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背景下社会育人机制的不足与完善

2011-08-15 00:48阳金萍石丽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青少年育人

阳金萍,石丽敏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8)

大众文化是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它带来了资讯的多样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混乱与复杂。对正处于黄金成长阶段且社会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大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大众文化环境下,青少年获得了更为便捷和丰富的学习环境、更多彩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和更积极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大众文化,其商业赢利性和娱乐渗透性对于个性发展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也存在并正呈现出一定的消极影响:迎合低级趣味的大众文化产品的普遍存在、隐藏在互联网等隐蔽“阵地”上的敌对分化势力、以图像为主要显示方式的文化呈现方式、以“商业文化”和“享乐文化”为特征的现代消费文化、以“炒作”作为主要手段的宣传趋势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审美情趣、民族精神、思考方式、社会美德、价值观等带来消极的影响[1]。

一、应对大众文化消极影响的社会育人机制存在不足

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其成长应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从实际看,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家庭教育层面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现象。这在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家庭与地区最为常见,认为青少年入学后,其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主要责任,父母过问较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非替代性作用。因此,当青少年受外界影响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最后常把原因归结于学校教育或青少年本身。

2.家庭教育方法偏激现象。有的家庭教育意识强烈,但方法不够科学。有的将成人的社会压力感或未能实现的人生理想与抱负“转移”到下一代,对青少年要求过高、过严,忽视青少年的个性与兴趣。

3.家庭教育重说教轻示范现象。家长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其思想、言语、情绪和行为常被模仿和接受。但在实际中,家庭教育中说教偏多,榜样示范偏少。传统的家长式作风及观念使许多家长缺少示范意识,一些家长也视自己的言行不一为正常。

4.家校教育配合失调现象。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和成长场所,家校的配合与一致性有助于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但在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脱节。在学校“劳育”得满分的学生,回到家仍然心安理得地做“小皇帝”。一些家长甚至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有意无意地将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行为处事方式和生活方式传给了子女。

(二)学校教育层面

“应试教育”压力导致“重智轻德”和“差生”边缘化现象。近些年来,基础教育改革虽在不断推进,但仍未能摘掉“应试教育”的帽子。“重智轻德”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学校教育相对封闭,人才培养与发展也过于单一,青少年被训练成为”考试机器”,而缺少应有的承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应试教育”下,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青少年逐渐被学校、家庭和社会边缘化[2]9,最后成为违法犯罪的相对高发人群。

(三)社会教育层面

1.大教育观理念尚未得到广泛认同与实践。毫无疑问,文化有且应发挥着育人功能。但在市场经济的赢利导向下,在许多领域中,大众文化并未能产生好的教化与导向功能:部分文化节目推崇“娱乐至死”,“炒作”成为吸引眼球的利器;大量肤浅或颓废的“口袋书”替代了经典,成为青少年的主要课外读物;黑网吧等文化场所环境堪忧,等等。文化育人的大教育观理念在各个行业未能得到广泛认同,行业规范有待完善,职业操守水平有待提高,文化育人的功能有待加强。

2.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实践是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引导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教育和资源建设,因为社会“实物教育”往往比直接的理论灌输更生动有效。在我国,由于资金、管理体制和教育观念三大原因,许多社会教育资源并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尤其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更是缺乏最基本的公共教育环境建设。

3.相关的青少年社会教育辅助机构及体系还不完善[2]12。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使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社会压力也相对越来越大。人际困惑、“网瘾症”、早恋、自杀、离家出走、疯狂追星等成为身边的常见社会现象。但当前针对青少年的辅助教育机构与专业人员明显不足,以学校、医院和社会为主的三种力量仍各自为政,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咨询的理念与制度还没有推广开来。

二、大众文化背景下社会育人机制的完善

大众参与是大众文化的一个显性特征,大众文化对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创造和影响着大众文化的进程。鉴于大众文化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全方位、渗透式的影响,有必要构建一个家庭重视、学校主导、社会支持、政府保障的社会全员育人机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空闲时间大多被手机、电脑和电视霸占,甚至对各类电子设备形成过度依赖的行为和心理趋势,似乎分分秒秒都离不开电子设备,不利于中老年人的健康。对于中老年群体而言,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种枯燥、无聊的生活,容易使他们养成消极的生活态度,且各类电子设备对眼睛的伤害比较大,对他们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舞蹈活动有利于丰富中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舞蹈并不是单向性的活动,而是三三两两、成群结队地一起无拘无束地开展舞蹈活动,并没有严格的音乐和舞蹈动作的限制。通过这种简单、活泼和自由的舞蹈形式可以使中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一)唤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家庭是重要的素质教育环境,其作用和地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大多数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和适当的教育经验与能力。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予以提高。

