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初探

2011-08-15 00:49焦晓云
关键词:凤阳县凤阳文化遗产

焦晓云

凤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初探

焦晓云

历史文化和历史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意识形态的思想根源,需要进行保护和开发。帝王文化、名将文化、花鼓文化、凤画文化、改革文化、玻璃文化等是凤阳引以为荣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和开发好这些资源对凤阳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凤阳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议。

凤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舒适的居住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快捷的通讯设施等使人们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快速便捷,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切很多都是以我们对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为代价的,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历史文化和历史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意识形态的思想根源,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本文拟从凤阳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意义以及如何保护开发凤阳历史文化资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凤阳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的凤凰山南麓,故名凤阳。京沪、淮南铁路穿境而过,明亳、凤淮、合蚌等三条省际公路交汇于此,合徐、蚌宁高速公路也经过凤阳,北侧的淮河可通江达海,蚌埠机场也毗邻凤阳,已构成水陆空兼备的立体交通网络。

(一)帝王文化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和发祥地。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明朝的文臣武将、开国元勋,如有名的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等,至今还遗留许多古迹。所以,凤阳县的文化旅游业主要围绕明文化进行建设,先后开发了江北第一洞——韭山洞,元末明太祖朱元璋曾据山屯兵。明代第一陵——明皇陵,此陵为朱元璋父母陵墓,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元璋出家礼佛的寺庙——龙兴寺,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地,与整个朱明王朝有着很深的渊源,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198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夏第一楼——明中都鼓楼,鼓楼建成600多年来,几经沧桑,台基一直保存完好,198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第一都——中都城,现遗存部分城门﹑门楼等,残存石雕精细﹑优美,琉璃制品形象生动。现在的凤阳基本上形成了“北人文、南自然”的旅游格局。

(二)花鼓文化

凤阳花鼓始称“打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是根植于凤阳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流行于明清时期,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有凤阳“一绝”和“东方芭蕾”之美称,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凤阳县高度重视对凤阳花鼓这一充满浓郁民间传统和地方特色的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并于2006年9月、2007年10月和2009年10月分别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通过花鼓文化旅游节,进一步弘扬凤阳文化,扩大凤阳对外影响,实现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凤画文化

凤阳凤画是凤阳县流传的一种乡土味十分浓烈的民间美术,据传起源于明代初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清朝江淮两岸有这种说法:“皖北有三绝:凤阳凤画、天长天官、灵璧灵判。”凤有三种:一是墨凤——全身以黑墨浓淡深浅画成;二是素凤——在墨凤基础上,仅用少许绿色或青色蓝色并外加金泥,勾勒和圈点凤身的局部花纹、翎眼等;三是彩凤——涂染大红大绿大青大紫,交织形成鲜丽耀目、五彩缤纷的图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凤阳又先后成立了凤画研究所、中山凤画院。新老凤画家们意气风发,如今凤阳凤画正以绚丽多彩的风姿进入千家万户。

(四)改革文化

1978年11月24日,小岗生产队20户人家中的18户在“分田”秘密协议上按下了手印,揭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但直到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共中央第75号文件)才从制度上承认了“大包干”的合法性,逐渐形成了一种“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新型农业格局,形成了具有凤阳特色的改革文化。

二、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意义

“文化遗产在让人们了解自己是谁,来自何方以及生活的意义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以其特定的时空形态渗透于当代人的生活中,进而跨越当代对未来产生持久的影响。所以,对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保护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文化资源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力

在一个社会系统内,经济和文化从来都是共生互动的,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文化是社会的灵魂,经济与文化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在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品位,塑造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市民素质;另一方面,许多城市举办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既充分展示城市的形象,又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凤阳县就是紧紧抓住“花鼓文化”这个特色,举办“花鼓文化艺术节”,在国内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成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历史文化资源是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源泉

看一座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力,也就是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品位和文化发展状况。文化对于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意义最重要的在于它在提升和扩大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方面,起到了一种孵化器和助推剂的作用,成为决定城市竞争力排序的一枚重要砝码。

(三)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经济品位提升的基础

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经济活动中,可以提升经济的价值和品位,拉动消费,增加经济总值,这是被许多实践所证明的。凤阳县仅首届花鼓文化艺术节就招商引资15亿元[2],极大地促进了凤阳经济的全面发展。应该说,凤阳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这座古城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实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直接结果。

