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的择业观

2011-08-15 00:48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竞争职业大学生

罗 梅

(邢台学院 法政历史系,河北邢台 054001)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普及教育阶段,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大学生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成了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择业观也在发生着变化,取向趋于多元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地求职择业,迈好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而且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

择业观是人们衡量各种职业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择业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择业观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地影响和制约人们的具体的择业行为[1]。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的择业观在不同方面呈现多种特征。

(一)择业思想更加实际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相统一的价值观,也即利与义相统一的价值观为广大学生所认同。但当代大学生所理解的“义”,不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纯利人主义,更不是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而是以主体意识、公民意识逐渐增强为基础,以自主、自由、平等交换为实质内容的新的价值观。他们并没有丧失社会责任感,在择业时既希望发挥个人才能,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又期望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二)自我实现意识强化

发挥个人才能成为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择业时,并不是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是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但在注重个人才能发挥的同时,又希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随着人才市场的完善和成熟,大学生对经济收入这一因素越来越重视,而用人单位也开始利用这一因素来吸引人才。就职单位的发展前景成为大学生择业是考虑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在择业时,除了考虑自我价值和经济利益的实现外,还注重单位的发展前景,因为发展前景如何,直接影响到个人才能的施展。

(三)择业目标期望值高

大学生在择业目标方面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得到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在地域选择上,多数大学生希望到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的中心城市,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较多。在单位选择上,重心逐渐转向非公有制企业。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行政机关公务员制度的实施,人事代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国有单位对大学生的吸纳量有所下降,而非公有制对大学生的吸纳量明显提高,迫使他们选择单位的重心逐渐由国有单位转向非国有企业。在职业选择上,大部分大学生愿意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但更愿意从事高层的管理工作和高收入的工作。

(四)职业流动意识增强

与传统的职业观念相比,当代大学生的“终身定位”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认为只要将来从事的职业对个人发展有利,专业不一定非要对口,人不可能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还有些学生认为,初选的职业是暂时的,可以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职业,然后再通过个人努力,寻求流动机会,再逐步过渡到位,实现自我价值。

二、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念日趋成熟,其主流是好的。他们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生态度积极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择业价值取向功利化

受利益驱动的影响,新时期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对物质利益越来越看重,追求高收入的择业愿望强烈,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远大理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的功利化倾向。许多毕业生择业时看重工作待遇,高工资、高福利、高奖金成为优先考虑的择业因素。

(二)择业地域过于集中

许多学生求职的理想地点是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城市,稍偏远的地区就不予考虑。择业地域过于集中会加大人才资源分布结构的矛盾,造成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一些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而多数大学生只想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长此以往,会由于人才资源的差别而造成地区间差别越来越大,这对于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三)择业认知脱离社会实际

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较高,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认为毕业就一定能选择到理想的职业。特别一些成绩比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往往择业时不结合实际,好高骛远;有些人酷爱自己的专业,但又怕到艰苦的基层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等等。同时,一些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存在较多的主观成分,对社会的复杂情况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了解不够、分析不透,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造成就业困难。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是每个大学生所面对的人生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问题解决得是否科学合理,将影响其知识的发挥乃至日后事业基础的奠定。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恰当地确定择业目标,这对于他们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一)树立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

面对就业竞争的现实,大学生应当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做好多方面的竞争准备。首先,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平衡之处,同一职业往往有较多的择业者期望获得,如果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积极参与应聘的行为是难以顺利就业的。其次,要培养雄厚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竞争实力是在大学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塑造的结果。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下,竞争实力就是个人实现择业理想的资本。再次,要坚持正确的竞争原则。大学生在就业竞争面前,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诚实守信,凭自身的竞争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技巧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最后,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有竞争就有风险。参与竞争就难免要受到挫折。对于就业竞争中的大学生来说,尤其要注意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

(二)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

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创办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2]。自主创业给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21世纪是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世纪,迫切需要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社会迫切需要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学识自主创业。学校要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竞争;学生要不断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科研动手和开拓创新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通过努力,走出一条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新路。

(三)树立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去的观念

在大城市、主要机关提供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农村和基层的广阔天地也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农村、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农村和基层单位蕴藏着较大的就业空间,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一批新项目的上马,西部地区将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才。大学生应抓住这些难得的机遇,虽然这些地区条件艰苦,但却最能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毕业生拥有择业的权利,同时也有为国家贡献才能的义务。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到西部去工作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将大有作为。近几年来,沿海高校的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热情逐渐高涨,这固然与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有关,但主要原因是国家开发大西北政策指引和投资力度增加,使西部的吸引力显著增加,一方面为广大学生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待遇条件逐渐与东部接轨,尽管目前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那里有广阔的事业天地等待开拓,与其在大城市做一份自己不开心的工作,还不如到西部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就业为民生之本。要就业,必须先择业,只有做好择业方面的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要逐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加强自身的修养,想国家、人民之所想,急国家、人民之所急,逐步转变择业观,将实现个人价值体现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

[1]韦万祥.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成因与对策 [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

[2]赵罡.当前大学生择业动机探析 [J].职业圈,2007,(10):152.

猜你喜欢
竞争职业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