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2011-08-15 00:52胡东宽
关键词:中心主义伦理学伦理

胡东宽

(中原工学院 信息商务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生态伦理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胡东宽

(中原工学院 信息商务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伦理学要求在传统伦理研究的内容、范围和方法上进行变革。就此问题本文简要梳理和描述了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解决思路,以及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态伦理;生态主义

近代以来的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发展,但是由于对人类认知理性和主体能力的过分张扬与市场、资本的极度扩张,导致人类对自然生态资源过分开采和地球生态系统严重破坏,致使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严重的背离和对立,人类发展陷入了双重困境中:一方面基于现代性而形成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中,过分强调和彰显人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和主体能力,特别是经过近代以来世界的除魅,过去对自然的敬畏和自然价值的观念已经不复存在,自然对人而言不再是神秘的了,它只不过是一种客观存在和人类实践、认知的客体,人的理性才是这种自然客观存在的基础,自然可以为人的理性随意支配和塑造,对人而言之只具有工具价值。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成了关系的绝对主导者;另一方面,自然作为整体的生态系统存在,经过长期的物质进化,不断地塑造和创造着自然生命,维系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存在与进化,虽然与万物相比,人类作为万物之精灵,具备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但是并没有改变人的自然性,人仍然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人仍然需要遵守自然生态整体的客观律则和价值准则。因此人类的存在和地位如何,仍然需要人类去深刻的反思。因此如何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存在和持续发展,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持续、全面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和谐共生、持续发展,成为当代人类认知和实践活动中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

正是在对人类这种生存困境的反思中,20世纪中叶生态伦理问题被提出来,并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生态伦理学认为,囿于传统伦理学的框架,伦理学问题域只存在于人类成员之间,为了维系人类社会或族群整体的存在与和谐发展,传统伦理旨在处理和解决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实现成员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为此认为人类成员之间应该负有一种相互的连带责任和道德义务。因此该种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更多的是基于人类自身利益考虑,伦理价值的来源主要在于人类种族、集团的需要。正因为此,许多学者认为传统伦理考量的基础是人类利己主义,它具有严重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这种观念带来的问题在人类早期的发展阶段隐而不显。渔猎经济形态下,由于人类自身实践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形成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并且以巫术、图腾和自然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实践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农业经济形态下人对自然的紧张关系初露端倪,不过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仍然不是很明显,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人类仍然以宗教和审美的形式表现出对自然的亲和与亲近。但是随着近代人类社会的变迁和转型,现代化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组织形式、思维观念、精神气质,深刻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实践和认知关系,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世界的除魅,自然的宗教和审美价值以及伦理价值逐步褪去,人类的理性能力逐步凸显,成为了自然绝对的主宰,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人的思维能力成为了存在的中心和基础。其结果自然成为了理性的支配物,这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对立的结果随着现代化发展深入由隐性走向显性。生态伦理思想基于此,明确指出伦理学必须从传统伦理中走出来,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的局限中走出,不断调整和放大伦理学调整的范围和领域,其中生态伦理的本质就在于把一种伦理的准则延伸至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一种絜距之道,以此规范人类的行为。但是怎样调整伦理学的范围,确立生态伦理的准则、内涵呢?

综合伦理学的发展和国外的一些生态伦理观点,归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1.修正传统伦理学的思维观念,坚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这种观点仍然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传统,认为人类具有反思能力,要解决现代生态伦理问题,必须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诉诸于人类的主体反思能力,自觉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确立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但是这种道德义务的价值来源仍然在于自然对人的工具价值。[1]P162.主张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坚持非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价值进行了概念的区分,认为自然对人类而言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自然作为整体存在的生态系统,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首先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基于自身的存在、发展和维系,对作为系统的部分和条件的需要,自然的这种自在的价值在人类产生之前已经客观存在了。[2]P22因此构成系统的每一自然物包括植物、动物、生物乃至岩石、土壤等都具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在于作为生态系统整体的部分存在的必要性和相关性。因此每一自然物都对整体生态系统存在和维系存在具有种种价值,尽管这种价值相对于人类而言已经知晓或者还未了然,但就自然物类的价值本身而言是必然的。正因为如此,动物伦理学、植物伦理学、生物伦理学乃至大地伦理学,从强调人类与动物、植物、生物的道德义务,逐步扩展到对大地的道德义务,并极力强调动物、植物、生物乃至大地存在的权利。[3]P404另外,这种生态伦理学观点还对主体性的内涵作了进一步解释,认为主体不仅仅为人类所有,自然物也具有主体性,传统对主体的理解只局限于理性的反思能力为主体性的核心,正因为此人区别于其他自然物是唯一的主体,这种看法是近代以来启蒙运动的结果。因而需要对主体性进行重新定义和理解,主体性除了理性反思能力的内涵之外,还应该具有能动性、创造性(非传统哲学所认定的人类所独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生态主义伦理学认为构成生态系统整体的万物由于共同维系和参与了生态整体的创造机能,因而每一物都具有不同程度和层次的机动性和创造力),自然物作为维系生态整体存在,虽然与人相比主体性的程度、范围、层次存在区别和差异,但是不可否认,都具有主体性,既然具备主体性,就存在内在价值,人类就负有对自然物的伦理责任。[4]P26

