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前期亲王管理制度考述

2011-08-15 00:42谌璐琳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旧唐书都督贞观

谌璐琳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2)

唐中前期亲王管理制度考述

谌璐琳*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2)

“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1]政权接班人的问题,在整个封建王朝中事关重大。哪一位开国皇帝不像秦始皇那样,希望子子孙孙万世而为君。打江山不易,守成却更难,为了江山永固,为了中央政权的强势与稳定,历代统治者在皇子培养、亲王管理制度上可谓煞费心思。唐朝初年,刚历经隋末唐初朝代更替的统治者们借鉴亡隋的教训,吸取历代兴亡得失,在亲王管理上也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道路。而历经了武德的肇基和贞观之治的积淀,唐中期亲王管理制度日臻成熟,也在之前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变化。

唐朝;皇子;出阁;都督

一、皇子出阁制

诸王出阁,是唐代皇权操控运行以及权力分配的一项重要制度。按唐初制度,诸皇子幼时养在宫中,待成人后便从皇宫中迁出,另立府邸,是为“出阁”。关于皇子“出阁”的制度规定,未见唐代史籍中有明确记载。

据史料记载唐朝前期诸王成年便要出阁,《礼记》曰“男子二十冠而字”,而皇室男子“及冠”的年龄一般要更早。《唐会要》记“贞观三年正月,有司上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退兵备仪注。”[2]此时太子为承乾,按史载其“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3]推断,贞观三年,承乾约十一岁时便可以行冠礼,可见皇子“及冠”年龄较小。又有“故温王重茂虽年十六七。竟亦居宫中。”[4]可见,在唐前期,理论上诸皇子的出阁年龄应早于十六七岁。

理论上来说,诸皇子“长成”便要出阁,但同时“出阁”并未成为十分严明的定制,皇子出阁时间的早晚亦较为灵活。《旧唐书》中记载“(贞观)十五年……魏王既新出阁”[5],按《旧唐书》记载承乾于“永徽三年 (652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则出阁时魏王年龄约为二十一岁。又,《旧唐书》记载“玄宗……三年闰七月丁卯,封楚王。天授三年十月戊戌,出阁,开府置官属,年始七岁。”意即唐玄宗早在七岁时就出阁了。[6]皇子出阁年龄下至七岁,上至二十余岁,可见,诸皇子出阁年龄未有明确规定。

诸王出阁时,需要皇帝正式颁布诏令,举行仪式进行册封。《旧唐书》记载“时寿春王成器,衡阳王成义等五王初出阁,同日受册,有司撰仪,注不载册文,及百寮在列,方知阙礼,宰臣相顾失色,勮乃召小吏五人,各执笔口授分写,一时俱毕,词理典赡,时人叹服之。”[7]诸王出阁前后的流程,可以唐玄宗出阁经过为例,玄宗在武后天授“三年閠七月丁卯封楚王,天授三年十月戊戌出合,开府置官属,年始七歳。朔望车骑至朝堂,金吾将军武懿宗忌上严整,诃排仪仗,因欲折之。上叱之曰:‘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则天闻而特加宠异之,寻却入阁。长寿二年腊月丁卯改封临淄郡王,圣歴元年出合,赐第于东都积善坊。”[8]由玄宗出阁经过,可见唐前期诸王出阁程序一般是封王——出阁——开府置官。

唐前期诸王,只有出阁之后,才可以开府建衙,置王府官署。《新唐书》记载“王府官 [注 ]:永淳以前,王未出阁则不开府。”[9]《玉海》也说“永淳以前,王未出阁则不开府。”[10]

