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教育提速——天津市滨海新区“名校长名教师培育工程”侧记

2011-08-17 09:00韩大勇王如娟
天津教育 2011年12期
关键词:滨海新区天津市校长

■本刊记者 韩大勇 ■本刊特约记者 王如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天津市教委在部署2011年的工作任务时也提到,“要紧紧抓住师资队伍建设这条主线。启动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和校长系列培训计划,着力提高校长现代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0年,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总量全面超过上海浦东新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提出各项事业争当排头兵的要求。为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更好地为滨海新区建设服务,推动滨海新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决定实施滨海新区“名校长名教师培育工程”(以下简称“培育工程”),滨海新区教育局以此为契机,以拓展国际视野、提高教育创新和科研能力为重点,努力建构适合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家成长的培养制度和体系。从此,滨海新区开始了一个教育提速的进程。

据了解,“培育工程”包括“滨海教坛名家”、“滨海教坛新秀”、“滨海教坛能手”三个培养方向,主要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含教研员)中选拔。从2010年起,在全面提高全区校长、教师整体素质的基础上,用3到5年时间,造就10名左右具有独特办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型名校长、名教师;造就一批在全区乃至全市有一定影响、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学术型优秀青年教师;造就一批能够在教学一线引领教育改革、有鲜明教学风格、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骨干教师。通过培训形成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进而带动全区教师共同发展,为推进滨海新区教育发展夯实基础。滨海新区财政安排“培育工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滨海教坛新秀”由各管委会财政拨款,由各管委会教育局组织实施培训工作。“滨海教坛名家”是“培育工程”实施的第一个培训项目。经过多次研讨、调查、论证,最后确定将此培训项目委托给华东师范大学,坚持“量身设计,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模块组合的培育方式,培育对象根据专家组的培育建议,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培育模块,即赴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理论研修、到全国知名学校挂职实训、接受教育专家和名师亲自指导、聘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在滨海新区成立工作室及参加专题研讨会和高层论坛、赴境内外进行教育考察、展示优秀培育成果等六个模块。

2011年3月6日,首批滨海新区名校长名教师培训班的119名学员抵达上海,开始了第一阶段为期6周的学习培训。先是4周的挂职实训,然后是2周的理论学习。2011年10月10日至10月19日,11月4日至16日,天津市滨海新区教坛名家(名师)培训班学员分两批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分别进行了为期10多天的第二阶段的研修学习。这一系列的培训和研修活动如何开展、效果如何?为了解相关情况,记者走访了部分参加培训的学员。

“影子”培训

“在上海进行为期6周的挂职研修,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研修期间,聆听这么多场‘高营养’的学术报告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听这么多节课、参加这么多次教研活动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写这么多文章和体会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组织这么多次交流和学访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一位学员用5个“以前从来没有过”描述了2011年3月6日开始的为期一个半月的首批名校长名教师培训班培训的感受。

2011年3月6日开始的培训是滨海新区“名校长名教师培育工程”的第一阶段培训,培训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教师和校长到上海的名校挂职,感受氛围,学习经验,建立联系;通过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动态,改善思维品质;整理挂职学习感性经验,尝试由事实判断转向价值判断;实现滨海新区内同质、同学科校长和教师的沟通,形成研究团队,建立学习共同体。按照培训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在挂职学校上至少2至3节展示课。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滨海新区的学员们要和挂职的学校教师一起工作,感受所在学校的一切。有的学员将这种培训方式形象地称为“影子”培训,像影子一样向校长学、向教师学,同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梳理、分析、归纳、总结,从直觉的事实判断上升为理性的价值判断,不仅知道上海同行什么地方做得好,也知道为什么好,找出背后本质性的规律,为己所用并改进自身的工作。

