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1-08-15 00:51陈新景何俊华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科学研究大学生

陈新景,何俊华

(石家庄学院教育系,河北石家庄 050035)

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陈新景,何俊华

(石家庄学院教育系,河北石家庄 050035)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可为高等学校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素养提供依据和借鉴。

大学生;科研能力;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各高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毕业生,把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和方向。围绕该重要目标,各高校在政策、管理及课程、教学等方面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改革。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推进创新教育和注重培养学生的早期科研能力方面别具一格。他所实施的MIT计划的第一部分是本科生研究工作机会计划。现在美国有许多包括斯坦福等在内的著名大学都在学习MIT经验。2004年,我国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各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

现实中发现,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素质严重滞后,不会查阅整理资料,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大有人在。为了解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对××学院的化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育系、计算机系和外语系的本科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848份,回收有效问卷830份。

二、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1.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

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科研活动的大学生占总数的55.21%,独立申报参与科研活动的占5.21%,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占30.2%,参加科研、创新竞赛的占9.38%。而且大学生阅读本专业期刊杂志的仅占43.14%,从不阅读的占56.85%。该调查数据表明,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与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参与人数较少,大学生并没有把科研活动当作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平台。

2.大学生信息资料的利用情况

23.53%的大学生能运用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进行资料查阅,58.82%的大学生不了解图书馆的期刊检索渠道和电子信息检索方法,35.29%的大学生知道从哪里查阅资料但效果较差。在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时,36.42%的大学生选用一般网上搜索,50%的大学生会选用学术期刊网进行检索,这表明大学生对文献来源的科学意识较差,且大学生对检索工具的驾驭能力不高,信息检索搜集能力偏低。

92%的大学生认为对资料整合的能力差,缺乏归纳、演绎推理和逻辑思维,他们只会把资料整理成“流水账”或是形成若干个互不相连的“豆腐块”。

3.科研选题与研究方法

(1)科研选题能力。参加科研的大学生中,有37.49%的人的科研选题是由教师规定,34.38%的人跟教师商量进行选题,28.13%的学生自己选定科研选题,表明大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科学研究知识与方法。72.1%的大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及步骤不清楚,20%的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课题论证,49.21%的大学生知道但不是特别清楚,69.7%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设计调查问卷,65.35%的大学生缺乏数据统计知识。这些表明,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少,不了解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步骤,更没有把科学研究发展成为自身的能力。

4.研究论文的撰写情况

78.2%的大学生不知道有几种撰写论文的体例;89.8%的大学生认为写研究论文非常困难。在论文的撰写中,通过自己独立完成,有个人观点的仅占2.08%,从各处拼凑而完成的占55.21%,既有自己观点也有拼凑的占42.71%。通过对大学生的访谈,发现大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精深且不能融会贯通;思路不清,观点不明确,不知如何下笔;言语的科学性、准确性、凝练性不够;不同研究的写作体例不清楚。从中反映出大学生论文的撰写能力差,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对科学研究不重视,科研态度不积极、不严谨。

三、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

1.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我国的应试教育从小学、中学一直延续到大学。考试无疑是考笔记,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就记笔记、背笔记。这种机械、被动的学习使大学生没有积极性,没有自己的思想,更谈不上什么兴趣。此外,大学生课外作业虽然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但是由于任课教师对平时作业要求不高,很多学生会随便从网上拼凑几篇应付了事,不利于自身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导致了片面的教育,导致了学生考试成绩好却能力差,也是导致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和实践能力弱化的源头祸水。

2.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不足

有研究认为,学生的问题意识未得到启发与培养,会使44%的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力培养受到影响,甚至会扼杀他们的问题意识,而且会使47%的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丧失在大学这样一个应该培养能力的学习阶段的必要的训练而推迟成长进程。教师对大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方面的缺乏,导致70%的学生由于缺乏训练而不会思考和提出问题。调查中也发现,大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未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进行启发与培养。

