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改变及临床评价进展

2011-08-15 00:47段宗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儿茶酚胺房性室性

段宗艳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女性在绝经期前后或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而丧失卵巢功能后出现的内分泌、心血管和自主神经等多系统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心电图多有改变,常被疑诊为“冠心病”。常规12导联心电图因时间短,难以将心脏症状即时与心电图描记相对应,选择有症状更年期女性佩带24h动态心电图,以此来明确更年期女性症状是否存在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是否为病理性意义。现将近年来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改变及临床评价文献综述如下。

1 检测手段

由于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对检查条件要求较高,而24h的时域与频域指标又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我们主要进行了时域分析。心率变异性分析是有效反映自主神经系统调控功能的一种无创性检测手段,其生理学基础归因于自主神经系统,人体生理学研究认为,HRV的增加可解释为静息时迷走神经张力增加的一种表现,SDANN反映交感神经功能,RMSSD则主要反映迷走神经的变化。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结果显示,虽然在促性腺激素作用下交感和迷走神经功能均失调,但迷走张力增高表现更为突出[1]。

2 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改变

2.1 心率及其变异性 丁宇慧等[2]报道更年期组平均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更年期组SDN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更年期组SDANN、RMSS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王利亚[3]报道30例患者全部出现心悸不适症状时其适时心率均高于佩戴期间平均心率,心悸不适症状出现时间多以非活动期间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出汗、烦躁等症状。

2.2 心律失常 丁宇慧等[2,4-5]报道更年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律失常出现的类型: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房性期前收缩、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复合型异常。而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ST-T异常、复合型异常更年期组与更年期合并冠心病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显然对判断是否合并冠心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王玉佩[6]报道45例中有7例多发室性期前收缩伴有ST-T缺血性改变,年龄均在50岁以上;13例室性期前收缩伴阵发性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42~60次/min);8例室性期前收缩伴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100~125次/min);室性期前收缩按Lown氏分级法:有室性期前收缩≤Ⅱ级者36例、≥Ⅲ级者9例。

2.3 ST-T改变 余芳等[7-8]报道更年期女性300例中出现ST-T改变者70例,占23.3%,同龄男性出现ST-T改变者仅占1.0%,ST-T改变率在两性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45~49岁、50~54岁、55~58岁3个年龄组女性ST-T改变率分别为22.9%、22.8%和24.3%,不同年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特点:全部ST-T改变均出现在心率较快或日间活动时,安静状态或睡眠中 (多在凌晨3~6点)ST-T基本正常;主要表现为Ⅱ、Ⅲ、avF、Ⅰ、V3~V5导联ST段上斜型或“U”型压低,T波低平、平坦或倒置;进行心得安试验在服药后90min、120min ST-T全部恢复正常。王利亚[2]报道与症状相对应ST-T改变30例,但符合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标准,ST-T压低水平型、下斜型≥0.1mV,持续时间>1min,两次相隔时间>1min者仅1例;ST-T压低水平型、下斜型≥0.1mV,改变发生持续时间<1min 30例均出现占100%。

3 讨论

3.1 更年期改变 更年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渐降低,使正常的下丘脑-卵巢轴之间的平衡关系发生变化,雌激素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下丘脑和垂体功能亢进,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影响了自主神经中枢及所支配的各脏器功能,因而引发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 (如心悸、胸闷等)。在心电图改变方面,有关报道多着重于更年期心率变异性、ST-T和T波改变等方面的探讨,我们观察到,更年期妇女心电图除上述改变外,还表现为心率、节律等方面的改变[2,9]。

3.2 心率增快 引起下丘脑内源性鸦片肽 (EOP)下降,继而引起中枢儿茶酚胺系统活性增高,儿茶酚胺使心肌细胞的Ca2+通道开放的概率增加,心肌细胞4期除极加快,自律性升高,传导加快,不应期缩短,从而导致心率加快[10]。

3.3 心律失常 雌激素具有Ca2+拮抗作用,雌激素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Ca2+阻断作用及改变细胞膜离子通透性有关。此外,雌激素还能促进内皮NO合成,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改变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等。雌激素水平降低时易出现焦虑、烦躁不安,在自主神经失调的情况下,儿茶酚胺系统活性增加,使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浦肯野组织在活动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同时,原有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在儿茶酚胺增多情况下可能出现异常自律性,产生主动性异位心律,以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多见[3,11]。

3.4 ST-T改变 Ca2+通道的开放概率增加的同时,还可影响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平台期,使平台期延长,从而导致心电图ST段改变;儿茶酚胺系统活性增高使动作电位3期K+外流下降,从而导致T波倒置、低平等[2,12]。

综上所述,更年期女性易出现心率增快、心律失常及ST-T改变等,应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分析,进行细致的检查,而动态心电图检测是一项较为客观的指标。同时,非心脏病患者症状表现明显,阳性体征少见,求诊心情迫切,多合并月经紊乱或绝经后初期,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13],要积极调整更年期女性内分泌及自主神经功能,减轻对心脏症状的精神压力,注意两个方面的治疗同步进行[14]。

1 Ribeiro TF,Azevedo GD,Crescencio JC,et al.Heart rate varia-bility under resting conditions in postmenopausal and youngwomen [J].Braz JMed Biol Res,2001,34(7):871.

2 丁宇慧,余秋实,杜晓晖,等.更年期妇女动态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 [J].人民军医,2006,49(4):193-195.

3 王利亚.更年期妇女动态心电图改变的观察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4):136.

4 许吕耘.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改变及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7):3930.

5 秦孝智,南云泽.以心脏症状为主的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改变及临床分析 [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1):4607-4608.

6 王玉佩.45例更年期女性患者动态心电图中早搏收缩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7,4(10):48.

7 余芳,黄蓉.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7,16(1):19-20.

8 王希武,胡明灿.更年期妇女动态心电图改变的临床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06,8(18):123.

9 马伟红,林兴凤,梁颖韫,等.心率变异性在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中的意义 [J].中国微循环,2002,6(6):357.

10 卢喜烈,郜玲.更年期妇女心电图改变其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5):42-43.

11 Liu CC,Kuo BJ,Yang CH.Effects of estrogen on gender-relat-ed autonomic differences in humans[J].Am JPhysiol Heart CircPhysiol,2003,285(5):2188.

12 彭洁敏,周建华.更年期妇女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评价[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2):463.

13 秦孝智,南云泽.有或无心脏症状的更年期女性心率变异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272.

14 欧阳昕.稳心颗粒治疗女性更年期室性期前收缩的动态心电图评价 [J].医学信息,2005,18(12):1750.

猜你喜欢
儿茶酚胺房性室性
房性期前收缩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房性期前收缩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不同起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围术期儿茶酚胺的影响研究
Detecting liars wisely
液相色谱串联电化学检测器测定人体血浆和尿液儿茶酚胺浓度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动态心电图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外源性棕榈酸减轻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II共同介导的大鼠乳鼠心肌细胞损伤机制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