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转型

2011-09-07 06:29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1年1期
关键词:杂志内容信息

大事记

●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内容定位、杂志风格发生转型

●拓展发行渠道,发展通讯员队伍,与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密切联系

●拓宽思路,走多种经营路子

杂志组织策划了各种新闻发布会、产品推介会、研讨会

时间进入到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培育出的新兴媒体以海量的信息和迅雷不及掩耳的更新速度扑面而来,平面媒体遭受到重大冲击。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媒体被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媒。在网媒的强大攻势下,传统传媒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与此同时,新闻出版业市场化改革吹响了新一轮号角,一大批新闻媒体开始与原主管单位脱钩,或被并入报业集团、或被出版社收购,媒体开始进入整合调整期。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建设信息》遇到了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第一道难关。当时,原建设部的官方网站建设工作提速,行业政策、行政命令等重要政务信息的发布任务转到了网站。而且,从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信息量方面来看,杂志在网站面前也是优势全无。最为致命的是,网络上的信息几乎全都是免费的。一时间,读者的兴趣和胃口都被网络这一“免费大餐”给吸引过去了。《中国建设信息》短时间内发行量陡然下滑,随着发行量的萎缩,随之而来的是广告量的下滑,经营开始走下坡路,杂志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在这一历史性时刻,当时的中心领导审时度势,在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客观环境、市场形势,通过参照对比行业媒体及社会主流媒体的成功经验,对杂志的运作做出了重大决策,决定改变杂志内容定位和发行策略。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杂志迈出了改革步伐:出版发行上由旬刊改为半月刊,即由一个月出版三期改为出版两期。内容上由刊登各地建材报价、工程信息为重点转向解读政策、探讨行业发展为主要方向。为适应新的变化,杂志在采编人员组成、采编流程规范化、采编制度化建设上,加大了工作力度,坚决摒弃了原来的“作坊式”采编流程,强调编辑流程,自己培养了精干的采编队伍,完善了三审三校制度,确立了编前报选题、出版后评刊的质量监控制度,建立了吸收专家学者加入的编委会制度等等。

在发行、推广上,杂志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独立的发行部,选用优秀人才专人专职负责发行、推广工作。发行部的同志走遍了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部分省市还深入到了县,将《中国建设信息》送到了基层建设部门手中。

通过一系列改革,杂志内容发生重大转变

在平面媒体集体滑坡的大形势下,中心领导提出了依托中心,拓展服务范围走多种经营的思路。除正常出版杂志外,杂志策划组织了各种新闻发布会、新产品发布会、研讨会,帮助企业扩大影响,占领市场。如河北文安县新型建材产品推介会、河北大成县的保温材料产业推介会,获得了极大成功。这些活动大多在钓鱼台国宾馆等重要场合召开,国家领导人等高层领导人的出席,为活动增添了光彩,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实支撑,促进了行业发展。

通过一系列改革,杂志内容发生重大转变,内部管理和业务运作日渐正规化、规范化,具备了相对稳定、精干得力的采编队伍,稳固了时政新闻性和理论研讨性的风格,为今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一次“伤筋动骨”的重大转变,杂志此举是摸着石头过河,风险与机遇并存。内容上杂志由早先的单纯的资讯信息提供转向深度新闻挖掘和理论研究,开始走严肃时政类新闻期刊的路线。形式上出版刊期改变,版面要求更高。发行开始走纯市场化路线。内部管理和运行都发生相应的重大调整。

事实证明,这一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变革非常及时。杂志逐渐明晰了发展轨迹,渐渐地走出了低谷,发行量和市场认知度重新回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一时期,不得不提到的是杂志 作者队伍建设和特约记者的培养。为保证内容质量、拓展杂志发行渠道,杂志开始有意识地在各地建设部门寻找合适人员,通过平时的交流、沟通、约稿、写稿,把平时投稿多、订阅杂志积极的作者组织起来,团结在杂志周围,发展培养了自己的特约记者队伍。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选定合适地点召开特约记者工作会议,研讨交流杂志编辑、发行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杂志的发展。一大批忠实的读者、热心的建设者,凝聚在《中国建设信息》周围。他们每年为杂志征订、杂志内容提供,作出了重要贡献。十多年来,他们中有的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有的已经光荣退休,但是,至今依然坚守在《中国建设信息》身旁。在杂志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的特殊日子里,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杜培、章学庚、陈朝兵、罗栋、姚建宁、杨明生、张利海、王国防、朱洪山、李春干……《中国建设信息》十五周年有你们的辛勤付出,光荣同样属于你们!

杂志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杂志与全国各地建立了联系

猜你喜欢
杂志内容信息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订阅信息
主要内容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展会信息
杂志收纳碗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