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群体心理的特征及其应对机制

2011-08-15 00:49朱茜
关键词:圣战群体个体

朱茜

浅析网络群体心理的特征及其应对机制

朱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发生在个体身上,还表现在群体心理发生了很大改变,形成了网络群体意识。网络群体与现实社会中的心理群体既有相同,亦有不同之处。要对网络心理群体进行有效引导,方可对社会发展带来良性作用。

网络群体心理;网络群体行为特征;应对机制

以研究大众心理特征著称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在某些既定条件下,聚合在一起,丧失了自觉地个性,从而受群体思想支配的人群称为“乌合之众”。他们个体的个性完全淹没,不再是原来的自我,会表现出完全迥异于个体的特征。勒庞所提及的心理群体,虽是基于现实社会,但是,在网络社会中,这种心理群体同样存在。这种网络心理群体会表现出怎样的特征与反应,如何进行有效引导,从而促进其良性发展,本文作一分析。

一、网络群体心理的界定

网络社会相对于现实社会而言,它可以把个体的识别系统完全消除,从而使网络匿名的存在成为可能。人们在网络社会中主要以个体化的方式行动,这些行动中的个人,若偶然发现他们彼此站在一起,仅仅这个事实,并不能使他们形成一个组织化群体的特点。一千个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个人,若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意义说,也不能算是一个群体。群体中的个体与单独的个体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是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1]勒庞指出,当这些特征出现的时候,一个心理群体便产生了。在网络社会中,我们发现当单个孤立的个体独自在网络中畅游时,即使上千个网友汇集在某个讨论区内,也并不能成为一个网络群体。因为并不是一定总是需要一些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地点,只有当在某种狂暴的感情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才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偶然事件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这个时候,勒庞所谓的心理群体就产生了。以2010年6月9日发生的“69圣战”为例。2010年5月30日晚韩流在世博会举行演唱会,主办方直到29号晚还坚持说会免费派发5 000张门票。30日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SJ(韩国当红偶像组合Super Juiner的简称)中国粉丝通宵排队,为求一票。然而,当天真正派发出去的门票只有500张左右,剩下的不翼而飞。直到30日晚上7点,忍无可忍的粉丝们做出了冲动之举,跟在场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和武警动起手来。据报道,票务由韩国方面一手安排,他们把大部分的票给了自己的旅游团[2]。原本这是一起因组织不利引发的秩序混乱事件,无人员伤亡,然而,他在网络上引起的轩然大波远超过了官方的关注度。网上不同程度的泄愤的帖子引燃了一场网络“圣战”。从6月9日晚7点开始,数万名网友相约在知名论坛和网站对韩国SJ组合及粉丝们进行爆吧、声讨等行为。6月9日下午,近10万名中国网民打着“脑残不灭,圣战不休”的旗号攻击多家韩国网站和SJ百度贴吧并致其瘫痪。当晚7点到40分左右“SJ吧”全线失控。“69圣战联盟”誓将拯救脑残,而中国的哈韩哈日迷们,似乎并不示弱,他们也试图用种种网络行为与圣战联盟PK到底。这场网络战争牵扯到数十万网民。可见,这个由于组织不力而引发的秩序混乱事件,当网友打出“反对文化侵略、讨伐脑残、护我国尊”的旗号进行声讨之时,瞬间点燃了网民的所谓爱国热情。他们甚至用制作旗帜、征集令等各种方式投入到这场网络战争中。于是,一个网络心理群体就这样产生了。

二、网络群体心理的特征

群体心理,是个体聚集成群体后的心理状态,突出表现为个体的明显从众心理。他不同于个体心理。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只要成了群体,他们便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

(一)网络群体无意识状态的存在

群体无意识是群体行为发生时的基本心理状态。无意识构成了种族的先天秉性,使种族和个人不同的因素主要是他们性格中的那些有意识的方面即教育的结果。人们在智力上虽然差异最大,但是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这就构成了普遍的性格特征,而这些特征受着我们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变成了群体中的共同属性。在群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个体被群体淹没。因为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从而敢于发泄本能。由于群体是个无名氏,也不必承担责任,法不责众的心态起着决定作用。个体选择群体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因此自愿淹没在群体之中。在网络社会中亦是如此,只要某件重大事情触动了人们共同的社会准则或者牵动了网民的某种热情和激情,原来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网民便会聚集在一起,形成网络心理群体。网络群体中的个人,虽然来自各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但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有很大不同,他们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上文提到的“69圣战”来临,网民的爱国热情迅速被点燃,网络群体意识由此产生。