三、保护开发凤阳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议

(一)制定符合自己特色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

从经济单一功能城市向文化功能城市转化,是世界大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城市,都有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都有系统配套的文化发展战略和城市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在确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色。”[3]凤阳是帝王之乡,是明文化的发祥地,以明文化为基础的人文景观众多,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大凤阳”的全局意识,理顺各级行政管理体制,做到全县历史文化资源规划一盘棋。凤阳发展特色的城市文化可以以明文化为依托,打好朱元璋牌,对明中都城遗址公园进行全面开发(凤阳明中都遗址公园建设计划已落实),加快鼓楼文化旅游区保护进程,丰富游览内容,增强该旅游区的吸引力和全县旅游的标志性作用。

(二)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开发和遗产保护的关系

重经济、轻文化,重效益、轻保护,历来都是各地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通病。我们要吸取教训,积极采取措施,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凤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多数为国家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或风景名胜区,因此,在开发利用时要切实贯彻执行国家《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应强调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凤阳南部风景区生态条件较好,目前环境污染很轻,随着旅游资源开发步伐的加快,已出现环境破坏的迹象,应给予高度重视。另外,县城附近的人文景观风景区,古迹被毁、土地被占严重,应加强管理,让景点内的居民尽快迁出,尽可能保持和恢复旧貌。”[4]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开发,使游人既能很好地观赏人文景观,又不会影响它,从而做到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和遗产保护的和谐发展。

(三)正确处理好发展规模和文化品位的关系

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开发的规模和效益,也要注意内涵建设,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来充实其内涵,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凤阳历史文化遗产数量多,而且层次较高,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影响,但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规模和效益,忽略了内涵建设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今后必须在这几方面努力:一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走进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在拉动凤阳经济发展规模和效益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以“凤阳花鼓”为核心的凤阳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加快名人文化的开发。凤阳是帝王之乡,也是名将之乡。李善长、汤和、徐达等都是明代名将,现在凤阳好多地方都还有他们曾经生活或活动的遗址遗迹,搞好凤阳名将文化的恢复性开发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凤阳经济的发展,并能逐步提高凤阳的文化品位。三是以改革文化为依托,加快小岗村及其乡村生态旅游的保护与开发。

(四)正确处理好自身建设和对外宣传的关系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宣传工作就是一切革命工作的粮草。”凤阳人文自然景观众多,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使得周边地区(如蚌埠、淮南、徐州等地)的市民对凤阳的人文景观知之甚少,对凤阳‘明文化’的兴趣也不太大。”[5]所以,在搞好凤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为扩大宣传范围,提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打造凤阳城市文化品牌,需要做到: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在安徽卫视等频道加入广告,宣传凤阳的人文自然景观,凤阳八景、中都文化、凤阳花鼓、凤阳凤画等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都是可以拿来大做文章的。二是利用网络宣传,利用政府网站开设专栏,进行专题和动态宣传,凤阳县政府网站就有《旅游文化》专题板块。三是定期举办或选送节目参加文化艺术节,从2006年开始,凤阳县先后举办了三届“凤阳花鼓文化艺术节”,通过艺术节的形式招商引资,并通过新闻媒体对艺术节进行了报道,社会反响很好;此外,凤阳还积极选送一些高质量有代表性的节目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比赛。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前夕,凤阳县旅游营销人员精心准备,携带了景区展板、凤阳旅游宣传片、宣传画册、旅游宣传品(扑克牌)等宣传材料进行宣传,并现场为市民提供旅游咨询服务。同时,为加强与上海旅游中介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凤阳县营销人员积极与上海部分旅行社、旅游超市等旅游中介组织进行沟通,宣传凤阳旅游营销政策,推介凤阳旅游线路,提高凤阳旅游知名度。2010年5月7日,在铜陵举办的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凤阳又选派了“凤阳花鼓”和“凤阳凤画”去参赛,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也宣传了凤阳的民俗文化。

[1]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首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艺术节引资15亿[EB/OL].中国研磨网,http://www.yanmo.net/zx_view.asp?NewsID=13269

[3]孟超.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潘立新.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旅游科学,2001(2).

[5]王雪娟.浅议凤阳县“明文化”特色旅游[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

K207

A

1673-1999(2011)01-0151-03

焦晓云(1980-),男,河北定州人,硕士,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233100)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10-10-09

猜你喜欢
凤阳县凤阳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安徽凤阳县:新型农业种养模式促增收
凤阳歌体系中基本曲调特征研究
不同地域文化对凤阳歌民族唱腔的影响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探析——来自凤阳县的实践案例
旧凤阳花鼓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凤阳乔涧子明代琉璃官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