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管窥

2011-08-15 00:48壮,孙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质量人才

苗 壮,孙 浩

(大庆石油学院 a.人文科学学院;b.教务处,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行业高校普遍经历了一次“淡化行业色彩、拓展服务面向”的转型。一个具体表现就是为了增加生源,很多高校纷纷更改校名,而这些更改校名的学校中尤以行业性高校居多。如西安矿业学院改成西安科技大学,中国纺织大学成为东华大学等。以矿业院校为例,“除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唯一一所在校名中还保留‘矿业’二字外,其他十多所校名也多由‘矿业学院 ’改为‘科技大学 ’、‘理工大学 ’等。”[1]传统意义上的煤炭高等教育体系已经被消解。对于行业高校这种追“名”逐“利”的更名做法是否真的能够给学校带来利多姑且不论,笔者认为行业高校不能盲目地考虑将学校办成综合性大学。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才,而社会所需人才多种多样,只有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的重点,行业高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出困境。

一、行业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

依据不同人才培养类型,学术界普遍将高等院校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综合性大学,培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型人才;第二类是专业性大学,培养具备较强理论基础的行业应用型人才。第三类是职业性院校,以培养具体技术工作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2]显而易见,行业高校多属于第二种类型。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2]。应用型人才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类型、尤其对于行业高校。行业高校大多学科结构比较单一,服务面向相对狭窄,但是单科性并不必然意味着低水平。相反,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这些学校的一些重点学科已逐渐形成并确立了自己的特色与品牌,积累了实力雄厚的专业科研基础与师资队伍,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教育资源。而目前有些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迷失自我,目标模糊,他们培养更多的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在为研究生教育进行预备。我们知道,社会上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研究型理论人才,但也更需要运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当然,应用型人才并非只应用知识和理论,不进行研究。而当前有些行业高校在教学模式上,片面强调理论课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考研教学的准备。课程设置上衔接不够,实践课程或课程实验不能有效开展,实践教学难以落实。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比例比较低。在教学条件建设上,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少,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率低,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培养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对策与建议

培养行业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对当前所在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然后结合学校实际,建构既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又适应现代行业自身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笔者以所在的石油高校为例,针对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以下五点对策与建议。

1.校企联合是培养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前提

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行业高校应主动争取企业介入,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一所大学培养学生的顶层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必须以学校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优势为根本,利用行业优势和产业结构特色,针对产业、行业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适时对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方法、教育评价体系等进行系统变革,设计适合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专家和教师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调整专业方向、编写实践教学大纲、拟订实习计划等制度。

笔者所在院校的相关部门针对以往石油石化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石油石化企业,通过对石油石化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广泛征求行业意见,明确了石油石化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与目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准确把握石油石化行业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础,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各个教学要素进行整合优化,构建出了具有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石油石化类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要力求从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要求出发,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为指导原则,构建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主和课外活动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等教育教学方式的相互融合和贯通。加强基础理论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模块化设置专业方向,丰富素质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保证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育的连续性,整体优化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构体系。

2.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行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

高校一定要重视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是要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笔者所在院校面向石油化工工程实际,从系统性出发整体优化各实践教学环节,使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原则,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面技能的培养,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第一,将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具体化。高校要优化以实验课程、工程实训、各类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课外科技活动等不同教学内容与方式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基地型、工程训练型、设计性实验型、课程设计型、毕业设计型、创新型、复合型等七种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系统衔接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第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环节,由单一到综合,由一般到提高,由提高到创新,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依次递进,赋予其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基础。改革实验内容,改进课程设计,设置综合设计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加强实训实习,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面向企业,加强学生毕业设计的综合训练,提高工程技术能力。

第三,设置能力培训类课程。高校要强调能力培训,重视结合专业的特点安排课程设计环节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设置一些工程设计系列课程、自学或讨论课程,如电子线路设计、机械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数学建模、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模拟训练等,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将教师科研课题引入实验教学,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及开放性实验教学内容的比例;设置面向工程实际问题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设置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系统;根据学生的就业去向,与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拓宽毕业设计教学渠道,提高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型课题比例。

3.产学研合作是培养行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才的使用在现场,人才成才也在现场,人才成就的事业更在现场。通过产学研合作,缩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长期”,提高成才率。行业院校具有较好的行业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相关行业内企业的地缘优势以及学科专业优势,校地企互动,着力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将相关行业企业作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大后方、大课堂、大实习基地,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向纵深发展。

第一,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与调整专业方向。高校要围绕产业技术升级,根据行业科技发展变化,不断完善与修订教学计划,充实课程内容,逐步形成对行业产业链有支撑的若干课程组和若干专业群,实现培养途径由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向产学研一体化综合模式转变,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提升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环节。学校要不断丰富产学研合作内容,尤其是要大力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推进实验室全面开放,强化实验教学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让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项目组,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承担科研项目,通过参与科研来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和初步的科研技能;产学、学研双方共建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承担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增加学生工作机会,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产学研合作共建实训中心和创新实践基地,强化生产实践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的培养。

第三,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实践教学基地群。行业高校要充分发挥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优势,在不断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开展高质量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既考虑仿真工程实际,以满足实践训练教学的特殊需要,又能反映当前专业主要典型工作领域和新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在与工程实际相同或相近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养成良好的工程素质,学会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能够满足实习教学要求的企事业单位创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基地与特色性校内基地互补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良性机制。

4.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导师制培养人才。

首先,高校应针对行业生产实习中实际操作较强的特点,加强各种培训,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实际,了解生产技术,熟悉岗位技能,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改变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同时,聘请校外实习基地的优秀主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实习教师紧密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指导生产实习,在强化学生工程实际意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基地教师和学校带队教师在实践技能、理论知识等方面也进行了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实习实训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聘请校外实习基地的专家工程师作为兼职导师,联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实施本科生培养双导师制。

此外,高校应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造就具有实施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的教师队伍。

5.建立科学的监控与评价体系是培养行业应用型人才的保证

教学质量是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建立由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教学落实与实施系统、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等五个子系统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实施全过程监控。

根据笔者所在院校的实践经验来看,学校首先成立了由教学副校长直接领导下的教学督导办公室,专门负责全校教学质量督导、检查、评价,以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的宏观监控为主;成立教务处教学质量科,加强教务处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具体对教学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其次,在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通过学院评估、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各级听课、学生信息员收集反馈教学信息、学生评教等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1+X”模式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制定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尤其是学生评教制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和网上测评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建立两周一次的教学工作会议例会制度,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与完成。

三、结束语

“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只有特色鲜明的学校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类型。行业高校必须把不断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方向的重点,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只有这样,行业高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罗承选.关于行业院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地位与作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3).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 [J].江苏高教,2009,(1).

猜你喜欢
应用型教学质量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