培训是手段,不是目的,培训要让参与者有所触动,进而去思考、实践。仝汝华是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新港第一小学的校长,她挂职的学校是上海市万航渡路小学,在万航渡路小学的所见所闻和校长张雪龙的言行无不对仝汝华产生深深的触动。“一个校长,唯有把全部智慧和精力奉献给学校的发展才能获得自身的成长。”这是镌刻在张雪龙校长办公室墙上的一段自勉之语,这段话是张校长20多年校长生涯的真实写照。仝汝华说:“来上海前,自我评价可以说是敬业的,张校长的‘全部的智慧和精力’俨然一面镜子,对照比较自己又能做到几分呢?这种感染,力量是无穷的。此时,心中涌动着从未有过的激情,回到工作岗位后我一定要像张校长那样干。”在万航渡路小学的4周里,仝校长听了8场讲座,访谈12次,阅读了张校长撰写的《文化办学 造就有灵魂的教育》、《发展与成长——我的办学心路历程》教育专著。仝汝华了解了上海学校的课堂教学状况,对上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天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比较。她说:“我们太低估学生的能力了,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新课程的课堂应该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弱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应该反思做了哪些妨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事。如今,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课堂都要有大的变革,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做的事太多太多。”万航渡路小学的一位退休语文教师说:“今后家长选择学校先要选择办学理念,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为时不远了。”这句话引起了仝汝华的思考,她说:“目前,上海一些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会提早调研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这是我们应该捕捉的信息。办学理念一定要被社会认同。一个普通的教师有如此认识,作为校长更需要澄清对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一是教育服务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课程,通过课程精神性产品服务学生,本校的课程才是产品的说明书。二是教育的宗旨是让人愉悦。这次考察学校的角度主要是看学生的幸福指数,就是把握教育最根本的一条线不松手。三是教育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看学校,要看三个维度:核心产品课程怎样、师生的潜能发挥怎样、是否增进人的幸福指数;有了这些明晰的方向,我想今后确定的办学目标才会不违背教育规律,才会被家长、社会认可。”

培训必须同自己的实际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对此,很多学员深有体会。天津市滨海新区紫云中学副校长苏金龙挂职的学校是上海市建平中学,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地接触,建平中学的办学思想、规范+选择的运行机制、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合格+特长的育人模式均给他“极大的思想冲击”,在感到“责任与压力陡增”的同时,他也对自己学校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苏金龙认为,建平中学在改变教师教学行为方面有几条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一是大胆压缩课时。建平中学将每节课45分钟变为40分钟,以推行“有效课堂”,建平中学的冯校长对教师的要求中有两个“不讲”: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不讲,教师怎么讲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二是充实校本课程。建平中学至今已有100多门校本课程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着重特长、特色培养。三是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进行差异化分层教学。高一年级的数学、英语和高二年级的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均分为A、B、C三个等级,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帮助指导下,学生自选,一本教科书,三种教法,针对性强,效果自然凸显。四是推行“教育公益革命”。建平中学强化集体备课,实行备课组组长教学质量承包责任制,发挥集体的智慧。建平中学的成功经验和专家教授传授的理论更加坚定了苏金龙推行“有效教学”研究的决心,对自己学校开展“有效教学”研究的思路也逐渐明朗。苏金龙表示,他所在的学校正在借鉴“建平”已有的成功经验,以“多元智能”为理论指导,将进一步深化已有的减负措施,营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教育氛围,将时间、快乐、健康还给学生,打造学生高度认同、幸福感强的校园。

培训绝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还是接触新的教育资源的过程。王玉枝是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三号院小学的校长,她挂职的学校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静安外国语小学。2011年3月31日,王玉枝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静安外国语小学听了3节十分“享受”的音乐畅游课。这几节课,虽然任课教师性格不同,或沉稳大方,或温柔淡定,或活泼可爱,展现出来的每个人的教学风格不同,但都精心营造了富有感染力、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有效地整合了教学资源,师生充分互动,学生一直兴致盎然地跟随教师的节拍学习,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这引起了王玉枝的思考,同时也引起了王玉枝的好奇:为什么这几位音乐教师能让自己的课堂如此妙趣横生、充满活力?参与完他们的校本教研,王玉枝心中渐渐明朗:一是注重同伴互助研修,优秀的团队成就了每一个音乐教师;二是让学生热爱音乐成为每个音乐教师的共同追求;三是资源共享,充分挖掘学科带头人的施教能量。王玉枝认为,“音乐课如此,各学科亦如此。会教书的人,不仅授学生以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自觉的学。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炼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使学生自觉地学的目的。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要不断改进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进而感染学生,实现课堂的高效,完成教与学的任务,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促进其健康发展。”在王玉枝挂职期间,还与挂职的学校签订联谊校协议,并将自己学校的音乐教师派到上海外国语大学静安外国语小学学习和体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教师和校长来当“研究生”

