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六逸新闻理念

2011-08-15 00:52刘祥平
关键词:新闻事业价值

刘祥平

(贵州民族学院 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论谢六逸新闻理念

刘祥平

(贵州民族学院 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谢六逸新闻理念涉及他对新闻学本体理论方面的论述,以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价值最为重要。在谢六逸眼中,除共同兴趣外,新闻的重要性质有真实性、新鲜性和公开性。谢六逸注意到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事业则主要是产业属性,他本人更倾向于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器。谢六逸新闻价值观基于受众本位,重视社会效益。

谢六逸;新闻理念;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价值

谢六逸(1898~1945)——贵州籍历史文化名人,是著名的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报人,对我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对其新闻思想的研究可丰富中国新闻思想史研究,并为当下的新闻事业现实服务,即给当下新闻实践以理论支撑,给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指导。

与谢六逸三种职业身份紧密相关,新闻理念、新闻业务观和新闻教育思想,形成了其新闻思想体系。新闻理念决定了身为新闻学者的谢六逸对新闻最基本的认识,这种认识直接支配着他的新闻业务观并左右着其新闻教育思想,是新闻思想体系的核心。这部分主要涉及谢六逸对于新闻学本体理论方面的论述,以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价值最为重要。

一、新闻

人们对新闻这种社会现象的认识众说纷纭,目前为大多数人所公认的是陆定一所下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由于新闻传播对象是社会不特定大众,所以受众的共同兴趣是新闻的一个重要构件。能引起多数人的兴趣这一因素在诸多新闻定义中被予以足够重视。谢六逸也如此,“新闻是一种记录,将最新的事实,公告于人。新闻的公告必使最多数人感到兴趣,即应对于读者的生活与兴趣发生关系。”[1]谢六逸十分重视共同兴趣这一要件,且指明其包括两方面,即“读者的生活与兴趣”,这里的“生活”强调的是新闻的功用,“兴趣”强调的是新闻的趣味,与邵飘萍新闻定义中的“兴味实益”是一个意思。在谢六逸眼中,共同兴趣是新闻的一个重要性质。

现代新闻学认为新闻的基本特性有三:“真实性、新鲜性和公开性。”[2]这些特性在谢六逸有关新闻的论述中有所体现:“新闻是一种记录,将最近的事实公告于人。”既然是一种“记录”,就要求新闻记者“对于事实的记录,纯以‘事实’为对象,不掺杂空想或偏见。目的在以确切的事实告诉读者,而读者所急欲知道的也是那事实,而非作者的私见。”[3]谢六逸的这番话说明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特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性,新闻的其他特性就失去了依托,也就无所谓新闻了。谢六逸认为新闻“记录”的对象是“最近的事实”,说明了新闻的本源为事实,事实为第一性,新闻为第二性,新闻是对事实的一种“记录”,是新闻工作者对“最近的事实”的一种主观认识和反映,但决不允许凭空捏造。

“最近的事实”一语亦说明了新闻的新鲜性。新闻不是旧闻,不像历史那样去研究以往发生过的事情,而是要把最新鲜的事实和情况报告给读者,让他们能及时了解所处环境的新动向和新变化,并据此更好地做出未来的决策和行动,因此谢六逸强调新闻“是以最新的事实,用最迅速的办法,报告给读者。”[4]显然谢六逸眼中的新鲜性是包括两方面的:事实新、传播快。事实新自是不言而喻,同时要求传播快,即新闻工作者要尽力缩短事件发生时间与新闻报道时间之间的时间差,因为传播时间稍一滞后,新闻这种易碎品便会失去其不少价值,甚至会变成旧闻。

“公告于人”则说明了新闻具有公开性。一则信息如果不公告于人,只在一部分人之间和有限范围内传播,那只能说是情报或秘闻,而非新闻。真实新鲜的事实,只有公告于人,即面向不特定大众予以公开报道,为最大多数的受众所共享才能成为新闻。一则新闻的受众越多,传播的空间范围越大,便越能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受以上新闻特性决定,谢六逸认为新闻文体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客观记录事实,不得加入新闻记者的主观看法;第二,简练经济,不取空泛或堆砌的描写;第三,宜写现状,不宜用回忆录或传记文体。[5]这些要求对新闻写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二、新闻事业

