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2011-08-15 00:48孟庆研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孟庆研

(辽宁大学 外 国语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内外因素

所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指在大学生活阶段思想心理上对社会、他人、自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业、就业等方面的认识、承受和解决能力等。根据对现阶段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情况的调查,可将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概括为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1大学生自我认识方面对其心理素质具有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总体来讲,大学生都已经具有了自我意识,且大多数能够对自己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说自我定位不正确,自我意识强烈,过度强调自我,自我评价不切合实际,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往往怨天尤人,把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归于社会和他人等等。自我矛盾心理,即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看重自我的存在,追求独立,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又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在大流中迷失自我。一些大学生对自己不能很好的定位,不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自以为是,自视清高,看不起别人,遇事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有时甚至显得十分傲慢;有的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妄自菲薄,遇事悲观;有的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拼命追求超出本身能力所及的东西。大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日趋成熟,使他们在处理异性情感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渴望接触异性,但由于心理的不成熟,经验不足,阅历浅,往往在感情问题上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样很容易使他们陷入感情误区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情绪不稳、心理冲突直至行为异常。有的失恋后出现情绪低落,甚至痛不欲生,产生悲观厌世情绪。

21学校环境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自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离开父母的怀抱,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凭借个人能力独立生存的开始。大学生活可以说是一个模拟的社会。父母再也不会围绕在你身边叮嘱你,而你已成为自己的主人。再加上学习内容复杂,学习方式和中学时代的不同,随时面临着不及格、降级和退学等危险。这样的大学生活打破了他们的浪漫想象,滋生了孤独和怀旧情绪。他们害怕与人接触,害怕考试,害怕各种活动,这种情绪不仅妨碍了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还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同时,一些不健康的校园文化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社会上的低级庸俗潮流通过多重渠道向校园辐射,使原本清净的校园滋生了不健康现象。

31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影响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组成的网络。处于这样的一个网络中,刚刚独立的大学生都渴望能够对社会有个正确的认识以及社会对个体能够正确的评价,追求并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竞争、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是崇尚科学,善于思考,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群体。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些大学生,使他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实用化。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也摧残和侵蚀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出现了道德的滑坡。有的开始感到茫然、疑虑、紧张、压抑、空虚,从而造成信仰危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具有主观片面性,他们的思想大都比较单纯,所以在社会认知上相对而言功利性较小,但认识片面甚至偏激[1]。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我国已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综合国力的强国,现阶段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科技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代大学生无疑是这场竞争的主力军。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势在必行。

1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育人的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要与德育和学生管理紧密结合,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政工干部、全体教师,要有明确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能掌握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理论和方法,并保持自身心理健康,将本职工作作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学校各项活动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树立大教育观,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学生管理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形成教学、行政管理和辅导三位一体的体制学科渗透是一个全员性策略,每个教师都要成为学生的心理辅导员,在教学中能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和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人格和个性心理品质[2]。

21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

近年来,高校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目前,亟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卫生基本原则及如何保持健康心态、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等基本问题,增强维护心理健康的自觉性,提高自我心理保健的能力。二是按年级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能系统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新生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希望,然而,随着学习环境、内容与方法、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不少学生常常陷人矛盾之中,面对这些新变化,自然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针对新生出现的这些不适应,学校应及时教给学生重建理性认识,完善自我意识,学会情绪调控,锻炼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的调控方式和方法。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加强集体主义观念,主动调整自己,减轻心理压力,很快适应大学生活。二、三年级学生逐渐熟悉了校园生活,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学习、交友及恋爱、挫折等有关,这些问题尽管一般都不太严重,但有很大的普遍性。有的同学往往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与同学关系紧张或恋爱受挫等导致自卑、抑郁、恐惧,针对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友谊观,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同学之间比学赶帮,而不要互相嫉妒,教会他们寻找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法。三、四年级学生不仅面临着紧张的毕业环节,而且还面临着择业、就业的困扰。有些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待业,因而出现了焦虑、紧张、不安等,面对着五光十色的社会如何择业、怎样推销自己、找不到工作怎么办等现实问题,一些学生感到茫然、困惑。针对这种情况,应开展“就业前的心理准备”等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帮助,解除他们职业选择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以良好的心态圆满完成大学学业,顺利步入社会。

3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会使大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生活充实。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优良的校风、学风是建设文明校园的关键,它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有利于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高校校园精神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发挥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积极向上、乐观、和睦、轻松的群体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尽情地施展天赋与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在广泛的结伴、交际与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发展水平。

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社会也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1]黄爱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外在因素浅析 [J].重庆社会工作学院学报,2005,(5).

[2]杨东铭,勒系林.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体系的建立[J].南昌高专学报,2002,(3).

[3]张承芳,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