2011年 10月 10日至 19日,11月4日至16日,两批天津市滨海新区教坛名家(名师)培训班学员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分别进行了为期10天和12天的研修学习。研修的目标是了解课程、教学、评价和学校文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讨论与交流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特色或生长点,掌握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形成研究方案。为达到此目标,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为学员精心设置了课程计划。内容包括:研究问题的选择与研究方案的撰写、实证研究的方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基于学生经验的学习活动设计、课堂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标准的学业评价、有效教学研究等,分别由本领域的专家崔允漷、胡惠闵、孔企平、周勇、柯政、杨向东、夏雪梅等讲授。本刊记者全程参与了2011年11月4日至16日的研修活动,对滨海新区“名校长名教师培育工程”有了切身的体会。

2011年11月4日傍晚,本刊记者随滨海新区教坛名家(名师)培训班的20名学员抵达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开始为期12天的学习和研修。白天听报告,晚上准备科研课题,甚至吃饭、走路的时候谈论的也是课题、报告,“问题研究”、“标准”、“评价”、“有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课程”等关键词是学员们说得最多的词语。在这紧张而充实的12天中,这些一直从事管理工作的校长们安心做起了“研究生”,以学习者的身份听课、听讲座、分组研讨、集中研讨、小组交流、考察、自学、写开题报告。虽然学员们之前对于将要开始的培训、学习的艰苦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这样的强度、密度还是没有预料到的,很多学员写报告写到深夜甚至清晨。11月16日,与专家面对面的培训结束了,学员们没有感到一丝轻松,每个学员都带着课题和思索开始新一轮的教育思考和实践。在学员们培训的间隙,记者抽时间对学员们进行了采访,学员们感触颇深。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实验中学校长李春年说:“来上海之前,看了一本关于哲学家的书,里边讲的尼采有一个很精彩的论述,我觉得有必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可能对于理解我们在华东师大的学习有帮助。尼采认为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大概思想要发生几个变化,第一个阶段是新鲜感比较强烈,这个时候最主要的态度是接受和认可,如果这是一个很精彩的世界,还会带来很多欣喜和崇拜,会很主动地适应这个环境。他用一个动物——骆驼来象征。第二个阶段,在熟悉的基础上开始怀疑:这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合理吗?我崇拜的东西值得吗?这个秩序合理吗?尼采把这个结果叫做价值重估,他用另外一个动物——豹子来象征。第三个阶段是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去尝试改变这个秩序,形成自己的生长点,他用新生的婴儿来象征。我们从天津来到上海,从工作一线来到大学,这些天的课听下来,大家都感觉非常解渴,觉得收获很大,也许就处于尼采所讲的第一阶段,接受、认可甚至崇拜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不是我们来这里的目的,我们要争取能够进入第二、第三阶段,要完成价值的重估,要形成自己的生长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目的还远远没有达到,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副校长段景国说:“怎样才算是走‘轻负高效’之路呢?一是教师的教学要有效,二是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有效,三是教学评价要有效。要做到教学有效,教师就要清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清楚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即教学目标要来自于课程标准,来自于教师经验,来自于学生基础。为使课后作业有效,就需要教师们很好地研究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要基于教学目标对作业的高效性进行研究,精选、精编作业题目,避免机械重复。合理设计弹性作业,满足学生差异性学习需要。保证评价的有效,需要我们构建具有激励性和积极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需要分数量化,更需要促进学生学习的,与目标相匹配、与教学紧密融合的,多样的评价方式,评价形式应具有人文性、多样性和开放性,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目的,使我们的教学走上‘轻负高效’之路。”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五中学校长刘炳昭说:“长时间以来,大家都在关注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但在诸多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对课堂教学中教科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的较多,对教学目标、目标实现及效果反馈方面的研究较少;课堂教学评价中终结性评价运用较多,形成性评价运用较少。教学过程中,目标制定是否合理,课堂行为是否恰当,教学结果是否良好以及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能否有效改善等,都需要形成性评价的运用。日本的田中耕治在谈到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时强调,‘形成性评价的信息会被反馈,如果教学没能按照教学目标开展,那么就要修订教学计划,开展针对学生的补充学习。如果班里大多数学生都理解了,就可以组织发展学习’。如此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形成性评价,就能够更切实地保障学生的学习力。”