谢六逸认识到产业属性是新闻事业的重要性质。“处于资本主义的时代,新闻受了经济势力的影响,它脱离政治的羁绊,变成一种产业,这是当然的发展。”[6]在西方报刊史上,资产阶级政党报刊淡出民众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化报刊的兴起。新闻事业成了一种产业,资本家为了赚钱,立足于趣味主义,争相以新奇刺激的新闻吸收读者的眼球,便士报、黄色新闻和庸俗小报相继而生。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谢六逸虽认为新闻传媒的产业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但同时又指出它也会带来不少弊害。第一,新闻事业的托拉斯化。在新闻事业的托拉斯化实现之后,报业资本家“便可以实行他们自己的新闻政策,那时无所谓竞争,无所谓改进了。”社会大众的利益便不一定得到保障,这种趋势必须加以防阻,在谢六逸的理想中,“新闻事业是公共的事业,应该大众化。”[7]谢六逸眼中的新闻事业应由公众所有,以确保为公众利益服务,这种力主为公众谋福利的思想虽值得称赞,但过于理想,因为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报业垄断组织的出现符合市场规律、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所以他的话也只能是发自知识分子良知的感慨罢了,在现实中缺乏可行性。第二,新闻的单一化。谢六逸认为,新闻企业化、生产组织合理化的结果是势必使新闻工作者在某种标准之下规定一种程序和格式来生产新闻,模型相同的新闻自会增多,“因此报纸的式样与内容不免大同小异,于是有个性有特征的新闻便渐次减少了。”“有个性有特征的新闻”具有创新性,是报纸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可使报坛空气活跃,还可满足社会某个群体特定的兴趣和需求,受众的分众化应是新闻传播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第三,新闻的大众化降低了新闻质量。为增加销路,所以非迎合大众的心理制造新闻不行。势必制造以兴趣为本位的新闻,使报纸成为庸俗的东西,因此超群的有特色的新闻也减少了。[8]

谢六逸注意到新闻事业除了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阶级性。现代新闻学认为“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指的是报纸、广播、电视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9]谢六逸认为这种阶级性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体上,资本主义社会将新闻视为一种商品,强调新闻事业的产业属性,“资本主义社会视新闻经营为一种企业,资本家投资于报馆,其目的在获得巨大的利益,其关系有如下图:资本家——经营者——劳动者——商品(新闻)——市场(购阅者)。”但社会主义社会则完全不同,“绝对不会将新闻视为一种商品。”“他们视新闻经营为劳动者的公同事业。”[10]谢六逸以苏俄为例,说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新闻为煽动、宣传、组织的武器……都以固守自身阶级摘发社会的不当为目的,而不是什么商品。”[11]应该说谢六逸的观察比较客观。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报业早已进入大众化报刊时代,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报纸上所刊登的新闻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正,报道面也比较广,但在苏俄这种社会主义国家则不同,报纸是党的喉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它的首要任务,阶级性很浓,报纸的主要功能是宣传而不是新闻信息传播,因此“常有人批评苏俄的报纸,说它并非新闻,只是随自己的意思写作,内容雷同。这话诚然不错。”这种“新闻”的目的是“拥护无产阶级独裁,拥护无产阶级利益。”[12]尽管这样做“新闻”的出发点是宣传党的主张,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但由于无视新闻传播规律,其结果恰恰事与愿违。谢六逸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新闻事业的突出特点是阶级性,却对资本主义社会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不甚强调,这或许是他的一种偏见,因为在阶级社会里,新闻事业作为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中的反映,经济基础上的阶级对立关系必然会反映在新闻事业上,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谢六逸之所以会大力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闻事业的商品性,可能是由于其一直标榜超阶级性,所传播的新闻相对来说比较专业化,比较中立,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等属性体现得相对多一点的缘故。

谢六逸更强调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器。新闻媒介是强有力的舆论机关,凭借其强大传播力能形成巨大的舆论声势,促成社会思潮的变动,左右事物的命运。这种强大的舆论工具应作为社会公器发挥作用:成为公众发表意见的渠道,履行公众代言人职责,为公众的利益服务。作为先进的知识分子,谢六逸呼吁:“报章杂志这东西,我们只能当它是一种公众的武器,而不可视为一种私人的武器。”[13]把新闻媒介看做社会公器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一致提倡,如邵飘萍要求新闻从业者“第一当彻底觉悟新闻纸之为社会公共机关;”[14]在他们心目中,新闻事业应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替民众代言,为他们的疾苦利益呼吁呐喊。因此谢六逸担任《国民》周刊主编时宗旨明确,就是让“本刊成为全国民众的言论机关。”[15]

