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环境教育

2011-08-15 00:47徐香玉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3期
关键词:历史环境教育

徐香玉

(东营职业学院,山东 东营 257091)

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环境教育

徐香玉

(东营职业学院,山东 东营 257091)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注重利用正面史实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利用反面教训警示学生,培养环保责任感;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环境教育广度,增强环保的紧迫感。

历史教学;环境教育;方式

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反思人类过去的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总结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环境关系上的经验教训,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提高学生对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历史学作为研究和阐明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其涉猎范围之广是其他许多学科无法比拟的,它不仅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主要内容,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自然要素,可以说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问题,历史兼而有之。如何将环境教育与历史学科教育有机结合,使环境教育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值得我们探讨。

一、利用正面史实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古代中国,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要想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就必须注意保护并合理开发资源,而不能过度利用。如先秦时期管仲、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中,都有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管仲认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荀子根据生物资源消长规律,提出了一套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和措施。他说:“养长时,则六畜生,杀生时,则草木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孟子则以齐都城临淄东南的牛山从森林茂密到光山秃岭的变迁,从反面论证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此外,汉代大思想家董仲舒发展先秦孔孟学派“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如果君主逆天,不行德政,就会激起天的震怒,出现水、火、虫、旱等异常现象。剔除其中神秘主义的成分,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中国古代不仅有较为丰富的环保思想,而且有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和环保法令。如先秦时代的“虞”、秦汉时期的“少府”等机构都行使了环保的职能。秦汉以后,我国历朝历代都发布过涉及环境保护内容的法令,如湖北云梦秦简中《田律》的相关条文对树木、水道、植被、鸟兽鱼虫等保护对象、时间限制、捕猎采集方法、违规处罚办法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律。

古代统治者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也隐含着较为丰富的环保意识。如汉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政策,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但其带来的结果也使多年战乱引起的荒野千里现象得以重大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环境资源。另外,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治理水患,为我们留下了都江堰、大运河等水利遗产,这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保护了环境。

可见,历史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史实,在平时的授课和实践活动中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关爱自然、关爱地球、关爱人类的自觉性,帮助学生树立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保护地球环境和资源为前提的认识,正确处理“人类—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利用反面教训警示学生,培养环保责任感

第一,统治者大兴土木,导致植被破坏和黄河水患。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为了安置六国的富豪与宫女,派人大量砍伐森林,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致使许多山林被砍光。黄土高原首当其冲成为主要采伐对象,其直接后果是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加,河床因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频繁泛滥。此后,汉唐统治者都建都于长安,营建宫室、民房、烧饭取暖都需木材,消耗的木材难以计数,以至开元年间,出现“近山无巨材”的局面。清朝实行“摊丁入亩”以后,人口剧增,耕地不足。为满足需要,人们斧锯并施,开荒种地,使森林植被遭受毁灭性破坏。无植被保护裸露的黄土高原,大量泥沙被冲进黄河,日复一日,黄河终于形成“地上悬河”。随之,黄河决口现象愈益频繁,明清两代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第二,西部屯田,造成土壤荒漠化。东汉末年,曹操率先实行“屯田制”,并为历朝历代所效仿。屯田制虽然解决了军粮问题,并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却造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西部生态系统脆弱,降水量少而不稳,土壤富含沙质,风力强大。草地被开垦后,由于缺水,土壤表面受风蚀或沙埋,单产急剧下降,只好搁荒。搁荒地由于植被遭到破坏,受干旱、烈日的侵蚀,在风力作用下逐渐沙漠化。

第三,战争带来的灾难使环境恶化。战争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历史,每一次朝代的更替基本上都经历了战争。古代战争对环境的破坏还相当有限,到了近代,特别是进入20世纪,机械、化学、生物和核武器出现后,战争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常造成严重破坏,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使两座城市成为一片废墟,其爆炸形成的核辐射导致了这些城市几代日本人的残疾和畸形。二战中苏德双方还曾毁掉2000万公顷的森林、65万公顷的花圃果园,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第四,近代工业经济发展,影响生态环境。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力水平产生了巨大飞跃,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以大量的能源和矿产支持的机械化、社会化大生产,又带来了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由工业污染而引发的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耗竭等环境危机,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责任感。例如,在学习“玄奘西游天竺”这一内容时,可以补充介绍: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是“朝贡不绝,商旅相继”,“沃野千里,仓稼殷积,人民炽盛,牛马千里”,更有“七里十万家”的繁华城市。然而,昔日鼎盛繁华的西域三十六国,早已堕入了历史的烟云。这一带如今是“四望黄沙,城垣倾颓”,森林毁灭,“黄龙”肆虐,文明一个个被黄沙所湮没。其原因是人类破坏了环境,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使这一带变成了戈壁沙漠。而且这一地区沙漠化的进程至今仍未停止,解放至今,我国沙漠的面积扩大了一倍。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家进行了全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才在部分地区控制住了沙漠的扩展。通过这样的正反对比,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从心灵上得到触动,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会大大增强。

三、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环境教育广度

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到社会现实中去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不失为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人口问题、水质污染情况、空气质量状况等进行实地考察、走访,了解其变迁的历史,搜集、分析和整理有关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可以借一些“纪念日”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如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人口日”、“土地日”、“无烟日”等特殊日子,组织历史与环保知识竞赛,邀请有关专家举办环保专题讲座,或者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厂矿、企业,开展广泛的环境教育宣传活动,在唤起民众环境意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

总之,普及环境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巧妙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环境伦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环境保护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011-01-22

徐香玉(1965-),女,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教学和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历史环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环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