天津市滨海新区紫云中学副校长苏金龙说:“回想起来,已是第三次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培训,还就数这次时间短、任务重、睡觉少。12天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搞一个‘开题报告’出来,可做校长时间长了,一抬腿便是学校工作,一落脚便是整体推动,要聚焦、再聚焦,要理清啥是工作、啥叫研究。听了几个报告,好像没听懂,我的哪项工作不需要研究?不研究又怎能工作?想了几天拿出个题目,教授说大、太大,那仍是工作。从吃早点到课间休息,从吃午饭、晚餐到晚上自由活动,十几位校长聊啊,辩啊,泡啊,大脑总算开了道缝。此番经历又不禁重新引发我对‘泡菜理论’的联想,生出一些‘坛’中之‘意’。做泡菜第一要有合适的‘坛子’,这就好比滨海新区教育局遴选校长送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这一当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顶级机构进行研修,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这个‘坛子’够正宗也够专业。第二要有入味的‘汤’,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软环境便像此‘汤’,专家、教授便是那制‘汤’之人,制‘汤’首先讲传承,要合‘味道’,其次才是依自己的理想而加入新的‘调料’以提升‘味道’,关键是看校长们需要什么,怎么想问题、怎么做学问。第三要有合口的‘菜’,这就像我们这些校长,每一位都是活生生的、具有不同特点的教育工作者,但在经历了熏陶、渗透、浸润之后,当我们离开时,彼此嗅一嗅还真留了些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研究‘味道’。正像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的,‘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第四中学校长任克亮说:“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案设计存在大量与课程标准要求不相符的做法,课堂教学存在许许多多不合理、不科学、不适应的做法,教案与教学‘两张皮’,课程标准与教案设计‘两张皮’。教师抄教参上的教案、相互抄教案、旧教案换新封皮等现象每天都在发生。许多教案虽然精心设计、认真书写,但到课堂上教案成为授课教师的单一思维轨迹,缺少生长点和升华点。通过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习,通过与教授们的交流,我确定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设计’的课题,研究将紧紧围绕提高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意识与能力这一核心命题展开,以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为案例,研究如何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设计以及怎样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设计,确保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的高度一致性,实现真正意义的有效教学。”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浙江路小学校长崔慧梅说:“十几天的密集学习,教授们的讲座与指导为我打开了思想的天窗。像研究生一样进行规范的课题研究,让我们饱尝了做学问的艰辛。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实践者,我们缺的不是信息、不是技术,而是思维方式。这次培训,记忆最深刻的是专家们每每到问的一句话:‘你提出的研究问题是什么?’课题研究并不陌生,日常管理中也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过研究。但一直以来,因缺乏理论的支撑,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该如何展开分析、怎样寻找策略等问题一直存有困惑。听了胡慧闵、孔企平教授和柯政老师的报告,我找到了答案。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叩问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重新建构自我的过程。记得有位专家说,‘研究的过程,本身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研究可以让校长以一个新的视角看教育,可以带给学校一种持久的发展动力,引导学校工作不断创新。’”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九中学校长刘志奇说:“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并按照要求写出课题的实施方案。严格的课题开题要求,让我们这些曾经的‘一线科研人员’经历了多次交流定题目、几天几夜查资料、反复论证找方法、集体研讨明思路、预设结题写论文的研究过程。与其说这是一次与教授‘商议定课题方案’的过程,不如说就是一次‘开展课题实践研究’的实战过程。习惯于把‘完成任务’的思维方式,不自觉地‘缠绕’进‘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中去,把‘感觉和经验’当成了‘逻辑推理’,不注重证据,只强调理论解说。多次与教授面对面地交流,往返几次的方案修改,才渐渐感受到平日的教科研之所以不令人信服,是因为没有说清‘是什么’、‘证据何在’。”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九中学校长张洪延说:“培训过程中,萦绕在耳际的是‘问题研究’、‘标准’、‘评价’、‘有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课程’、‘基于’等关键词;映入眼帘的是专家们温文尔雅、谦逊大度、治学严谨的儒者风范;印入脑海的是问题的发现、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思路。