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学说最早出现于美国。1833年本杰明·戴创办《纽约太阳报》成功,拉开了美国新闻商品化序幕。为了尽可能将新闻这种商品销售出去,最大限度地占领受众市场,美国新闻界开始对新闻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要素进行研究,形成了新闻价值这一概念。当今新闻学者对新闻价值的理解,童兵教授的观点具有典型性。“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求的特殊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以下五种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16]

谢六逸对新闻价值的论述涉及以上提及的大部分内容,他将新闻价值分为六种要素。

(一)时间的接近性。谢六逸不仅强调现代的报纸必须刊登最近于现在的、最新的消息,而且认为过去的、未来的事实也能成为新闻,只要它们“与现在发生的事件有关系或成为现在发生的事件的主因,”[17]也就是与现在接近,便也可以成为最良的新闻。他还指出,探险家报告若干年前的探险这类事实虽已失去新闻时效性,但由于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新鲜性,可满足读者好奇心和求知欲,故而也具有新闻价值。可见,尽管谢六逸没有提出知新性这一概念,但他已认识到新闻不仅要时间新,还要内容新。

(二)距离的接近性。“距离的远近足以增减新闻的兴味,凡事件发生的地点与读者间的距离愈近,则新闻对于读者的关心与兴味愈大。”[18]谢六逸认为,近距离的事件由于与读者关系更密切,所以更能引起读者注意,对此徐宝璜也有类似说法“吾人所注意之事,太抵以一己为中心,渐推及于己所熟悉之人及事。”[19]考虑到地理上接近性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红军编的《时事简板》,它的内容国内国际消息要少,只占十分之三,本军、本地、近地消息要多,要占十分之七。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士兵和群众看报的兴趣,取得我们所要取得的效果。”[20]这些论述都认识到了读者的求知心理,近距离的新闻事件由于与读者的切身利益关系更直接,更易受读者的关注,这也是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但也需指出的是谢六逸过于强调距离的接近性,忽略了心理上的接近性。正是由于心理上的接近性的作用,哪怕是远方发生的事情,也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在他们心理上引起共鸣。

(三)新闻的显著性。“如果报纸上能够登载读者所知道的人物,场所或事物,则此种新闻的反响甚大,故新闻价值较高。”[21]人物、场所、事物越显著,便自然能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从而增加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但谢六逸对显著性的认识与今人有些不同,童兵教授认为,显著性除了新闻事件的人物、场所、事物等因素具有知名度外,还应包括显要、突出的新闻事实。这种事实超出了常态,其发生、进展、结果等引人注目,具有显著性的特点,故而报道它们具有一定价值。

(四)异常性。“人皆有好奇心;故对于异常事件的发生极感兴趣。”具有异常性的新闻事实由于新鲜独特,难得一见,所以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在童兵教授所归纳的新闻价值要素中,异常性被列入趣味性之中。谢六逸青睐具有社会效益的异常性,声称大都会的新闻纸常登载特异的新闻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但这种新闻没有什么社会意义,并不值得提倡,“我们应该用别的有意义的新闻——例如新发明,自然界的惊异,特异的冒险一类的记载,代替那些无聊的,真伪难辨的低级记事。”[22]

(五)进展性。“事件的进行(Progress)常能引读者的兴味。”这类事件往往诱发另一事件的发生,结局难以预料,其中悬念特别吸引读者注意力。谢六逸以莎拉耶奥刺东奥国皇储一事为例加以说明,该事件所酿成的事件的进展,颇能吸引读者的注意,使人朝夕等待续报,故成为千古的重要新闻。

(六)趣味性。“趣味性来自感情的反射。人类所有的微妙的感情,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人与其他生物之间发露出来。遇事当受感动,寄与同情。新闻记事之具有情操者实多,读报时常能得见。”[23]谢六逸还将趣味性细分为九类:两性、动物、儿童、自杀与情死、胜负竞争、争斗、生命危险、英雄崇拜、冒险等。在这之中,谢六逸提倡高尚的情趣,如他赞赏有关胜负竞争的体育新闻报道,认为其宣扬了注重健康、赞美青春之意,但反对低俗的趣味,“至于两性的纠葛,在大都市(例如上海)则视为席上珍品,不惜绘声绘影,以痛快发挥为能。但不足为法,实应大加改善。”[24]