基于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以及中国现代化正面临同样的问题处境,中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生态伦理的建构和论述。除了对西方伦理学进行解读、讨论之外,更多的开始注意对中国传统资源的发掘。国内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本身就孕育着大量的生态学思想,可以为解决人类生态问题提供大量有益的资源支持,不过论述的重点不太一样:1.从根源上探讨生态问题的实质,认定就哲学思维方式上来讲,西方哲学思维方式为二元对立、主客二分,特别强调人的理性能力和理性对自然的支配和改造、认知,由此导致人与自然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从而会导致人对自然的无节制的开发,产生出诸多现代生态问题。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现代生态问题的实质根源于于西方的思维方式。而中国的哲学思维强调天人合一,致力于天道与人道的相通相合,强调人道合乎天道顺乎天道,因而人与自然存在着天然的亲近关系,可以为解决现代生态问题提供许多路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加强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的创造性解读。2.从哲学本体论的差异进行中西比较,认为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本体为知识本体,把世界二分化来探求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而中国哲学本体论为境界形态的本体论,这种本体既是对自然内在创造价值的认肯,又是落定于人而为人的内在本性,同时又是人的生命修养的境界,从而实现现象与本体、境界混而为一,本体与生命的修养浑然一体,因此生态问题化为了生命哲学中对自然的审美体验和境界追求,这种思维模式可以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哲学运思方式的新的有益的启示,即人与自然之间除了具有实践、认知关系之外,还具有价值的维度。3.从经典出发,站在现代生态伦理的角度对经典进行重新疏解和阐释,比如道教研究、佛教研究、儒家文化的生态意义研究等,挖掘传统经典中生态伦理资源,对生态伦理的研究逐步的深入,从近年来中国文化典籍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大的工程如儒藏工程、子藏工程等即可窥一斑。4.以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批判地分析传统生态伦理观,认为传统意义的生态伦理观从属于传统生命哲学系统以及古代的阴阳五行系统,由于缺乏科学的实证基础,其中巫术、迷信、宗教与科学混杂,朴素、直观、臆想的成分比较多,因而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学观点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对传统生态观进行彻底的改造和转换。

综合中西生态伦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问题在于两点:首先,讨论的实质介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始终没有跳出两极化的倾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需要出发,更多强调人类的理性反思能力和自觉能力,以此构建人与自然的伦理向度,这种观点的核心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性,从人类的自身发展和整体利益出发,通过人类的理性反思,人类自觉地调整社会发展模式和人类内部关系,确信能够确立人与自然之间合适的关系模式,因此生态伦理问题的实质只能依靠人类自身的理性反思,确立人类社会发展公平公正的社会法则,以此解决人类自身发展的伦理问题。这种观念虽然看到了生态问题的属人性,但是没有跳出传统生态思维的窠臼和框架,忽略了对产生生态问题的根源性和终极性原因的探讨,因此并不能整体上确立一种新的系统的生态哲学思维模式。但是另一方面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来看,它试图建构一种新的系统生态哲学思维,从生态系统本身的内在价值,展开整体性的生态哲学建构,超越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思维模式的束缚,对生态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大启发性和建设性。但是,由于过分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先在性,忽略对人类主体性及反思能力的重视,明显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就目前而言缺乏具体的实际的伦理实践操作性和现实可能性。因此生态主义伦理哲学的问题在于,虽然受后现代主义的启发能够使人们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和人的理性能力的问题和局限性,有必要对传统哲学进行哲学反思和解构,重新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优先性、价值性,确立解决生态问题的系统生态思维问题。但是作为现代性的核心,人的主体性和理性反思能力虽然如后现代主义所批判的具有有限性,但是伦理问题如果离开人的存在来谈同样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主体性的理性反思在生态伦理的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所以,问题本身不在于简单的取消人的主体性,而在于如何在强调自然生态价值的同时,协调其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5]P25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中国传统生态伦理,“天命不已”之道始终是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立论的基点,落定于人为性,“率性”而为、“人文化成”为一价值的实现之过程,这一思维框架不仅能够接续现代生态问题,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而且能够实现传统生态伦理的现代转化。

其次,中国传统生态伦理从属于古代生命哲学系统和阴阳五行系统,如何进行现代转换,构建现代的生态伦理观。古代生命哲学系统超越了西方生态主义和非生态主义的争论,可以为现代生态伦理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思维框架,但是传统伦理强调以德行为核心有重动机倾向的德性伦理在现代面临着强调律则化形式化重结果的责任伦理的挑战;其次,现代社会的变革以及开放多元的文化格局,使得传统伦理的文化生态已经不复存在,如何对传统生态伦理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创造性转化,决定了能否发展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进而决定了我们未来生态伦理的状况。关于古代阴阳五行系统,由于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其中巫术、迷信、宗教与科学成分混杂,具有很多模糊、粗疏、臆想的成分,缺乏科学的实证基础,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科学对传统生态系统进行论证、改造、丰富,成为当今中国生态伦理建设面临的紧要问题。

综上所述,国内对于传统生态伦理的阐释要么局限于东西哲学观的比较,要么把问题重心落在传统生命哲学上,要么过分的肯定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的价值,对传统生态伦理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说,特别缺乏运用现代实证科学方法对传统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的论证和改造。因此中国生态伦理的研究,需要以生态伦理展示的问题为中心,以对问题的把握和回答进行传统和现代、西方与东方的对话,对话的实质在于为处理生态问题提供一种生态伦理架构和理论设想,真正切实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的生态问题。

[1]于尔河.论生态伦理及其内涵[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

[2]高利红.环境法学的核心理念——可持续发展[J].法商研究,2005,(1).

[3]何勤华.西方法学流派撮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牛庆燕.基于自然“内在价值”论争的生态伦理思考重[J].庆社会科学,2007,(1).

[5]陈寒鸣,贾乾初.华夏文化与21世纪的人类生态伦理[J].理论与现代化,2004,(6).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伦理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