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与语文教师职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思考

2011-08-15 00:53李云琦张小红
关键词:古代文学中学语文素质

李云琦,张小红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与语文教师职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思考

李云琦,张小红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与语文教师职业素质培养有相当的关联。然而经过毕业实习后的学生多反映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脱节,不能有效提升职业竞争力。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认为,高校古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脱节的问题源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目标与社会功利化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

高师院校各门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是共同完成将学生培养成合格和优秀的中学教师这一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教学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和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衡量优秀中学语文教师的标准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方面,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显然在于后者。

语文教学的进行有两个层面,基础技能和心灵涵养。后者的意义高于前者。但在应试教育风行的当下,后者却处于缺失或迷惘状态。“人才”二字“人”字当先,中学教育的职责首在育人,“人”树起来了,“才”自然会产生,且保持长期良性循环态势。教师的心灵蕴含显然对学生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这是古代文学重素养而非技能的原因。即使撇开“意义”层面不谈,单从“教学行为”着眼,阅读、写作等基本功不单纯是技巧问题,因为在文字和文学当中已经包涵了文化和精神的内容。心灵浅薄者为文既难以高妙,教学也难以有风格与成效,因为教师对教学的自我设计与个性表述往往是高于技巧而存在于素质与涵养方面的。假如技能和功效是教师呈出的一杯水,那么教师的内在乃是流水之源。因此,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着眼,文学课程是特别古代文学课程的要义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所致力的正在于此。

但人文素养是内在的,并不必然表现为课堂教学能力。而大学毕业生一旦走出校门,面对的即是功利化的社会评价标准。在学必有所用、所学尽快转化为效益的人心推动下,社会以效能来评价教学活动,以是否即时产生能效评价教师,这种评价标准对实践经验不足、教学风格未获养成的毕业生来说,实有缺陷,从而也导致了多数大学生对四年来古代文学教学“学非所用”、大学教学不能紧扣职业特点的疑问。

无疑,社会风行的人才评价标准存在表面化和短视之缺陷。技能可以短期内具备,但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人格涵养与精神风貌,则更为重要和根本。就校方来说,他们希望教师一入门就可以作为教学人员使用,把讲课作为评测教师职业素质的最主要手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尽管校方拥有教学经验极为丰富的教师,评课时有时也由于重技能、效能而忽视了长期效应。曾有一个例子,一位教师教学技能(比如多媒体运用)不错,试教中气氛活跃,效果良好,获得一致好评。但进校之后,这位教师并未做出出色的成绩,因为他对于教学的内涵与目标并无深刻理解,也无扎实的专业素质与深厚的人文涵养。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则是双方共同的追逐时尚理念、强调方法、技巧,以学生情绪反应为评价重要依据的错误标准。

总之,高校古代文学培养中学语文教师从“源”着眼,重在提升人文素养;中学评价教师标准从“用”着眼,重在教学效能。这是造成脱节问题的根源。解决了这一矛盾,也就解决了脱节问题。但短期内,社会环境难以改变,而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找到合适的社会岗位,高校必须对此种情况作出应对。

学生在学习中的种种进益,应被提供与技能相结合、向实践转化的契机。高校在规划课程的时候要关注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对传统课程规划作出某些调整。比如实习活动可以提前开展,以使学生提早进入职业角色感知,使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许多有益指导及时发挥功效;教材教法课程开设时间与方式可以更灵活:如分阶段开设、突出学生实践、与本专业其他课程教师或中学教师联手打造授课活动;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对未来职业进行思考与规划,及早了解与适应社会;利用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加强学生技能实践;在评估学生成就时,将学术素质与职业素质同作为评价标准,等等。总之,择业是现实问题,谁也无法回避,而校方首先要作整体筹划,并从细节落实。

古代文学教学也必须面对社会,重新思考课程定位,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要坚持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并把它落在实处。