专家们发动了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静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态度、教育认知、教育行为。我很享受这种氛围,也很感谢专家们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基于此,我认为我们的学习、培训是有效的。虽然有‘痛’,但更大的是一种收获的快乐,那就是我有了问题研究的意识和冲动。”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五中学副校长周盛镇说:“现在的学校管理,大多是工作推进思路。这种思路更多的是基于校长的管理经验。主观意识很强,多是行政命令式地推进工作。一个决策或者对事情的判断是不是有根据、是不是科学,想得最多的往往是以往的经验。其实有一些理所当然的经验,是禁不起仔细推敲的。通过这次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习,我发现学校管理还有另一种思路,就是问题研究思路。对于学校的具体工作,不是一拍脑门想当然,而是把工作当作一个可研究的实际问题,研究一下决策是不是符合逻辑,是不是有可靠的证据链支持你的观点。以一种研究问题的心态去工作,多研究,以便科学决策,少走弯路。”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三中学副校长芮秀艳、陈雪梅说:“日本教育评价专家田中耕治先生的重要观点‘利用出错的教学,把出错看作教学的重要契机,利用出错组织教学,形成扎实的学力’很是让人兴奋,因为这一观点与我们学校几年来一直探讨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中心’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的‘问题中心’包括教师备课中预设问题,埋伏问题于‘学练稿’上;课堂教学中要暴露问题、反馈问题;教师始终围绕问题组织教学。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避免常规教学中大水漫灌、平均分配时间、将问题弥散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之中。我们学校推行这样的改革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一批能以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的教师,但普及和覆盖的范围还不令人满意。推行过程中迫于理念的支撑不够强大,底气不足,总是停留在引导、提倡的层面,因此推进较慢,课堂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田中耕治先生的讲座,使我们坚信所做工作的重要性和正确性,我们有信心将‘以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中心’这项课堂教学改革更加坚定地进行下去。”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校长冯莉说:“在培训中,通过与专家对话、与书本对话、与同伴对话,拓展了视野,提升了思想境界。我的导师胡惠闵是一位兢兢业业、勤恳治学的大家,她的讲座耐人寻味。与她对话,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你无论怎样学,都要学出‘自己’、读出‘自己’、走出‘自己’。要有个质的飞跃——融入主动的思考、积极的践行。在课堂上、在校长论坛中、在与教授们交流的过程中,教授最常问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你这样做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与胡惠闵教授探讨课题的设想时,胡教授启发我思考:学校体验式教学已经做了哪些事情,还存在哪些问题,寻找策略去解决依然存在的问题,便是研究的方向。她还鼓励我大胆地提出问题,勇于创新,用事实说话,给研究增值,这便是研究的价值。”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新港第一小学校长仝汝华说:“人人都在喊着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直面教学工作。现在看来,以往所做的仅仅限于听课、参与教研,远远不能推动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我们所倡导的是投身教学改革,什么才是投身教改?这次培训才真正将每一位校长卷入投身课改的行列。本次培训与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对话,直接深入课程的研究,是促使我们改变的最好切入点。专家设计以课题引领带动我们深入思考学校发展的航向,从课程直入课改。这些日子里,每一位校长根据学校的实际,结合本次研究的主题‘提升学生质量’确定研究课题,直接面对13个研究方向,亲自撰写开题报告。我们在具体撰写课题的事项中思考、谋划学校的教学改革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事项越具体,体会越深刻,真正体验到了自己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领航者。”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三号院小学校长王玉芝说:“课题开题研讨时被导师们批评最多的就是——‘你们这是站在管理者角度谈工作,这不是研究!’到底什么是研究?已经习惯的思维定式让我们很难从工作的角度迅速转为研究的角度。在迷茫与困惑中,导师们不仅悉心指导我们树立新的课程观、科学研究观,更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潜心研究的敬业精神感染着、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在导师们的言传身教中逐渐理解,研究需要的是选择一个有价值的、抓住本质的问题,再寻找证据支持,清楚地进行论证。”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同盛小学校长魏玉玲说:“这十多天的学习,不同以往,因为我们不仅是‘听了’,还‘做了’,而且被‘评价了’,并且不断地‘改进了’。其间,我们是实实在在地践行了一次有效学习的全过程。以往思考问题多是想怎么办,而专家们指导我们思考问题要有一个清晰的路径,即要先想‘是什么’,再问‘为什么’,最后才是‘怎么办’。