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社会发展原动力之唯物辩证法反思——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点体会

2011-08-15 00:43徐国民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徐国民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

哲学与文化

“需要”:社会发展原动力之唯物辩证法反思
——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点体会

徐国民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

“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社会总是在人的“需要——生产——新的需要——新的生产……”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需要”与“生产”之间互为前提、互相促进;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是“需要”与“生产”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这种“生产”不仅已经背离了人的“需要”,而且还是对“人”的摧残、折磨和否定,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因而他们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制度已经消灭,“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发展“生产”是当前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需要”社会发展原动力 唯物辩证法反思

究竟是什么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它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表现如何?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何新变化?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又有何具体表现?等等。认清这些问题,既是我们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论要求,也是分析我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抓住现阶段主要矛盾,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因此,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并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进行深入的反思,意义重大。

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关键在于揭示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而不只是拘泥于现象。那么,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是什么呢?马克思指出,理论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才能彻底,才能说服人,“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可见,只有抓住了“人的本身”,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内在矛盾的理论,才有可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就“人的本身”而言,“需要和生产方式”的历史与“人的历史一样长久”。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4页。也就是说,不管人类处于什么历史发展阶段,人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需要”以及为了“需要”的满足而不断进行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马克思还指出,以往的哲学在理解人和社会活动时,“习惯于用他们的思维而不是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页。他说:“任何个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页。,“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⑤同上,第514页。可见,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各种社会关系,包括社会、国家、阶级和家庭产生的根源,也是一切社会关系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根据。

然而,人的“需要”又是极其复杂的。人既有天然性需要,又有社会性需要;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既有合理的需要,又有不合理的需要;既有现实的需要,又有潜在的需要;等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曾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归纳为五个等级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人存在着多种需要,其中,最为人渴望得到而又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优势需要,它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优势需要也具有转移性,当原有优势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它需要开始发生作用,出现新的优势需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C.Moclelland)提出了“成就需要”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主要包括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对权力的需要,它们同时并存并同时发生作用,不论这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都会激励人们行动,如已有成就的人更渴望成就,拥有权力的人更追求权力,而获得情谊者更期待情谊。他还认为,成就需要是可以培养的,其中教育对于成就需要的培养具有重要性和可行性。由此看来,人的“需要”不仅是纷繁复杂的,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而且它们还根据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甚至有些“需要”还可以被刺激、激发或“培养”出来。

当然,“需要”以及追求“需要”的满足却并非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它也是动物的本能。那么,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究竟有何本质区别呢?恩格斯指出:“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它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374页。可见,在“需要”与追求“需要”满足的过程中,“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和自然界一起共同创造的财富既满足了人的“需要”,也赋予了“需要”这一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性内涵,更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还特别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为了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由此可见,人的“需要”与追求“需要”的满足方式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差别,那就是“生产劳动”以及由“生产劳动”所赋予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内涵,而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的内在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全过程,唯物史观充分注意并高度重视了这一“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

那么,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关系又是怎样的呢?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满足自己生活所“需要”的资料,而“第二个历史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②同上,第79页。可见,“需要”与“生产”之间互为前提、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具体说来,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在:第一,人的“需要”是“生产”的动力和前提,没有人的“需要”就没有“生产”;第二,“生产”是满足人的“需要”的目的和手段,“生产”总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没有“生产”就没有人的“需要”的满足;第三,人的“需要”决定了“生产”的内容,而“生产”的多少又最终决定了人的“需要”满足的程度;第四,人的“需要”的发展、变化推进了“生产”的不断发展、变化,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生产”(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会引起新的需要。总而言之,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螺旋式的矛盾上升的过程,即“需要——生产——需要满足——新的需要——新的生产——新的需要满足——更新的需要……”。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的本身”,即人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生产”,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将人的“需要”与人的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考察,才有可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正是在人的“需要——生产——新的需要——新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诚然,仅仅看到了人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关系,还不足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它并没有指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人类何以得到解放。如果我们沿着“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继续追问下去,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便凸显而出,即人们整天“生产”忙碌着,难道仅仅只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吗?当人们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新的“需要”又会产生……等等,如此循环往复,那么,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呢?人类又如何才能得到最终解放呢?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的“需要”与“生产”这对矛盾中,人们不仅仅需要“生产”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劳动产品,而“劳动”本身也是一种人的“需要”,当人们对“劳动”这种需要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之后,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的内在矛盾最终才能得以化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6页。由此可见,共产主义是要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对“物的依赖性”的摆脱,即人们不再受到“劳动产品”对人的自由的束缚和控制。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涌流之后,“劳动”已经不再是人类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了,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才能得以彻底解决,人类才能最终获得“自由解放”。可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正是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需要”与“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即随着“生产”的发展必将引起人的“需要”的变革,最终实现“生产”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它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尽管实现人类对“生产”的“第一需要”这一历史过程极其漫长,但是我们毕竟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然而,这种辩证法仅仅只是从宏观上为我们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工具理性。面对这一客观规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追问: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的价值理性该如何体现,也就是说,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呢?等等。从理论上来说,既然只有当“生产”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后,才能化解“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人的“需要”的产生又是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的,因此,人们可以在强调通过“生产”来满足自己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主动积极地营造一种环境和氛围,打破一切束缚“生产”的主、客观条件,逐渐地将“生产”内化为人的“需要”并有意识地将其逐渐提升为人的“第一需要”。