诸王出阁时相应的王府官署配备、人员安排在唐史料中未找到直接记载。唐之前,有南齐“诸皇子出閤用文武主帅。”[11]唐之后有宋代的“太平兴国八年,诸王出阁,楚王府置谘议参军二员,翊善一员。”[12],而清朝有“往者太子出阁,则为之广置讲读之官 ,使之前有师,后有傅 ,左有弼,右有辅。”[13]唐初诸王出阁建府以后,府中有一套专门的官署配备。新旧《唐书》《唐会要》中均有记载,”王府官:武德令,师一人。景云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改为傅。开元二年九月六日省,已后复置。……武德年令。又有王国常侍郎舍人等官。”[14]《唐六典》中关于王府官署配备有详细记载“亲王府:傅一人,谘议参军事一人,友一人,文学二人……参军事二人,行参军四人,典签二人”。[15]《资治通鉴》记“(贞观十七年)上选刚直之士以辅诸王,为长史、司马,诸王有过以闻。[16]可见,出阁后的王府官署配置经过了皇帝的亲自参与,”有过以闻“也反映出唐太宗对其皇子们的管理监控较为严密。无论是皇子们幼时居住禁中,或是已经”出阁“开府置官属,中央皇权都没有放松对他们的控驭。

“出阁”在唐前期为普遍例行制度,但也存在成年后暂不出阁的特例,究其原因大多是出于皇帝宠爱。《旧唐书》“初,贞观中,高宗为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至立为太子。”[17]而至唐朝中期后,更确切的说是玄宗朝以后,诸王出阁制度渐渐被废除,而代以“十王宅”和“百孙院”的宫外集中居住制度。《旧唐书》记载“唐室自艰难己后,两河兵革屡兴,诸王虽封,竟不出阁。”[18]《新唐书 》记“自玄宗以后 ,诸王不出阁 ,不分房,子孙阙而不见。”[19]《唐大诏令集》也记载了唐晚期文宗的诏令:“自开元以后,累圣子孙皆长于深宫,罔知稼穑,曾不得习诗书以修礼乐,交气类以叙人伦。虽有间平之才,莫施鲁卫之政,永言沦废,深疚朕怀,诸王等宜以今年已后相次出阁。”[20]可见,“不出阁”的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皇帝为了防止宗室祸乱、稳固皇权和保证宗庙延续万代,而需要对诸亲王的势力进行适当削弱。《新唐书》记“永淳以前,王未出閤则不开府。天授二年,置皇孙府官。玄宗诸子多不出閤,王官益轻而员亦减矣。”[21]随着出阁到不出阁这一制度变化,王府的地位日轻,官署人员也有所裁减,亲王势力之削弱可见一斑。

自唐中期废“出阁”制度后,取而代之的是“十王宅”和“百孙院”。《唐会要》记“先天之后,皇子幼则居内,东封后,以年渐长成,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为大宅,分院居之,名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于夹城中起居。”[22]天宝中期,“外诸孙成长,又于十宅外置百孙院。每岁幸华清宫,宫侧亦有十王院、百孙院。宫人每院四百余人,百孙院二四十人。”[23]至此以后,皇子皇孙的各种事务都在十王宅、百孙院之中完成。

而对于这种令皇子们“幽闭不出”的制度,时人大多以为不堪,如《资治通鉴》记载“德裕又言‘昔玄宗以临淄王定内难,自是疑忌宗室,不令出阁。天下议皆以为幽闭骨肉,亏伤人伦。’”[24]在“不令出阁”的制度下,诸皇子受到了更为直接、严密的监控管理,失去了自己的“智囊团”,从宫廷事务的参与者变成了受摆布者。

二、亲王出任都督刺史

唐初,高祖、太宗大封同姓,宗室弟子封王者多兼领地方都督、刺史。授皇子以都督刺史在武德、贞观二朝成为惯例,皇伯叔昆弟等其余宗室成员被封为都督刺史者也不在少数。

按《旧唐书》卷六十八《高祖二十二子》记载,唐高祖二十二个儿子中,除早夭者之外,其余绝大多数均被封为都督刺史,《旧唐书》明确记载的共计十七人。其中作为皇子在武德年间受封的据史载有两名,其余皆为贞观年间受封。