1.深化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与理念传播。思想决定行动,家庭教育意识与观念是决定家庭教育有效性的前提与关键。在大众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冲击的时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应紧跟社会发展动态,如代际研究、家庭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父母角色转化研究、青少年社会教育热点难点研究等等。要在研究的基础上,以多种手段与渠道进行传播。运用科学规律,解大众之惑。对今年发布的《全国家庭指导大纲》,要通过专家解读、各相关部门宣传、媒体踊跃报道等形式全面多角度地宣传和落实,促进其作用发挥。

2.将家庭教育纳入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体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应该成为构建学习型家庭的重要内容。20世纪末,青岛在全国率先推出“家长教育素质工程”,在全市、各街道、各学校分别成立了家长学校研究会、社区学校、家长学校,加强了对家长的教育培训,在两代人的共同学习中实现共同成长,成效显著。

3.多渠道搭建家庭教育交流平台。针对一些常见教育问题与具体问题进行交流,是将科学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具体化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加强主动性,定期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定期汇报、即时联络、网络宣传等手段,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意识、科学教育观念、增加教育经验、提升教育能力。相关公共部门也应加大作为,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通过专家报告、讲师团巡回讲座、征文活动、家教经验集刊、家教期刊、专业网站、专业力量的辅助介入等方式,唤起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分享育人的经验,使家长获得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学校教育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仍然应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

1.树立多维的教育评价观,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基础教育评价要走出传统的过于强调语言和数理智能的单一性标准体系,以多元智能理论认识学生,在全面开发个体智能的基础上,给个体以多样化的选择,以激发其潜力,这也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多元趋势的根本要求。

2.加强富有时代感与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越发达,文化越多元,社会越复杂,思想政治教育就越不能放松,也越需要创新。要改变传统僵化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根据时代特点,教学内容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教学过程坚持多引导、多思维、多交流、多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和研究大众文化现象对青少年成长所产生的消极乃至负面影响,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加强审美教育、消费观教育、环境教育等。也可以顺势而为,利用网络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3.加强教风校风建设,引领社会道德高标。教师和学校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站,其教育行为是影响青少年最直接的因素。学校和教师应克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严格自身规范,提高教育操守。

(三)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完善育人保障体系

在青少年的发展教育中,政府除了要继续加强思想道德和理论武装建设这一抓手外,当前要突出其服务职能,完善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保障体系。

1.以建设和发挥社会教育资源效能为途径,实现传统文化育人和社会实践育人。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推进社会教育实践的开展。要增加投入,加大公共教育资源的建设,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普馆、爱国主义教育基础等的建设;要在当前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体制和机制改革来推动这些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效果,发挥先进文化育人的功能;要不断拓宽社会实践体系,相关部门要组织或牵线搭桥,引导学校与社会实体打造多功能的社会实践基地;要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健全社区青少年教育实践体系,发展社区青少年教育功能。

2.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执法治理力度为手段,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干净安全的社会环境。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制度,制定各地配套法规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大社会文化经营的整顿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针对社会多元化以及改革所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大校园周边地区治安整顿,保障青少年人身安全。其次,要组织专门力量,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内和时代特点,继续完善有关保护青少年的法规标准和机构建设,如影视暴力内容的界定及播放、儿童媒介内容的调查与监督等。

3.以青少年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组织专业力量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要整体构建一个由学校、家庭、医院及其他社会力量构成的,以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心理障碍治疗、科学研究等为主要工作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助体系,并寻求更有效的整合模式[3];要重视主动干预,探索多渠道的辅助途径;要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单位的青少年管理服务机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实”字上想办法;要借助媒体优势,开展相关宣传与公益活动。

(四)完善各行业规范和管理,提升从业者职业操守和水平

1.完善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文化产品是一种软性产品。在国外,对文化产品的强制性规范法律并不多,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由行业组织或媒体自身制定并执行的准法律或准自律的管理规范,它们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很强的操作性。在我国,这种准法律或准自律性的规范目前相对还是一片空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这种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准自律或准法律的模式规范方式,依托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行业代表、专业研究机构四股力量,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

2.规范文化传播的商业化倾向,强调传媒的教化功能。20世纪 90年代之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重消闲轻教化的传媒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竞争所迫。但是,从大教育的理念出发,传媒应承担社会教化的功能。因此,首先,要通过制度化的框架建设来规范传媒的这种过于商业化的倾向,可以通过委托经营、分类管理、消协监督等组合方式来进行解决。其次,要加强文化传媒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不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第三,传媒要处理好新闻监督与社会舆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如负面新闻的报道,在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更要分析事实、反思事实,发挥新闻舆论明辨是非、抑恶扬善、伸张正义、净化社会风气的教育功能。

[1]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3-139.

[2]孙抱弘.社会教育的失责与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生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1):9-12.

[3]代俊,袁晓艳,等.整体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助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35-36.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青少年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青少年发明家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