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成因及治理措施初探

2011-08-15 00:48杨桂芳崔庆瑞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1年11期
关键词:主槽河槽滩地

杨桂芳 崔庆瑞 张 伟

(聊城黄河河务局 252000)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造成河道不断淤积抬高。黄河下游河道排泄大量泥沙的同时,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排洪能力降低,将下游河道塑造成“地上河”,加大了洪水对两岸的威胁。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变形更为剧烈,在高含沙量洪水期间,泥沙强烈淤积,使中常洪水也可能出现异常高水位,主流摆动频繁,河槽形态剧烈调整,极易形成横河、斜河和顺堤行洪,增加了防洪抢险难度,对防洪安全威胁极大。近年来,黄河水资源持续偏枯,下游漫滩几率减少,河槽淤积抬高加快,造成主槽高于两岸滩地,滩地又高于黄河大堤背河地面。险工、控导工程控制了河道的摆动范围,减少了滩地淤积,加剧了滩地横比降的发展,形成“槽高、滩低、堤根洼”的新格局,加速了黄河下游河段“二级悬河”不利局面的形成。

1 “二级悬河”的成因及危害

1.1 主槽淤积速度快,滩地淤积速度慢

在一定的来水来沙条件下,河流的输沙能力与流量的高次方成正比,当大河流量接近平滩流量时,河道的输沙能力达到最大值。由于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长期以来,黄河下游河道一直处于强烈的淤积抬升状态,致使黄河下游河道高出两岸地面,形成地上“悬河”。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黄河水量一直较小,黄河来水来沙条件变化较大,中小洪水和枯水期泥沙主要淤积在主槽内,致使主槽的淤积速度大大高于滩地的淤积速度,河槽平均高程大于滩地平均高程,逐步形成“二级悬河”。根据黄河下游水文站的观测资料,1950~1990年下游河道共淤积泥沙70多亿t,导致水位大幅抬高。黄河兰考夹河滩以下至山东洛口河段河床抬高了1m多。1985~1993年在年均输沙量8亿t的情况下,下游河道年均淤积量仍达2亿t,且绝大部分淤积在河槽内。1986年以来,水沙条件改变了淤积部位,主槽淤积加重,滩槽的淤积量分别占全断面淤积量的23%和77%,艾山至利津河段主槽淤积更为严重。1985~1996年,高村、艾山、泺口、利津4个主要水文站主槽分别淤高0.31m、1.11m、1.77m和1.52m。由于泥沙大部分淤积在主槽,使漫滩流量由过去的6000m3/s左右降至 2000 ~3000m3/s,3000m3/s的水位大部分河段年平均抬高0.1m,形成了小流量、高水位、大险情的不利局面。

1.2 堤根附近淤积较少

黄河水量的日趋减少和灌溉用水的增加,使得黄河水流速度慢,水流的挟沙能力逐步降低。特别是启用小浪底水库后,洪峰被削减,漫滩的几率将会更小,主槽的淤积量将变得更大。嫩滩附近淤积厚度较大,而远离主河槽的滩地因水沙交换作用不强,淤积厚度较小,大堤根部附近淤积更少,致使平滩水位明显高于两边滩地,形成堤沟河。一旦发生较大洪水,极易发生“横河”。

1.3 防洪工程建设加剧了堤沟河的形成

自1998年以来,国家投巨资改建、加固了许多黄河防洪工程,使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进一步增强。修建防洪工程的过程中,动用了大量土方,使得征地、挖地难度加大,部分防洪工程土场划在了临河堤防保护范围外的滩地内。尤其是机淤固堤工程,直接从临河嫩滩取土,土方量大。由于近年来黄河水量较小,还淤困难,逐步形成了堤根洼的不利局面,加大了“二级悬河”的形成速度。

1.4 黄河下游的自然条件容易形成“二级悬河”

黄河下游河道属于游荡型河道,河道较宽处多达20km,最窄处仅275m。80年代以前,黄河水量较丰,漫滩几率大,滩地得到一定程度的淤积;80年代后,随着黄河水量的减少,主槽淤积日益加重,再加上滩地较宽,顺堤堤沟河长,滩地间横比降远远大于纵比降,使得河槽更容易发生大范围的游荡和摆动,加大了出现滚河的可能性,加剧了“二级悬河”的形成。漫滩水流通过串沟冲向大堤,沿着靠近堤防的低洼地带顺流直下,形成顺堤行洪,对堤防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2 “二级悬河”的治理措施

2.1 修筑防护工程,确保堤防安全

黄河下游新修、改建的滚河防护工程和控导工程对控导河势起着重要的作用,基本控制了主溜游荡不定的局面,归顺了河道流路。小浪底水库建成后,由于河床边界条件的变化,黄河下游河势发生部分变化,原来不靠水的险工坝岸出现靠水,部分靠水坝岸出现脱河。针对溜势的上提或下挫,应充分发挥现有河道整治工程“以坝护湾,以湾导流,护滩保堤”的作用,控制现有流路,稳定河势,防止滚河,确保堤防安全。

2.2 淤堵串沟,防止小水漫滩

串沟是洪水漫滩时在低洼处冲刷形成的,是造成小水漫滩的主要原因,淤堵串沟是保障滩区不漫滩的主要措施之一。采用人工淤滩的办法,向串沟附近有计划地实施人工放淤,缩小主槽与滩地之间的相对高差,改善滩地横比降,达到小水不漫滩的目的。在条形大滩上首,修建放淤闸,利用汛期高含沙量的水流,有计划地放淤淤滩,从根本上改善滩唇高仰、堤根低洼的严峻局面,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