到了太宗贞观年间,亲王受封为都督刺史极为普遍。据新旧《唐书》记载,太宗共十四子,除太子、早夭者及封王不久即薨的皇子,其余皆在贞观朝被授都督刺史。贞观十年,唐太宗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较为集中的亲王受封,这次受封的不仅有太宗诸子,还有许多尚在世的太宗兄弟。《资治通鉴》有记载“(贞观十年)二月,乙丑,以元景为荆州都督,元昌为梁州都督,元礼为徐州都督,元嘉为潞州都督,元则为遂州都督,灵夔为幽州都督,恪为潭州都督,泰为相州都督,祐为齐州都督,愔为益州都督,恽为安州都督,贞为扬州都督。泰不之官,以金紫光禄大夫张亮,行都督事。”[25]

皇子受封都督刺史后封地通常变更较频繁,如太宗第五子祐“武德八年,封宜阳王,其年改封楚王。贞观二年,徙封燕王,累转豳州都督。十年,改封齐王,授齐州都督。”太宗第六子愔“贞观五年,封梁王。七年,授襄州刺史。十年,改封蜀王,转益州都督。十三年,赐实封八百户,除岐州刺史。”太宗第七子恽,“贞观五年,封郯王。八年,授洺州刺史。十年,改封蒋王、安州都督,赐实封八百户。”[26]

《旧唐书》记载“酆王元亨,高祖第八子也。武德三年受封。贞观二年,授散骑常侍,拜金州刺史。及之籓,太宗以其幼小,甚思之,中路赐以金盏,遣使为之设宴。”[27]“吴王恪,太宗第三子也。……十二年,累授安州都督。及将赴职,太宗书诫之曰:……”[28]可见按照唐初惯例,皇子受封为都督刺史后是要前往封地就职的。但是,实际上因种种原因而“不之官”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如贞观年间,吴王恪“武德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29]濮王泰“(贞观 )五年,兼领左武候、大都督,并不之官。”[30]皇子不之官的原因在唐初多因其年幼,或者皇帝疼爱而因留宫中,亦或是身兼数职而分身乏术。

《贞观政要》卷十四《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中有此条“贞观中,皇子年小者多授以都督刺史”。以魏王李泰为例,“濮王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也。少善属文。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以继卫怀王霸后。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五年,兼领左武候、大都督,并不之官。”可见,李泰约十一岁时就被封为都督刺史,确实能称为“年小者”。对于太宗多授以年幼皇子以都督刺史之官职,朝野议论纷纷,多以为不妥。时,谏议大夫褚遂良上书言“陛下子内年齿尚幼,未堪临人者,请且留京师,教以经学。一则畏天之威不敢犯禁;二则观见朝仪自然成立。因此积习,自知为人,审堪临州然后遣出。”[31]而太宗亦“深嘉纳之”,听取了意见。

亲王出授都督、刺史,多有“遥领”的情况,在唐初已不算少见。而到了唐中叶尤其是开元以来,随着“不令出阁”制度的明确化,宗王不再出居地方,皇子“遥领”都督、刺史遂成为惯例甚至定制。“遥领”的具体运行方式是为皇子可以留居皇宫,或在一州领另一州事,具体事务交由部下属官掌。《册府元龟》记载“开元之后,有为大都护节度大使者,皆不之任,以副都护副大使典其事。”[32]《资治通鉴》“(开元二年)六月,丁巳,以宋王成器兼岐州刺史,申王成义兼豳州刺史,幽王守礼兼虢州刺史,令到官但领大纲,自馀州务,皆委上佐主之。是后诸王为都护、都督、刺史者并准此。”[33]《唐会要》卷七十八专有“亲王遥领节度使”条,记贞观年间吴王恪、濮王泰遥领刺史事宜,以及开元年间遥领节度使者十四人。专列“遥领”一条,可见在唐中期,遥领制度确实已成为惯例。

