大学生的肩上,使他们身心得不到放松,终日生活在紧张的气氛中,因此可能引发心理危机。

(二)认知因素

有些大学生在对环境进行认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直接引发心理危机。首先是思维上的扩大化和片面性。他们习惯于把一些小挫折看成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并对这种威胁做出夸大的情绪反应,在分析事情时又缺乏辩证发展的眼光,往往只认识到环境中消极的一面,没有认识到积极的一面,由此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其次是记忆上的消极倾向。有的大学生喜欢回忆那些痛苦失败的经历,使自己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体验之中,这也是引发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再次是自我评价中的极端倾向。进入大学前,许多学生对自我的评价都非常高,盲目地全面肯定自我,当他们在大学中受挫后,有的人又开始盲目地全面否定自我。

(三)人格因素

研究表明,心理承受能力差、人格偏执、易于冲动或怯懦退缩的人,一旦面临危机就会手足无措,心理崩溃,找不到正确的解决办法。自闭孤僻的人不愿与人交流,使外界帮助无法及时跟进,容易丧失接受干预的机会,而产生非理智的过激反应。自尊心太强的人常常担心不顺利,怕露丑,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另外,有自卑、懦弱、呆板、孤僻、虚荣、患得患失、争强好胜之类性格的人,在困难与挫折的挑战下,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五、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评定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既要进行积极干预,更要进行准确的评定。一个人情绪紊乱,不一定就处于危机,如果评定错误,不仅干预失败,还可能对其造成终生的破坏性影响。危机评定应结合有关个人既往解决问题能力和应付应激的历史,结合社会文化综合因素,参考以下标准评定:(1)情绪反应:当事人表现高度的焦虑、紧张感,且伴随恐惧、愤怒、罪恶、烦恼、羞愧等。(2)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作决定和解决问题能力受影响。(3)行为改变:不能专心学习、工作或劳动;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令人生厌或粘着性;与社会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己或周围的破坏性行为;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4)躯体方面: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处理

确定了学生的心理危机,了解了学生心理危机的情况以及背景以后,又该如何处理心理危机呢?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处理:(1)精神支持。要给当事人适当的激励,使其有足够的信心,坚信自己有处理危机的能力;(2)提供宣泄的机会。给当事人提供宣泄的机会,有助于其释放过度积聚的心理能量,疏导那些可能会造成自我毁灭的情感;(3)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4)有选择的倾听;(5)劝告、直接建议和限制等。按照实际情况提出劝告和建议,限制不利情况的发生和对自己生活中的危机进行控制[6]。

以上只是在理论上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问题和一般的干预策略,但实际情况会更加复杂。在真正面对学生出现各种问题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切实保证校园安全稳定,才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1]何元庆,姚本先.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初探[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出版社,2006(3).

[2]刘芳.构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预防策略[J].咸宁学院学报,2007(4).

[3]任海华.论大学生心理现状与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J].江苏省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1).

[4]刘晓磊,肖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立体应对机制的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黄勇明.大学生心理危机探析及干预对策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6]曹晖,曹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G641

A

1673-1999(2011)01-0178-03

韩继超(1984-),男,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

2010-10-16

猜你喜欢
性心理危机心理
心理护理对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及负性心理状态的影响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校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调查分析——以西藏大学为例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