2.3 淤填堤河,防止顺堤行洪

近十几年来洪水漫滩的几率减少,河道断面横向淤积不平衡,以及修建防洪工程取土,致使滩唇淤积抬高的速度比滩地及堤根快,再加上大水时顺堤行洪的冲刷,逐渐在靠近堤防临河坡堤根附近形成低洼狭长地带,成为“堤河”。由于堤根处落淤几率小,堤河长时间得不到淤填。堤河的存在加大了河势突变直冲大堤及顺堤行洪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了偎堤长度及偎堤水深,使堤坡出险几率大大增加,直接威胁堤防安全,对黄河下游防洪极为不利。因此,栽植活柳坝,减小行洪速度,定期采用人工进行淤筑或对堤河进行填垫,有计划地治理堤河,缩小河道断面横比降,加快“二级悬河”的治理速度,对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2.4 废除生产堤

生产堤的修建,缩窄了河道行洪断面,打破了行洪规律,使洪水漫滩的几率降低,泥沙大部分淤积在主槽内,滩地长期得不到淤高,加剧了滩地横比降的发展,使“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生产堤对不同流量级的洪水漫滩影响不同。中小洪水漫滩,漫滩水量少,水流含沙量低,滩槽水沙交换较弱,生产堤的存在对其影响不甚明显。对大洪水漫滩,由于生产堤和险工、控导工程限制了河槽的摆动,影响了滩槽水流的水沙交换,致使滩地的淤积量明显减少,加剧了滩地横比降的形成,使槽高、滩低、堤根洼的局面进一步加剧。因此,应彻底废除生产堤,扩大河道行洪断面,给洪水和泥沙以出路,增加水流漫滩的几率,保持滩槽水沙的充分交换,使滩槽同步上升,减小主槽和滩地之间的横比降,减缓“二级悬河”的形成速度,解决“二级悬河”的问题。

2.5 挖河疏浚,保证洪水流路

疏浚河槽是治理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有效措施。有计划地对河槽进行疏浚,保证冲淤平衡和水流畅通,逐步形成相对地下河,可以减少串沟及顺堤行洪发生的可能性。利用疏浚土方淤筑串沟、堤河,淤背加固堤防,减小滩面横比降,使堤河处与现状地面相平,形成相对“地下河”,减轻“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堤防加固后堤防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2.6 利用调水调沙试验,有计划地淤积滩面

黄河自2002年起已连续进行了13次调水调沙试验及生产运行,从实际情况来看,黄河下游滩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淤积,抬高了堤河、串沟等处的地面高程,减少了河道断面的横比降,对控制“二级悬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外,可以利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试验,有计划地淤积滩地,达到治理“二级悬河”的目的。

2.7 加强河口治理

黄河下游河道排送的大量泥沙淤积在黄河尾闾段和滨海地区,使河口不断淤积延伸,侵蚀基准面相对抬高,加重了上游河槽的溯源淤积,这也是造成下游河道淤积的原因之一。结合油田开发建设和河口演变发展的情况,用摆动改道的方法来分散泥沙淤积,加强河口地区防洪防凌建设的统一管理,尽可能减少河口淤积延伸对黄河下游带来的溯源淤积影响,也是缓解“二级悬河”进一步加剧的措施之一。

2.8 及时清除高秆作物

近几年,由于黄河水量持续偏枯,黄河下游出现大量嫩滩,两岸群众种植了大量片林、玉米等高秆作物。这些高秆作物减缓了水流前进的速度,造成河道主槽的进一步淤积,给黄河防洪带来较大的压力。这些阻水障碍物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本着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及时清除高秆作物,减少高秆作物对河道行洪的阻力,确保水流畅通,能够减缓“二级悬河”的形成速度,保证防洪安全。

3 建议

3.1 加强“二级悬河”治理的前期工作,确保治理工作有计划地实施

“二级悬河”的形成是黄河泥沙长期淤积的结果,是黄河水资源短缺的必然趋势,治理“二级悬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建议在“二级悬河”规模治理前,进行长期规划,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结合黄河下游堤防建设,分期分批进行治理。

3.2 加大“三新”技术应用,保证治理成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三新”技术在黄河治理和开发中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和推广。“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防洪工程的科技含量,增加了防洪工程的抗洪强度,减少了出险几率,对实现科技治黄和黄河的长治久安具有明显效果。建议在“二级悬河”的治理过程中,从工程前期开始,就注重“三新”技术应用,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加快“二级悬河”的治理速度,保证“二级悬河”的治理效果。

猜你喜欢
主槽河槽滩地
洞庭湖区滩地及稻田洼地资源分布研究
洪水对黄河下游淤滩刷槽影响试验研究
黄河中游小北干流段持续淤积期的主槽摆动特点*
福建莆田木兰溪防洪工程白塘段滩地及河道整治方案探讨
阿克肖水库古河槽坝基处理及超深防渗墙施工
河床横向摆动计算方法及其在黄河下游游荡段的应用
山丘区中小河流滩地时空演化与扰动因子分析
论山丘区中小河流滩地生态修复体系构建
基于形态指数的山丘区中小河流滩地分类方法及演变分析
长江口北槽河槽地形变化及深水航道回淤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