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助学金引发的若干问题

2011-08-15 00:50朱秀蕾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13期
关键词:助学金贫困生资助

□文/朱秀蕾

由国家助学金引发的若干问题

□文/朱秀蕾

国家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多种资助方式中,助学金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由于它不需偿还并且申请程序较为简单,因此受到贫困大学生的欢迎。但助学金的出现引发了学生中的诚信危机、部分贫困生严重的依赖思想和自尊心的挫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面临更多的挑战。

助学金;贫困;大学生

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大学扩招促使高校中的贫困生比例逐年增多。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教育部从2007年起出台了国家助学金政策,即每年对全国各高校认定的贫困大学生进行2,500~5,000元不等的资助。这一资助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希望减轻他们生活上的负担,让他们从容应对大学生活,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但是,助学金的出现也引发了学生管理工作上的一系列问题。

一、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凸显

每年2,500~5,000元的资助力度不小,可这种资助对学生们来说几乎是没有任何成本的“馅儿饼”,为众多学生所垂涎。学生们所要做的就是从生源地的民政局开出一张贫困证明即可。而这张证明是高校学生工作人员认定学生是贫困生与否的重要依据。于是,每到贫困生认定的季节,学生们为了争取到助学金不惜造假的例子比比皆是。而生源地的民政局对于贫困家庭的认定也非常粗心,几乎是提出申请就给予认定。在整个过程中,因为民政局并不掏腰包,于是也乐于做个老好人。这便难住了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们。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学生在校的一些情况,对其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并不知晓。如何辨明贫困生的真伪成为每年助学金评定环节中最令人头疼的一件事,也是全国所有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普遍性难题。为此,很多辅导员都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在学生中展开摸底调查或是班级评议。这样做的效果是大大减轻了辅导员的调查工作量,也看似比较民主,但日后便会发现在评议中有相互拆台的现象。更有甚者对评议人进行请客吃饭的贿赂。这让评议结果大打折扣,更让助学金评定工作蒙上一层不光彩的阴影。

笔者认为,助学金的争抢之风还在于高等教育各个环节中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缺失。在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诚实不欺不仅是上天固有的规律,亦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法则和道德本体。“唯君子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袁子·用贤》)的诚信而厚德方能立人,并进而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成人教育思想对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教育阵地和教育场景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诚信教育,唤起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要让学生们意识到骗领助学金是一种为人所耻的不道德行为,是让自己灵魂趋于猥琐的行为。另外,学校对大学生日常行为中出现的不诚信行为应给予约束和严厉的惩处,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和舆论环境,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在教化与熏陶中诚信立人和成人。

二、一些贫困生对助学金的依赖思想严重

助学金不同于助学贷款,不需要偿还。于是很多贫困生都把争取助学金看作是自己大学生活一重要经济来源。只要保证每年都能申请到助学金,本可以勤工助学的一批学生就会表现出不应有的惰性。辅导员经常会被学生询问:“老师,什么时候发助学金啊?快没钱吃饭了!”这看似寻常的一句话背后隐藏着部分贫困生对助学金的依赖思想。

助学金是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一种捐助。从贫困的根源上讲,捐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只能减轻贫困带来的痛苦程度。贫困大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改变命运,摆脱贫困的尝试。但是,我们的学生工作者还应该在第一时间告诉这些贫困生:摆脱贫困更多的动力在于一个人的内心。对学生的扶贫帮困工作应侧重于精神领域的扶贫。罗素·罗兰有一句无情而又真实的判断:贫穷最可怕的后果是让贫穷扭曲了自己的思维。如果高校中的贫困生十分平静地接受了国家的捐助而自身并不去做自立自强的尝试,国家助学金就失去了资助的意义,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为之蒙羞。

三、助学金让部分贫困生伤自尊

高校中有相当数量的贫困生都存在自卑、忧郁、敏感和孤独的不良精神状态。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学习上有困难,而且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他们很不愿意提及家庭经济状况,更不愿意让别人怜悯。国家助学金的无偿发放让部分贫困生有“被施舍”的感觉。尤其是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贫困生家庭贫困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公开,因名额有限而导致的激烈竞争也让助学金评定成为一场“比穷大会”。这让贫困生们的自尊很受打击。加之一些“伪贫困生”浑水摸鱼,真正的贫困生会倍感压力,从而放弃助学金的申请。

笔者认为,国家助学金是好事,是善举。但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可否让学生以劳动的形式来换取。比如,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受到资助的学生每周必须有2~3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从事的工作可以是打扫教学楼、食堂餐盘的回收、整理图书、假期值班等。这样做类似于勤工俭学,既让那些企图浑水摸鱼的“伪贫困生”明白助学金不是天上掉的馅儿饼。也让获得资助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劳动而消除那种“被施舍”的感觉,让自尊心得以保护。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贫困生是学生工作者平时的重点关注对象,我们不仅要关注贫困给这个群体所带来的精神层面的磨难,在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灵不受到伤害的同时,更应看到社会的关注和国家的资助让这个群体也滋生出了心安理得接受捐助的心态和惰性。这两者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更不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轻易回避的。高尔基曾说过一句名言:“贫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如果你能够在这里修完所有的学分的话,在未来的人生,还有什么不能超越与突破的呢?”让贫困生摆脱自卑自闭的同时也要让他们自立自强,有勇气面对生活的挫折。使贫困生不做精神上的懦夫,是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努力的方向。

G52

A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助学金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