再者该校有些院系没有开设相关的科研课程,学生缺乏相关的科研训练,有的院系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教师授课也仅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性与接受性,缺乏对大学生科学研究活动的实战性训练。

3.对大学生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对学生科研活动的重视,是促进学生科研活动和科研能力发展的方向标。调查发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情况未纳入大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中。(2)对教师指导帮助学生科研活动的鼓励性政策不明朗,不具有激励性。(3)促进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平台较薄弱。

4.本科生自身的局限性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在科研过程中获得的创新能力及优秀的人格品质与就业的高度相关。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基础理论不扎实,相关知识积累较少,加之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研究思路与方法欠缺,缺乏搞科研的基本条件,故而科研能力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很低,对科研活动更不感兴趣。

四、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对策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高校的各个层面高度一致认同,有层次、有步骤地推进。

1.做好入学教育和入图书馆教育工作

把好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关”,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科研信心。初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还未从高中阶段被动式的学习习惯中转变过来,缺乏独立思考的信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把大学生科研工作当作突出、重点问题提出来,使其对大学阶段的科学研究形成初步认识;通过教研室介绍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等活动,帮助学生挖掘自己未来科研的兴奋点和突破口;在大学低年级指导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信息的收集、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报告的撰写能力。另外,在入学教育中加强入图书馆教育并定期开展信息检索方面的讲座,让学生对图书馆有充分的了解,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拓宽获取信息的途径,使他们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充实自己,获取更多的知识。

2.建立信息交流的平台

建立多样化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促进大学生科研的重要保证。首先,网络平台可以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为学生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不仅建立起常规的信息传递与发布渠道,且有利于学生尽可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其次,建立师生交流平台。高校要加大力度培养大跨度的学科间交叉、渗透的指导教师,使他们能在指导学生科研中善于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鼓励师生间双向选择,开展科研,让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的过程中成长。最后,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学术讲座、座谈会、辩论会等,活跃校园学术气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3.在本科生中设立科研学分和建立完善的科研活动激励机制

在本科生教学管理体系中设立科研学分,将科研纳入学生的评价和成绩考核中,让学生认识到高等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框定的课程的学习,还有发挥创造力的发展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还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如对大学生科研成果予以奖励;实施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制度,对科研成果突出的可以颁发科研能力等级证书;对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等。

4.开展研讨式教学并开设科研方法课程

研讨式教学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课程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师生围绕研究问题展开讨论,其中要重能力培养,重学生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重思维方法传递,强化包括科研能力在内的多种能力的培养。

开设科研方法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研操作能力与素质,因此,该课程首先要注重案例分析教学,使学生对科研的方法、步骤等规范有直观的认识与了解。其次,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随着科研内容的进度,围绕自己的专业或感兴趣的方面,亲历完整的科学研究活动,且伴随教师及时的、个别性的指导,以提高自身科研素质,进一步加深对科研的认识。最后,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进一步调动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为保证大学生高质量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科研评估要过程和结果并重,可以采用档案袋法,收集科研活动过程中的阶段性材料(如活动内容、参与者、活动效果及反思、与教师的沟通等)及其最终成果,作为学生的科研得分。

[1]王爱勤,冯振宇等.大学生“问题意识”调查分析与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2]龙志鹤.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教探索,2006,(3).

[3]孟昭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2).

[4]唐艳兰,安明硕.本科生早期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江苏高教,2005,(6).

[5]张剑峰,周燕.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6]刘润进等.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几点做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1).

[7]翁祖英.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z2)

[8]董发广,赵毅斌.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z1).

[9]张颖香.刍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Research Ability

CHEN Xinjing,HE Junhu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5,China)

The training of the college students’research a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training their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as well as to promote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It’s also a requirement of creative talent to meet the innovativ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status of students’research capacity,the existing problems,through cause analysis,will provide the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research capacity.

college students;research capacity;strategy

G640

A

1008-469X(2011)03-0079-03

2011-03-17

陈新景(1969-),女,河北邢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研究。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科学研究大学生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