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思路与路径

2011-08-15 00:50郭建宁
大连干部学刊 2011年11期
关键词:实力民族精神

郭建宁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于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多年来一直极富魅力,令人瞩目.早在上个世纪初期就有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有持续不断的文化热、国学热,一直影响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深刻,比如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是上游,是高处的水,要占领文化的制高点;要文化立国、文化强国、文化兴国、文化复兴等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面对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变化、变革、变动,面对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国内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多样、多变,我们应当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增强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的坚定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创造了经济奇迹,中国的经济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今天,我们要在经济奇迹、经济崛起的同时,实现文化复兴.因为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增长;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是文化发展;不仅是经济繁荣,而且是文化繁荣;不仅是经济复兴,而且是文化复兴.当中国不仅是以经济大国,而且是以文化大国,不仅是以经济强国,而且是以文化强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实现.这是我们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为之而不懈努力.

二、建设文化强国的总体思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必须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与发展成果.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要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文化发展出人才出精品,而且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体制创新,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建设文化强国的具体路径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此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如何在硬实力的基础上提升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布热津斯基在 《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民族的复兴需要民族文化的复兴为支撑.中国改革开放持续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奇迹的背后,必然有文化信息、文化标识和文化密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今天我们对文化 "软实力"的认识越来越充分了,在海外建立约三百所 "孔子学院"和不断成功举办的 "中国文化年"活动就是证明.

关于文化软实力有两个方面问题应当特别关注:一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提升.既要看到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性,又要看到没有硬实力为基础,软实力作用的发挥也将受到很大限制.二是软实力中传统文化与现代 (新)文化的关系.孔子、儒学当然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符号、重要资源、重要内容,但是千万不能把传统文化和软实力划等号,而是要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文化,如果只是文化的 "啃老族",那就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就是说,从文化软实力的外部看,要强调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统一.从文化软实力的内部看,要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决不能偏废.

(二)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百年来经历的历程大体是:五四时期是 "看不起",知识精英大都以反传统的面貌出现;极左和文革时期是 "看不到",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被划入 "封资修"之列;现在的情况则是 "看不懂",近来出版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但青年人以及许多中年人读起来都很困难,远不如西学熟悉.这不能不使一些有识之士担忧.当然,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譬如树木,非岁岁有新芽茁长,则其枯槁可立待.譬如井然,非时时有新泉喷涌,则其干枯有时也.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当然,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比如从传承方面看,虽然大家都很赞同也非常重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但是在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看待儒学、国学、孔子的当代作用方面还十分纠结.天安门东侧孔子像的一树一撤及其引发的轩然大波,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从创新方面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推进文化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任务.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难以令人满意.急需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境界,产生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三)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建设主流价值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近年来许多模范人物的事迹确实感动中国,可歌可泣.但是主流价值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也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值得好好反思.在谈到中国模式时,大家都注意到腐败与分配不公是严峻的挑战,其实对中国发展模式构成挑战的还有价值观的混乱和公信力的下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决不能掉以轻心.

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但那时候人还是有精神的.现在物质极大丰富,可精神却变得空虚了,特别是庸俗、低俗、媚俗成风,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与关注.

当前的问题一是功利化,一是低俗化.而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为急功近利,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于是就没有了格调,没有了品位,没有了境界,甚至没有了底线.那种靠 "出位"、"雷人"哗众取宠,靠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来吸引眼球的做法,再也不能任其泛滥,非下大力气加以根本扭转不可.中国哲学史上有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的争论,我觉得对于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来说,知难行亦难,知行合一最难.知固然重要,但行更重要,行胜于言.特别是面对相当浮躁、十分功利的社会现实,让我们都来身体力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猜你喜欢
实力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