(二)网络群体间的传染冲动、易变心态

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这是一种与他的天性极为对立的倾向,如果不是成为群体的一员,很少具备这样的能力。相互传染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传染和易于接受暗示,最终使群体中的个体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从众心理。在网络社会中,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因此某些词语或者套话很容易巧妙地激活群体的想象力,他们很容易被一些形象化的词语和事物所影响。在“69圣战”的例子中,他们打出“讨伐脑残,护我国尊”、“让迷恋他国文化的人清醒。迷恋就是已经对自己国家产生偏见的歪曲思想,要把它转正,让他们正确地面对祖国”等词语和口号,在这些口号和词语的激励下,群体从而朝一个方向聚集。

(三)网络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性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和夸张。通过暗示和传染的过程而迅速传播的情绪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夸张的情绪。群体情绪的夸张和简单使怀疑和不确定成为了不可能。心生厌恶和反对意见,如果是发生在孤立的个人身上,不会有什么力量,若是群体中的个人,却能立刻变得勃然大怒。在上例中,“69圣战”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便在各个知名网站和论坛进行的爆吧和声讨行为足以说明这股力量的强大。“圣战”二字更是说明狂热和煽动以及失去理智。有些专家说,其实“69圣战”是借爱国之名的新一轮网络炒作事件,也有的说是明显的网络上的一场大朋友欺负小朋友的事件。一个由疯狂的粉丝引发的过激追星事件其实司空见惯,但这次却能在网络上引发数十万人的“圣战”可见网络的力量,更可见网络群体意识的夸张。

(四)存在时间的不长久性

网络心理群体的形成并非按照一定的规则聚集在一起,有长久的实现目标,由于其极其简单和夸张,一下子就会陷入极端,把事情看做一个整体,看不到他们的中间过渡状态。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存在时间的短暂,他们会因为重大事情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一哄而散。“69圣战”从6月9号开始,短短两天就平息了,足以说明这一点。基于网络心理群体的这种特点,以至于他们被人们戏称为“哄客游击队”。

三、网络群体心理的行为表现

(一)力量爆发的强大性

网络心理群体中,由于个体会体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这种心理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的后果,那就是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群体并不认为真理是在讨论中得出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此基础之上,网络心理群体可以爆发出很强大的力量。

(二)行为表现的非理性化

网络心理群体的行为常常表现出非理性的状态,他们的行为往往是感性的。仅仅是一场因组织不力导致的秩序混乱事件,却在网上被人打上了爱国的旗号,引发网络战争。粉丝追星说到底还是个人行为,跟国家的形象应该关系不大。另外,批评或者说服别人,也需要用适当的方法,任何激烈的语言、行动并非可以有效改变和说服对方。

(三)行为的非身体接触性

由于网络社会的特点,个体在网络群体中是以背后性来出现的,无论采取何种行动,都是非身体接触的。网络心理群体行为针对的都是对方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可能是对对方的身体造成伤害。

四、网络群体心理的对策

(一)加强舆论引导

网络群体心理的形成具有突发性,而且常因某一具体事件所引发。因此,在形成网络群体之前,社会主流媒体应该积极地做相关客观的报道和疏解,从而有利于网络群体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的消解。另外,网络群体心理行为发生时,总会有一个意见领袖,他的意志是群体的核心,他为组成派别也铺平了道路。群体的轻信、极端和情绪化的表现给领袖动员自己的信众也创造了条件。在此,如果主流媒体能恰当地充当这个领袖,从而能够引导其群体的行为走向正确的道路。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单纯用舆论引导如果起不到相应效果的时候,就需要相关法律来发挥其约束作用。由于法律本身具有滞后性,因此,针对网络社会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应对。另外,对于现有的法律法规,要增强其执行的力度。

(三)妥善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影响网络社会群体行为的事件往往来自于现实社会。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妥善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从而避免网络社会群体心理的出现。当出现时,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来缓解和消除,从而对控制网络心理群体行为的产生起到良性的作用。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8.

[2]小静.“69圣战”背后隐藏的真相[N].视周刊,2010-06-24.

C912.64

A

1673-1999(2011)01-0066-02

朱茜(1981-),女,山东德州人,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济南250011)文法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

2010-10-16

猜你喜欢
圣战群体个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试论政治伊斯兰:中亚“伊扎布特”问题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文风暴,经典版图游戏巨著《魔戒圣战》中文版消息公布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朝鲜举行实弹演习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