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探讨

2011-08-15 00:49路宝利
关键词:墨家墨子管子

路宝利

春秋战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探讨

路宝利

春秋战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源头。从职业教育价值观、职业教育分工理论、职业教育人才规格、职业教育教学论等方面探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职业教育;价值观;教学论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基了教育领域的诸多学说。对于职业教育领域亦是如此,围绕技巧技能而形成了独特体系。如从职业教育价值观,即可分为自由教育与自然教育职业教育反对派以及墨家、农家代表职业教育的践行派。另外,从职业分工理论、职业人才规格等多个角度厘清体系,无论从职业教育史或是职业教育哲学研究角度均很必要。

一、职业教育“价值观”理论

(一)道家崇尚自然教育的“反智”文化

道家自然教育“反智”思想即老子主张的“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希望回归原始淳朴的状态,就像婴儿时代一样。因其“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理念,提出“绝学无忧”的著名命题。其本质在于“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政策谋略。达至庄子,其自然教育“反智”思想莫过于老翁“抱瓮汲水”的例子。在《庄子·天地篇》所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二)儒家崇尚普通教育的“非器”文化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于职业教育其负面影响居多。仅就圣人孔子而言即有几个著名事例。其中,“樊迟请学稼”凸显出儒家对于生产劳动的鄙视,因此事视樊迟为“小人”;在《论语·子张》中“学而优则仕”思想对读书人“官本位”追求影响至深;另外,“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其表明儒家学派人才培养的伦理取向。《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记载,显示其对农业生产与农业教育的脱离。

(三)墨子、许行为代表的职业教育践行者

墨家、农家、医家为典型的职业教育践行者。与儒家代表普通教育以及道家代表的自然教育对于中国教育的长久影响相比,此三家尤其是墨家思想对于职业教育影响深远。墨家的平民教育对象选择、以技术为核心的教育内容直接成为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宗脉源头。农家许行亲耕垄亩,尤其“贤者与民并耕”的平等思想尤为宝贵。医家以扁鹊为代表,对中医教育起到了奠基作用,尤其是“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中医技术最为著名。此三家开启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基础体系。

二、职业教育“分工”理论

(一)孔子的“社会分工”思想

尽管孔子没有如管子“四业分工”的具体论述,但其言论背后渗透着分工思想。在论语中有诸多记载。《论语·先进》篇记载,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此话夸奖了颜回安贫乐道与子贡经商之才。另有子贡对孔子提问:“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孔子回答:“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表达孔子与子贡共同见解。孔子因不轻视从商,才有子贡成为中国最早的儒商。此皆凸显孔子的分工思想。

(二)管子的“四民分业定居”思想

管子认为“成于务,不务则不成”,因此需“攻干一事、事之不可兼也”。管子作为政治家其社会分工思想主要反映在“四民分业定居”理论。管子主张将社会百姓分成:士、农、工、商四大阶层,并使士——处士必居于燕;农——处农必居于田野;工——处工必就官府;商——处商必就市井。为了避免其职业更改,对其进行政策限制。《国语·齐语》提及“四民者勿使杂处”即“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四民分业定居”的实施,使得士、农、工、商“群萃而州处”,同业相居减少相互干扰,便于专业化管理。

(三)孟子的“劳心劳力”分工学说

孟子分工学说主要出于对农家许行的批判。《孟子·滕文公上》记载,针对农家“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及“仓廪府库,是厉民而以自养也”观点。孟子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首先,“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其次,“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再有,“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其为分工思想典型论述。

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理论

(一)孔子的“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此表明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朱子:“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儒家批判了技艺作为谋生手段的狭隘性,表明君子不能拘于一才一艺,而是要通于艺、游于艺。对技能型人才的局限性以及教育功利性提出批判,其反映教育本质为人的成长全面发展观而非片面发展。

(二)墨子的“兼士”培养

墨家学派的培养目标是将“农与工肆之人”培养成各从事其所能的“兼士”。《墨子·尚贤上》记载“兼士‘必须符合三条标准,即“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与儒家君子不同,墨家兼士在德行基础之上须懂得治国安邦之术与实用技术。墨子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本人“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他提出:言必信,行必果;强力而行,不敢倦怠;意志锻炼,强化意志;和其志功,明辨志功。