在谢六逸眼中,“新闻是一种记录,将最新的事实,公告于人。新闻的公告必使最多数人感到兴趣,即应对于读者的生活与兴趣发生关系。”[25]这种认识充分体现在其新闻价值六要素论中。“时间的接近性”强调新闻记录及公告的是“最新的事实”,其余五要素均注重从读者角度阐发,强调满足读者的需要,即新闻报道“必使最多数人感到兴趣,即应对于读者的生活与兴趣发生关系。”读者意识成了贯穿谢六逸新闻价值六要素的主线。由此出发,可看出谢六逸新闻价值观的两大特点。1.基于受众本位。新闻传播现象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交往,新闻须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谢六逸深刻意识到这一点,指出“新闻价值(News Value)的决定,应偏重于读者方面,”[26]这也使我们不难理解他为何如此强调地理上的接近性这个新闻价值要素。2.重视社会效益。谢六逸作为时代知识精英,一直强调通过新闻的社会教育功能提升社会文化的层次,因此他尤为重视新闻的社会效益,这在他所列的新闻价值要素中表现明显,如强调“异常性”的社会意义和“趣味性”的高尚情趣。但他对新闻价值要素的分类亦有商榷之处。首先是“重要性”的缺失。“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也是核心因素,表现了新闻事实与受众以及社会利益的关系,关系越密切,对受众影响越大,新闻也就越重要,新闻价值就越大。”[27]故而徐宝璜将重要性列为新闻价值的首要要素:“重要之最近事实,自能引起较多人数与较深程度之注意,故为价值较高之新闻。次要之最近事实,仅能引起较少人数与较浅程度之注意,故为价值较低之新闻。”[28]其次是过于强调地理上的接近性,忽略了心理上的接近性。这方面他不如徐宝璜,后者用“新闻之精彩”这一概念论述了心理上的接近性:“新闻之精彩,即吾人心理上之产物也。”如“个人关系”、“人类同情”[29]等。对重要性和心理上接近性的忽略可能是谢六逸过于看重地理上接近性的缘故。他将时新性看做纵的要素,地理上接近性看做横的要素,二者是新闻价值的主要成分。言下之意是具有地理上接近性的新闻事实对读者更具重要性,这样的观点过于夸大地理上接近性对读者的影响,显得有些偏颇。事实上同地理上的接近性相比,重要性和心理上的接近性更具重要性,对读者的影响更大。但综合来看,谢六逸的新闻价值观值得肯定:具有强烈的受众意识,注重社会效益,反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先进知识分子对新闻的价值的追求。

谢六逸新闻理念的进步意义在于,他多从受众本位进行阐发,注重社会效益,充分显示了一位新闻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其对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阶级性的阐发比较客观,有一定可取之处。谢六逸倾向于肯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故而不甚强调资本主义社会新闻的阶级性,主要认为它是一种产业。他这种观点虽有一定合理之处,但需辩证看待,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闻事业在根本利益上也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谢六逸有些观点不够全面。这主要是个人因素所致。如研究新闻价值时,他忽略了重要性和心理上的接近性。徐宝璜已在其《新闻学》中论述了这两种新闻价值要素,谢六逸却忽略了,这主要源自他强调地理上接近性的意图,认为其对读者的影响在重要性和心理上接近性之上。这样的观点显然有些失之偏颇。

[1][10][11][17][18][21][22][23][24][25][26]谢六逸.实用新闻学[M].上海《申报》新闻函授学校,1933.43,18,19,47,55,62,66,70,73,43,43.

[2][27]丁铂铨.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2.45,67.

[3][4][5][6][7][8][13][15]陈江,陈庚.谢六逸文集[M].商务印书馆,1995. 311,320,311,368,294,369,303,305.

[9]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2.

[12]谢六逸.国外新闻事业[M].上海《申报》新闻函授学校,1933.110.

[14]肖东发,邓绍根.邵飘萍新闻学论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4.

[16]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1-52.

[19][28][29]肖东发,邓绍根.徐宝璜新闻学论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3-64,62,57.

[20]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新华出版社,1983.32.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新闻事业的文化属性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
论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