三、总结

从皇子成年出阁到令其集中居住于“十王宅”和“百孙院”中,从出就封国到“遥领”都督、刺史,反映了唐初到唐中期亲王管理制度的变化。唐初,为了巩固李姓天下,高祖、太宗广封诸王,令其出就封地,此时的亲王自主性较强,所以也才能有诸如汉王元昌“在州,颇违宪法,太宗手敕责之。初不自咎,更怀怨望。”[34]蜀悼王愔“出为岐州刺史。数畋游,为非法,帝频责教,不悛”。[35]蒋王恽“造器物服玩,多至四百车,所经州县骚然护送,为有司劾奏,诏贷不问。”[36]而到了唐中期,玄宗在目睹甚至亲历了数场宫廷斗争的风风雨雨后,则更加注重维持皇位继承人的稳固地位,削弱宗室权力就是最为关键的手段之一。所以,在以保证皇权稳固为大前提的制度运行下,诸多亲王们以近乎被幽禁的方式生长在京城大宅之中。一方面,诸王难以私下培养个人势力,宗室对皇权的威胁得以被削弱,宫廷也稍有平静;另一方面,诸皇子们“长于深宫妇人之手”,其人性、才能也被生生地压制,自身不幸沦为了皇权政治的牺牲品,也无利于整个李唐王朝的长远统治。

[1]司马迁.史记 [M].北京:线装书局,2006:217.

[2]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576.

[3]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654.

[4]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60.

[5]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654.

[6]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65.

[7]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005.

[8]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65.

[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05.

[10]王应麟.玉海[M].扬州:广陵出版社,2003:2406.

[11]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570.

[12]脱脱.宋史 [M].北京:中华书局,1972:3826.

[13]侯方域.侯方域集校笺 (上册)·南省试策三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372.

[14]王溥.唐会要 [M].北京:中华书局,1955:1172.

[15]李林甫等.唐六典 [M].北京:中华书局,1992:726.

[16]司马光.资治通鉴 [M].北京:中华书局,1956:6186.

[17]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271.

[18]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050.

[1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2147.

[20]宋敏求.唐大诏令集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06.

[2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05.

[22]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60.

[23]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3110.

[2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7886.

[2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6119.

[26]刘昫等.旧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2660.

[27]刘昫等.旧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2426.

[28]刘昫等.旧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2650.

[29]刘昫等.旧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全十六册.2650.

[30]刘昫等.旧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2653.

[31]吴兢.贞观政要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31.

[32]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3110.

[3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6701.

[34]刘昫等.旧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2425.

[3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3574.

[3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3574-3575.

A Textual Research on PrinceManagement System of Pr ince in theM id-Tang Dynasty

SHEN Lu-lin

“A nation will be destroyed if there’s no proper heir to the throne. ”.The successor of state powermatters a lot during the whole feudal dynasties.Every emperorwho founding a state wants their descendant always being emperor.Seizing political power Found a state is not easy,while holding onguarding the power ismoremuch harder.In order to stabilize central authorities,past dynasties dominator took pains to cultivate andmanage the prince.In the early-TangDyanasty,after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demise of Sui danasty dynasty and rise and fall in all ages,dominators have fished out a path on prince management.ThroughWude’s foundation and Zhenguan’s Enlightened Administration,the prince management system of prince in the mid-Tang Dynasty kept developingbecame much mature,meanwhile adjusted and varied to some extent.

Tang-DanastyDynasty;prince;getmarriedchuge;supervisor in-chief

K242

A

1009-5152(2011)02-0039-04

2011-05-11

谌璐琳 (1991- ),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旧唐书都督贞观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苏孝慈墓志》再考
——兼论北周府兵军职都督的勋官化问题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重庆镇总兵加赠都督同知任勇烈公传》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考论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民初安徽政局与都督人选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