四、职业教育“对象选择”理论

(一)墨子的“农与工肆之人”平民观

《墨子·所染》中“染丝说”否定了人性先天善恶与贵贱之分。其本身作为一名杰出的工匠明确提出教育面前应该人人平等,《墨子·鲁问》“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其作为私有小生产者代表以图建立一个民众平等、兼爱互助的社会。《墨子·节用中》墨子说:“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赣、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可见,天下的百工技能都是墨子的教育内容。至此,墨子与其他学派在教育对象上具有鲜明的区别。

(二)许行的“贤者”全员劳动者培养

许行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农学家、思想家,先秦时期农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许行最重要的主张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贤德的国君应该要和百姓一同耕种获得自己的粮食,自己做早晚餐并处理国事。许行对于不劳而获极为反对,认为这就是伤害人民来供养自己。农家在某种意义上将所有人均培养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尽管有积极意义但是违背了科学分工,因此遭到孟子批判。

五、职业教育“方法”理论

(一)管子的父传子学与乡官训练

《管子·小匡》记载:“令夫农群萃而州处……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令夫工群萃而州处………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可见当时职业教育主要依靠这种父传子学、世代相继的形式,通过口授和模仿。另《管子·度地》记载:桓公向管仲请教治理“五害”,管仲说:“故吏者所以教顺也,三老、里有司、伍长者,所以为率也。五者已具,民无愿者,愿其毕也。故常以冬日顺三老、里有司、伍长,以冬赏罚。”这说明春秋时期,还可以通过训练三老、里有司和伍长等乡官的方式,把技术传授给劳动人民。

(二)墨子的“知行合一”教育方法

《墨子·修身》云:“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即亲身实践是学习的根本。”《墨子·鲁问》)提出著名的“三表法”,即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非命上》)意思是说,如果要检验世上的真假,就要有三种准则,即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作为实用主义者,墨子更重视效果,也即实践。《墨子》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和《备城门》等篇章中记载了大量实践教育的内容。例如,禽滑厘初入墨门“受训”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向欲”。这种严格的训练,锻炼了弟子的意志,养成了良好的职业操守。在“止楚伐宋”的重大事件中,禽滑厘脱颖而出,领受师命,率三百壮士赴宋国备战,堪当大任。

六、职业教育“教学”理论

(一)管子的“终身教育”思想

《管子·权修》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是说比起粮食、树木这些有用之物来,人的价值最高。“树人”可以收到“一树百获”之利。因此,管子认为,办一切事业首先要“得人”。他说:“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管子·轻重甲》)虽然“四民分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四民交往,让“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工商之子常为商。”(《管子·小匡》)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限制,使得同业人员之间加强相互切磋技艺和经验,便于从小培养职业感情,保持了从业人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些均可看出管仲的职业教育思路遵循终身性的原则。

(二)墨子“注重实践”与“强力从事”

墨家与其他学派相比,以注重实践为基础劳动技术著称。其教育内容主要为农业和各种手工业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墨子》一书堪称中国古代涉猎诸多科学知识与技能技巧百科全书。墨子根据社会分工把教学内容分成农学、纺织学、手工学、建筑学、机械学、商学等,在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开启了科学技术教育。为适应技术教学规律把讲述原理与实地操作训练相结合,并借助图解,以实地演示的方式来进行教授。墨子以“强力从事”为职业道德。《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鲁问》篇记载,因墨子弟子胜绰严重违反了墨家的“义”而被辞退事件说明墨子对其弟子品行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墨家学派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的集团,极其注重纪律教育。“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旋踵。”

七、职业教育“政策与管理”理论

(一)孟子的“劝课农桑”

孟子《滕文公上》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另外,提出要减轻赋税,“省刑罚,薄税敛……”。再有,劝课农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尽管孟子在教诲如何称王,但凸显了民生基础。

(二)孟子的“通工易事”思想

《滕文公下》记载:孟子对学生彭更说:“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通功易事”,朱熹把它释为“通人之功,而交易其事。”(《四书集注》丈孟子,滕文公下)其意为通过商品使农民用多余的粮布换取月用手工业物品,使手工业者以其劳动产品换取衣食之给。另外,“物之不齐,物之情”价格思想与“座而不征”税收思想等提出在“农本商末”习气之下实为难能可贵。

[1]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1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5.

[2]王玉哲.中华远古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3.

[3]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谢广山.试论中国古代职官教育的转型[J].江西社会科学,2007(8).

K225

A

1673-1999(2011)01-0146-03

路宝利(1969-),男,河北香河人,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史。

2010-10-18

猜你喜欢
墨家墨子管子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墨子号”与墨子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滚球游戏
搞不定的水管子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