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生活的时代,看看他们是如何评价资本主义“生产”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从工具理性上来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了,人的“需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并随之而发展,这当然符合“需要”与“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但是,当马克思恩格斯从价值理性来考察这些“生产”时,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劳动异化”。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④同上,第40页。“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它不是满足劳动的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⑤同上,第43-44页。可见,资本主义“生产”不是肯定劳动者,而是否定劳动者,不是满足劳动的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劳动异化”的现象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马克思指出:“资本、地租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可见,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是工人的劳动产品被他人占有根源。因为,劳动与生产资料一旦分离,一部分人凭借特权占有了生产资料,而失去了生产资料工人为了谋生,就不得不依附于或者受雇于他人,这样,工人不但丧失了自己的劳动所生产的绝大部分劳动产品,而且受到自己的劳动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的控制,于是,“劳动异化”现象就产生了。因此,他们指出:“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所以共产主义者完全正确地强调废除私有制是自己的主要要求。”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238页。“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不仅使人类社会变成了一个“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发展表现为活动及其能力的片面发展、物的依赖和个人的相对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且还进一步阻碍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在私有制的统治下,这些生产力只获得了片面的发展,对大多数人来说成了破坏的力量,而许多这样的生产力在私有制下根本得不到利用。”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8页。随着“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4页。可见,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不仅偏离了人的“需要”,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破坏的力量。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突出地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从而就造成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革的力量。”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页。换句话说,“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从“全人类的解放”的视角出发,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立场,在深刻地分析人的“需要”与“生产”矛盾的基础之上,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这种“生产”不仅已经背离了人的“需要”,而且还是对“人”的摧残、折磨和否定,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因而提出了要“消灭私有制”。

如果我们进一步沉思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关系时,我们会发觉,“人”是“需要”和“生产”的前提和核心,没有“人”就没有“需要”和“生产”,“人”的“需要”是通过“人”的“生产”来满足的,而“人”也在“生产”中创造和发展了“人自身”以及人类社会。尽管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以具体的、历史的、活生生的“个人”形式而存在着。这样一来,对于处于不同立场、观点上的“人”,在理解和运用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辩证关系时,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想深刻掌握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还需要我们对其进一步作出唯物史观的阐释。

我们知道,唯物史观是辩证法、唯物论和价值观三者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其中,辩证法要求人们普遍地、联系地、发展地去对待问题;唯物论要求人们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揭示问题的本质;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评判是非得失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要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或环节,就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社会的发展也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范畴,它们之间互为前提、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它不但决定了“需要”的现实内涵,而且还决定了“需要”的最终满足程度,甚至还决定了人的自身及人类社会;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是“需要”与“生产”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而只有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就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而言,虽然“生产”较之以前各社会无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导致了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从总体上来说,它仍然是为了满足个别资本家“需要”的“生产”,而不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劳动群众“需要”的“生产”。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已经充分注意到了“生产”与“需要”之间的互相促进关系。资本家的独立“生产”也趋向了联合,他们不但注重“生产”的发展,同时也特别强调刺激人的“需要”,尤其是在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爆发时期,“消费也是生产”之类的观念还特别盛行。此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需要”总体上仍是一种低层次的、“商品拜物教”的需要,人们对“劳动”本身的需要尽管已经初见端倪,但受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严重制约。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但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还特别注重“虚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膨胀的“虚拟经济”给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同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日益盛行的“消费主义”观念也严重地背离了“唯物论”的基本立场;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发生了较大的改善,并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越来越大,一部分“白领工人”进入管理层,但是从总体上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依然依附于资本,“生产”依然是围绕着个别资本家的“需要”来进行的,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总而言之,由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个别资本家的某种“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需要”,仍然不是满足人们对“劳动”本身的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之后,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在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又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包括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亦反复重申这一主要矛盾。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①由此可见,把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看作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在中国共产党人中已经成为共识。

将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看作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符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尽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还存在着种种矛盾,并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是,在这些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和起着主导决定作用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各种社会矛盾,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由社会生产落后造成的。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③同上,第317页。的著名论断。

在抓人的“需要”与“生产”主要矛盾时,我们还需要注意:首先,正确对待“需要”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尽管“生产”对“消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马克思还指出:“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一方面,“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如果说,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29页。其次,正确处理各类“需要”与各种“生产”之间的关系。要抓住事物的根本,揭示问题的实质。既要注重物质资料生产、实体经济的决定作用,也要注重精神文化生产、虚拟经济的反作用。再次,正确处理劳动与资本、对劳动产品的需要与对劳动本身的需要、集体的需要与个人的需要、多数“人”的需要与少数“人”的需要等等之间的关系。最后,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主要矛盾要牢牢抓住,次要矛盾也不能忽视,不能回避。如果对次要矛盾,对小问题不注意解决,或者处理不当,以致矛盾由小变大,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总之,我们在抓人的“需要”与“生产”主要矛盾时,既要看到“生产”与“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要看到“需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生产”的现实性和根本性,更要看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从辩证法、唯物论和价值观的高度深刻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刻理解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综上所述,人的“需要”与“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Need”: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Reflection of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Social Development

XU Guomin

“Need”and“production”is a contradiction behind social development.Society is always in the people’s“needs-production-new needs-new production...”contradictions in themovement forward.From the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need”and“production”lie between the premise of each other and promote each other;from thematerialist point of view,“production”of human social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b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s,people are“needs”and“production”of the subject.Marx and Engels argued that capitalism“production”was given a larger development,but this“production”has not only deviated from the people“need”,but also on the“human”violence,torture and denial,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the existence of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so they proposed the“elimination of private ownership.”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the system of exploitation has been eliminated,“need”and“production”have become the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and thus the development of“production”is themain task of the Chinese people.

“need”,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social development,dialecticalmaterialism reflection

本文系华东理工大学2009年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YL0157110。

徐国民(1972-),男,安徽南陵人,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研究。

A1

A

1008-7672(2011)04-0101-08

亚立)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