无论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还是中国中学教育现状来说,大学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好时机。古代文学课程所负载的巨大传统文化信息量及丰富而灿烂的人文精神,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尤具有直接而重要的作用。技能已退居其次,人格的培育、精神的涵养、文明的传承、美感的深化、辨别及思考的能力,这些成为教育的核心。古代文学课程应当在传授系统知识的同时,以弘道为己任,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贯注在对文学思潮、篇章、意象等具象的演绎中,让学生真正地透过古代文学作家作品来体认“人”—— 了悟生命,深入“文”——理解艺术,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人格涵养与审美能力。以此种方式培育出来的语文教师,才可能有效开启下一代的灵智之门。

其次,古代文学教学应尽力将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学关注点。这既可促进传统人文精神的内化,也有助于学生将内在转化为外在,提升其职业素质。

在教学方式上,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量让学生深入文本,搜集资料,发表见解,在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探讨中达到一致的理解。这样,教学相长、情感共鸣、诗性教学、美感体验等高境界的教学效果才会真正实现。目前中学教学已对这一点非常注意,且取得了较好成效。许多高校教师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实践。一旦学生拥有了积极探索的经验、体验到了主动求知的乐趣,在以后从事教学时就会以大学课堂经验为蓝本,构筑出有效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注意精妙的教学环节的打造,让富有内涵与新意的教学内容在适宜的节奏、优美的语言、巧妙的铺垫与点拨中自然生成,使学生在文学启悟之余也可悟到教学方面的一些技法。以教为师,是学生切入教学的最简捷的门径。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注意加强对文学作品的讲解。这无论对学生目前的学习还是以后的中学教学都很必要,特别是对后者意义更为重大。因中学生所面对的主要是文本片段,不需要整体掌握文学史流变,中学教师所最需用力的也是文本解释与鉴赏,所以对作品的精讲有助于教学素质的夯筑。在讲解过程中,对字(词)义的准确诠释与贯通是必备的工作。因为字句疏通是一切语文学习的基础能力,而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后来教学实践中因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作品的讲解既要精深,又要指点鉴赏门径,因为此类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上有相当映现,教师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就我们对普遍情况的了解,先秦两汉及唐宋文学课在此方面做得较好,而明清文学课略有欠缺,一则因为明清时段教学内容以小说为主,而配套作品选教材几乎没有选小说,二则小说可挖掘的内蕴较多,教学容量大,即使教师有意去选讲作品,也是心有余而时不足。但如此就会对学生造成损失。就笔者与学生的交流所知情况来说,和诗词比起来,中学语文小说及戏曲的文本讲授在精彩点上和审美个性上是有些欠缺的。为弥补不足,大学课堂上教师需加强此方面引导。如若课时不够,则可考虑开设小说作品选读的选修课。

在课外活动上,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职业素质,构建课堂教学与日常训练的良性互渗。作为课堂教学的前阶段,文本阅读与资料概览是学生有效进入教学主题的必要准备。作为课堂教学的总结与提升,学期论文教师需精心选题,认真批阅,及时反馈。笔者所在课程组有些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篇小论文都精心审阅,蝇头细批,写下了翔实的评语,敬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这样既可从心理上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又能使学生确知自已专业素质现状及如何改进。作为课堂教学的深入与拓展,可以在学生中组织古代文学兴趣小组,定期以特定主题展开活动,活动内容可涵盖理论探讨与实践活动,如问题争论、协作研究、诗文朗诵、小说戏曲的影视改编欣赏、中学古代文学篇章的教学实践等,师生联合,相互切磋,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不无裨益。

总之,古代文学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点广大高师院校教师做得是相当不错的,不能以所教与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多有不合而加以责难。但作为职业指向较强的院校,亦需结合社会需求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高校对此做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古代文学教学需为学生提供内化向外化转化的契机,需结合职业需求构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以促成学生在学术素养与职业竞争力方面获得双丰收。我们期待古代文学课程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为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一代人才做出尽可能的贡献。

(2010年淮北师范大学重点教研项目“国学经典文本与‘小学—中学—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方式改革研究”(JY10201))

责任编校 文方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中学语文素质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