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血浆5-HT含量的影响

2011-09-17 10:13艾民常亚娟张洋马莉赵立刚程为平庞有慧
中医药信息 2011年5期
关键词:风池穴偏头痛血浆

艾民,常亚娟,张洋,马莉,赵立刚,程为平,庞有慧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哈尔滨市中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偏头痛是指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以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而引起的发作性的头痛[1]。本病临床以女性多见,尤多在青春发育期,且与家族遗传性相关。发作时多先有颅内动脉的舒缩,导致供血障碍,出现视物模糊、偏盲等症,继而颅内外动脉扩张、管壁痛阈的改变,引起一侧头疼,亦可表现为两侧。疼痛大多位于额、颞及眼眶,疼痛性质多为波动性刺疼、钻痛或胀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流泪、多汗、面色苍白等症状。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间隔数日或数月不等,呈反复发作。本研究在2009年3月~2010年12月采用针刺双侧太阳、风池[2]穴治疗本病21例,并与尼莫地平组21例作对照,观察了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治疗偏头痛的即时疗效与近期疗效,同时对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抗偏头痛的可能机制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均为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例,依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参考随机数字表[3],每组各21例。针刺组男7例,女14例;年龄20~61岁,平均(31.80±21.30)岁;病程3个月~30年,平均(3.15±4.50)年;病情属轻度者9例,中度7例,重度5例。对照组男8例,女13例;年龄21~63岁,平均(35.80±20.15)岁;病程2个月 ~38年,平均(3.05±5.06)年;病情属轻度者10例,中度8例,重度3例。针刺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按疗程完成治疗及随访。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头痛协会于2004年修订的偏头痛诊断标准[4],选择无先兆型偏头痛与伴典型先兆偏头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1.3 纳入、排除标准 参考杨晏清[5]等关于偏头痛相关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主穴双侧太阳、风池穴。患者取坐位,先将针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电针刺激,频率10Hz,电压1V,每天1次,4周为1疗程;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1次40mg,每日3次,餐后服用,每周一至周五服药,停药2天,以减少副作用,连续服用4周。

1.5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统计在治疗4周后进行。近期控制:疗程结束时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停止治疗4周不发病;显效:治疗后综合评分减少50%以上;有效:治疗后综合评分减少20% ~50%;无效:治疗后综合评分减少20%以下。

1.6 研究方法 在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测定血浆中5-HT的含量,检测仪器为MK3酶标仪(上海),试剂为上海希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人5-H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

1.7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医学统计助手V3.0与SPSS 17.0统计软件,采用的χ2检验、配对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针刺组与对照组偏头痛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5-HT值比较 见表2。

表2 针刺组与对照组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5-HT含量变化的比较(±s)

表2 针刺组与对照组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5-HT含量变化的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n 治疗前(pg/L) 治疗后(pg/L)针刺组 21 110.58±21.39 169.28±27.02*△空白对照组 21 109.25±20.01 134.64±20.45*

由表2可见,治疗结束后两组血浆5-HT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5-HT值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关于偏头痛的致病因素,到目前尚未明确。有研究表明,头痛的发作机理可能与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本病在中医多属“头风”范畴,病因不外乎火、风、瘀、痰、虚,病位多在脾、肾、肝等脏,与其功能失调有关。偏头痛发作期的治疗多以活血祛瘀、祛风通络、燥湿化痰、平肝潜阳为主。太阳穴属经外奇穴,位于头颞部目外眦与眉角连线后凹陷中。古代医家认为,头者,精明之府也,十二经气血皆上注于头,故针刺太阳穴可调和十二经气血、疏风通络、祛风止痛、清利头目、醒脑开窍。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斜方肌上缘与胸锁乳突肌交点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具有疏风通络、祛风止痛的功效。《资生经》讲到:“风池疗脑痛”。故两穴相配使用起到活血化瘀、疏风通络、缓急止痛的功效。在临床上,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多采用麦角胺制剂、5-HT受体激动剂、钙通道阻滞剂及镇静止痛类药物进行治疗,其疗效尚可,但这些药物长期服用容易产生依赖性且副作用较大。针刺对多种外周神经痛具有良好的快速镇痛效应。本试验是在前期的工作基础上,选择针刺太阳、风池穴对偏头痛这一病证进行治疗,以期为针刺治疗偏头痛提供一种简单可行、疗效确切的目的。偏头痛的疼痛部位以颞部为主,同时又向枕、额部放散。太阳、风池两个穴位所在经脉循行及解剖学位置的特点决定了此二穴对额、颞、枕、项部具有刺激范围广、强度大等优势,其主要作用为疏通侧头部经络系统,并且对局部血液供应有一定调整作用。尼莫地平是临床上治疗偏头痛较为常用药物,属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特点为脂溶性较高,血脑屏障通过率较好,能抑制血小板物质释放,对脑血管有选择性扩张作用,从而缓解偏头痛的发作。研究结果提示,尼莫地平对缓解偏头痛的发作能起到一定控制作用,但其近期疗效较针刺组差,考虑可能与血药浓度变化有关。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神经递质有关,而5-HT是目前最为肯定的与偏头痛有关的神经递质。并有学者研究表明在偏头痛发作期的时候血浆5-HT水平是低于正常水平的[6-7]。本研究结果提示,治疗前患者血浆5-HT含量较治疗后减少,提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调控血浆中5-HT的含量有密切的关系,对抗偏头痛发作时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失常,改善脑及血管的功能障碍相关。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2-255.

[2] 刘波,邱丽敏.针刺太阳、风池穴治疗偏头痛68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5):433 -434.

[3] 杨树勤.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1-222.

[4] 于生元.最新偏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5,28(4):1 -3.

[5] 王宝祥,谢炜,董雪梅,等.偏头痛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5-羟色胺含量检测及其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9,24(2):117-118.

[6] 谢炜,陈宝田,朱成全.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血浆及血小板5-HT、5-HTIAA含量的变化[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6):355-356.

[7] 肖玮,蔡卫环,肖琪.大川芎方对偏头痛大鼠颈静脉血和三叉神经节 P 物质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0,38(2):32-34.

猜你喜欢
风池穴偏头痛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风池穴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活血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
以先兆型偏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ADASIL(附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