‘是什么’是要追溯问题的本质,不能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为什么’是基于证据的说明,不能‘拍脑门’;‘怎么办’是基于‘是什么’、‘为什么’的思考,这样才会是科学的,才有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而追问,是推进深入思考的不二法宝。面对众多的问题,遴选最重要的问题,而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往往不是惯常思维中的大问题;当我们聚焦看似很小的一个问题而深入追问时,会发现它就是大问题的根源所在;对一个小问题的深入研究,将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也就必然带来工作思路的豁然开朗。”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五小学校长顾孟武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培训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专家讲授的是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分析和策略研究,理论不空洞,实践很真实,论点很具体。通过此次培训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是教育、教学要合一,二是关注学习目标的达到,三是与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依从于学习目标的达到,四是评价即教学。我们的收获是:带着问题来到这里,找到满意的答案后,我们又带着问题回到滨海新区。”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九小学校长高相发说:“华东师范大学的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课改十年我们对‘课程’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加深。回顾十年,我们可能关注的细节太多,以至于对课程的宏观理解不到位。这次我们培训的主题是课题研究。专家们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回想起自己也做过好多课题研究,真没有一次像这样能够把问题思考得如此清楚。‘证据’是我们听到出现频次最多的词,什么都要有证据,这是科学,我们不能什么都信手拈来。基础教育改革还任重道远,再难我们也要扎扎实实地迈好每一步。让我们用行动诠释一切吧!”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贻成小学校长李莉说:“以前总想问的是‘做了什么’,总希望借鉴现有的做法,照搬过来。希望这些很好的做法能够在本校实践中更快地看到效果。通过一系列培训活动,我逐渐认识到自己需要的不仅是借鉴做法,更需要的是明晰理念。到江苏省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学访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节常态的语文作文点评课,没有习见的热烈讨论、民主的小组活动,而是强调‘让课堂静下来’,为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创造条件。一次常态的教学研讨,没有长篇大论,点评直接,各持观点,颇有思路。对课堂教学研讨的百家争鸣,是这次学访令人感到精彩的一个方面。学校‘做引领,无强制,创平台,不苛责’的客观态度,是教师乐于参与活动的一个方面。让教师能够在一个研究的环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思考,给他们留有空间,给他们理解支持,目标明确、环节真实、交流坦诚、彼此尊重,可能是学校科研活动得以深入发展、深入人心的一个重要方面。表扬、提倡先行者的经验,鼓励、促进所有人的发展。”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中心小学副校长许付梅说:“我们应如何做研究呢?此次培训让我有更深的体会。要抓住三步:选择有价值的、本质的问题;寻找理论证据支持;清楚论证过程。作为校长,不但自己应知道如何研究,更应该‘让教师研究起来’,引领教师把研究转化为学校的生产力,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思考,让教师教有抓手。首先,定位要清。成果重要,教师的发展更重要。其次,选题要准。因为研究的课题不但要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而且要有引领作用。再次,让研究与教师工作紧密结合。教学过程就是研究过程,上公开课是在实验,听课、评课等活动就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最后,建立信息和成果的流通机制。课题组内的信息交流很重要。它可以以点带面。”

…………

天津市滨海新区“名校长名教师培育工程”已经实施了近8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够感到滨海新区的教育正在悄悄发生变化,滨海新区的教育发展正在提速,无论是学校教师、校长的语言、行为,还是学校的一些做法都在发生着变化。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教育目标是“倾力打造一批专家型校长和骨干教师,形成人才梯队结构,增强滨海新区教育发展后劲,为新区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如今,滨海新区“名校长名教师培育工程”已经初见成效,人们相信,滨海新区的教育事业定能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滨海新区天津市校长
天津滨海新区 率先建立防返贫资金池
有趣的云
天津市滨海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应对之策
如果画笔会说话?
天津市滨海新区粮食局 创新机制加强监管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论校长的修养
天津滨海新区“典范之声”合唱艺术节圆满落幕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