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探究

2011-08-15 00:47王根顺郑红霞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4期
关键词:民办全球化国际化

王根顺 郑红霞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探究

王根顺 郑红霞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2010年是博洛尼亚进程的第11年,高等教育全球化已经势不可挡,作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民办院校,尤其是作为核心力量的民办本科院校更应该加快国际化的步伐,与世界接轨。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思考和改变。

全球化;民办本科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已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了全球化的行列。2010年是博洛尼亚进程实施的第11年,经过11年的发展,欧洲高等教育区区域合作形式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措施深入推行。而2010年8月白俄罗斯的加入,更是将高等教育区进一步扩大化。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已势不可挡。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开展全方位、高层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2002年加入WTO以后,中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也成为亟待改变的一部分。我国民办高等院校从1978年起步,经历了缓慢、快速发展等几个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有关民办本科院校,作为民办院校中的佼佼者与核心力量,都把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置身于全球化背景之中,并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1.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当今和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1]民办本科院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其实质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的时代,培养能够理解多元文化、善于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素质全面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民办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所以,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只有大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树立全球意识的教育理念,拓展人才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途径和渠道,提升其自身的国际化水平,方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2.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其自身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规模是衡量一所大学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众所周知,一所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最根本的是取决于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关系到大学自身的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因此,除了国内研究型大学之外,有关民办本科院校都不同程度地把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提升自身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3.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整体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在社会的中心地位已逐渐确立,各个国家对大学抱有的期望在逐渐增大。历史和现实表明,高校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和要求,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最为直接和最为有效的形式。从高等教育的子系统来看,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占据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与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二、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从国际一流民办院校来看,比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普林斯顿、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日本的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等,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大学自身,都十分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它们不仅具有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国际化的师资力量和全球化的课程设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设置了专门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机构和组织,并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然而,笔者通过对我国48所民办本科院校调查发现,近38%的院校未设立国际交流中心或者外事处等对外合作与交流的行政机构,即使在设立了这些机构的院校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2.对外合作与交流的范围不够广、层次不够高。对外合作与交流,应该是世界文化的多民族交融和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吸纳其他民族的闪光点,在凝练自身的同时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然而,从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范围来看,调查显示,除了宁波诺丁汉以及香港浸会大学等国际联合办学的学校之外,我国大部分民办本科院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对象,大都集中在亚洲地区,而与美洲、欧洲、大洋洲等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趋近成熟的地区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非常有限。与此同时,尽管我国大部分民办本科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对外交流与合作,但交流的空间和交流次数有限。比如有的学校虽然是和有关院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但是一年也仅仅只有一两次的交流访问更无互派交流生的项目。从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来看,我国民办本科院校与发达国家以及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比较欠缺,合作的水平比较低下,仅仅停留在短期的少量的交流层次,有些合作单位甚至没有合法的地位,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还存在很大的距离。这种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范围不够广、层次不够高的现状,最终影响到了双方合作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3.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是确保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根本保障。而我国民办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协议合作高校不多,没有长期的合作伙伴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些民办本科院校甚至没有协议合作高校,具有长期合作协议的院校更是寥寥无几。调查发现,在我国48所民办本科院校中,唯有北京城市学院等为数不多的几所民办本科院校属于对外交流合作发展比较好的学校,其协议合作院校有28所,在弘扬自身文化,提升自己理念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即使这样,与同地区——北京少则有100多个,多则达好几百个有关合作单位的其他公办高校相比,这个数字仍旧显得微不足道。而在双方学位合作、师资交换、开展学生交流、师资职业发展以及互派留学生等方面建立长期的可持续的伙伴关系则更是任重而道远。

三、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有关政策和制度不够到位。2005年《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法律上有同等地位。但实际上,由于历史等原因,民办院校和公办院校还是存在各个方面的不平等。诸如经费等制度方面,并没有给民办院校更多的支持。民办院校有限的经费大部分要投资到日常教育设施建立和维护日常教学中。没有足够多的经费来源,成为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大瓶颈。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对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及其有效的管理,致使有些缺乏合法地位的外国院校,借着“国际化”的名义,参与到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交流中,这样不仅没有给民办院校带来发展,而且对有限的经费造成一定的浪费和损失。

2.我国民办本科院校自身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与时俱进”、“放眼全球”是时代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和行为处事方式。任何一个个体或集体,特别是作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校,更应该将这一理念贯彻实施到各个领域,只有如此,方可更好地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进程。然而,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着“家族制”等以盈利为目的商业机构。一些校长和董事长因为年龄偏大,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思想,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民办本科院校有关董事会或校长,缺少“走出去”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已成为制约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最为基本的原因。

3.我国民办本科院校自身实力水平不高。从办学水平来看,由于历史等原因,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层次,都存在较大差距,也没有自身的特色。导致国外有关院校不愿与我国民办院校合作的情结和现实,即使我们主动寻求合作,也是不对等甚至是错位的。从办学理念来看,由于我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的认识还不够,加上我国民办院校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导致国际合作与交流难以付诸实践。从有关制度方面来看,目前我国对有关民办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制度的不到位,对合作院校准入的不明确,也使得有关院校难以有效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2009年11月澳大利亚4所大学的倒闭,致使2000多名留学生失学的实例,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四、进一步加强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对策和建议

1.国家政策方面。总体上,我们应采取鼓励支持与严格规范引导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大力鼓励支持民办高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建立对国外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准入制度。政府应加快相关立法,规范国外大学在中国的招生行为。对有意隐瞒学校事实、欺骗中国学生的国外大学,必须给予严惩。比如,在美国,其大学需要经由“批准”和“认证”两个环节,才能成为一所教学质量得到社会承认的大学。“批准”阶段一般由政府部门执行,而“认证”则是由美国教育部授权的行业性民间组织完成,“认证”的实质是在政府监督下的同行评议。而出现没有通过认证的大学开展有关教育活动的时候,更是有一系列的严惩措施和对学生的赔偿和保护措施。

2.领导意识方面。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因此,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校长或董事会应该充分认识到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对于我们在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目标定位、学术自由与创新能力培养、专业与实验室建设、学分制与专业选择、教师队伍与能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管理体制的创新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可值得借鉴的意义。只有了解国际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紧跟国际与时代潮流,立足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观念,才能使得自身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

3.建立特色学科。以特色学科为龙头,带动提升学校整体水平。只有建立有特色,并且是逐渐形成的强特色学科,才能吸引到更多、更好、更强的国外学校来参与我们的合作与交流。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805个建设点中,我国有关民办本科院校只有7个。所以,利用民办院校具有更大的自主办学的权利,争取建立更多的特色学科专业,逐步扩大与国外一流大学的留学生派遣工作,并以学分互认、师资交流、学位合作等形式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持续性和长久性的合作协议,是确保我国民办本科院校有效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路径。

科教才能兴国,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进步的过程中,民办院校充当着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角色。如何把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推向国际化,与全球接轨,“成为各自定位的一流院校”[2],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深思和各方面的力量。

[1] 杨学鹏.对民办高校招生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1,(3).

[2] 李文成,韩和鸣.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2.

2011-02-26

王根顺(1951-),男,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郑红霞(1987-)女,兰州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民办全球化国际化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全球化陷阱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