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时期土家族竹枝词对地方音乐的影响

2011-09-22 10:59熊晓辉熊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竹枝巴人竹枝词

熊晓辉熊 剑

(1.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2.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论明清时期土家族竹枝词对地方音乐的影响

熊晓辉1熊 剑2

(1.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2.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竹枝词的发展在艺术史上一直都与地方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唐朝刘禹锡因为受到巴渝竹枝歌的影响,开创了竹枝词文体并引向文坛发展,此后竹枝词受到各地文人的青睐。土家族竹枝词记录了许多土家族的音乐活动,也给土家族地区的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元素,同时也对地方音乐产生重要影响。

土家族;竹枝词;竹枝歌;地方音乐;影响

土家族竹枝词是由巴渝民歌发展而来。据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第八十一)载:“《竹枝》,本出巴渝。”后来,学者们经过研究一致认为土家族竹枝词的前身是古代巴渝地区巴人的民歌民谣。竹枝词早期被称为“竹枝”或“竹枝歌”,是巴渝地区的民歌,巴渝地区是古代巴人生活的地方。巴人最早生活在西北地区,后来由陕西河南进入湖北、四川,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竹枝词就慢慢流传开了,同时《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也有巴人早期首领巴务相“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建立“君乎夷城”的记录。秦朝时期,巴人建立的王国被秦国所灭,巴人由于战争只能不断迁徙,南迁后进入湘、鄂、渝、黔边区地带,巴人和巴人的“竹枝”也广泛分布到了武陵山区。土家族生活地区正处于武陵山区,从地域上看其属于湘、鄂、渝、黔边邻地带,与竹枝产生地相近,黄庭坚曾说过:“竹枝歌本出三巴,其流在湖湘耳”[1](42)另外,巴人竹枝歌流传和演唱的地区,正是现今土家族聚居地区,著名民族学家潘光旦先生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一文中认为:“‘土家’是古代巴人的后辈。”[2](440)湘、鄂、渝、黔边区是我国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区,至今这些地方都传唱着与竹枝词类似的民歌,不言而喻,“竹枝”是土家族先民的歌谣。唐朝时期,竹枝词成为文体并在文坛大放异彩,受到了各地文人的青睐,明清时期改土归流以后,土家族文人吸收了祖辈的竹枝歌精华,创作了许多描述土家族民风、民情的竹枝词流传至今,可见,土家族竹枝词的发展一直与土家族文化分不开。

一、竹枝词具有的民歌特点

最原始的竹枝词是巴渝民歌中的竹枝歌,竹枝词成为文体继承了原始民歌的许多特点,竹枝词能对地方音乐的发展起作用与它具有民歌特点有关。对于民歌的界定,我们知道,民歌是民间歌曲简称,易于传唱,有词有曲,可唱可和,歌词以描述民间风情见长,也有与乐曲相适应的章法和格局,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在考察巴渝民歌——竹枝歌时,因时间的久远,随着历史的变迁,我们很难目睹到最原始的竹枝表演,不过宋朝孙光宪留有一首《远古竹枝词的原貌》:[3](62)

门前春水(竹枝)白频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撒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首竹枝的曲调如何,可每句第四个字后都有“竹枝”后衬,句末又有“女儿”后衬,这些衬词是人们唱“竹枝”时作随和的部分,可能这就是竹枝歌的形式,民歌有可唱可和的特点,而且从文学角度,去掉衬词按《平水韵》看歌词平仄规律是:

平平平仄仄通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通通平仄仄,无平平仄仄平平(《平水韵》中没有撒字的韵)

“岸上无人小艇斜”的“斜”应成“霞”的音,第一、二、四句的末字都是发花辙,与七言绝句的格律不同却相近,读起来有韵脚很上口,可见竹枝歌虽是山野歌谣却在格律上已经比较文雅了。

唐朝时期,竹枝歌被移植和推广到文坛成为竹枝词文体,成为文体的竹枝词也继承了原有的民歌性特点,比如唐朝时期刘禹锡这首竹枝词:[4](860)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内容是表现民风民情,一二句描述了白帝城头白盐山下当地人民来来往往哼唱当地民歌的情景,第三句第二字和四字都用平声,与第四句相比却不对仗,并不合七言绝句的格律。可见成为文体的竹枝词格律相对比较自由,可诵读起来依旧琅琅上口,虽然不是七言绝句,但是这样处理运用不输于绝句给人的韵律美,它的民歌特征得也到了保留。

明清时期,一定的社会历史变迁和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使得这段时期竹枝词发展得更地方化,内容描述各地风景名胜、风土人情成为当时竹枝词创作的主流,题目也多称为“某地竹枝词”(如《溪州竹枝词》、《西湖竹枝词》),它们同样保留着民歌特点,如竹枝词:

玉屏山上草萋萋,玉屏山下水澌澌。

大乡城郭图难画,山外青山溪外溪。[5](8)

这是土家族诗人彭勇行描绘玉屏山风景的竹枝词,文中的“玉屏山”位于现今的湘西自治州永顺县,永顺、龙山一带曾经被称为“大乡”,描述了湘西永顺地区溪流纵横群山环绕的秀丽景色。第一、二、四句末字是一七辙,继承了竹枝歌押韵上口的特点。从诗句的内容与形式来看,成为文体在各地方发展的竹枝词依旧保留着民歌描述民间风情见长、极富歌唱性的特点。

二、竹枝词和地方音乐的渊源

竹枝词与地方音乐的发展也有很深的渊源,《乐府诗集》中就有“巴中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雎舞,以曲为贤……有淇濮之艳。”这段记载说明了竹枝词在早期是巴人集体歌舞时唱的,巴人经常带有比赛意味地一起唱歌对歌,还有吹短笛击鼓来伴奏,边歌边舞,原来早期民歌形式的“竹枝”还并不仅仅只是唱而已,宋朝时期的《太平寰宇记》中也说:“巴之风俗……其民俗集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歌’为乐。”从这些记载看来,竹枝歌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应用在巴渝地区的民间集体音乐活动中,这种综合艺术的表演转变成为诗体出现在文坛上与刘禹锡有很大的关系。许多文人都认为,竹枝词是在唐朝因为经过了刘禹锡的加工和创新,才能在文坛上得到发扬光大,而且我们现在读到的竹枝词往往风格清新雅致文学性很强。实际上,刘禹锡的竹枝词创作本质上也运用了民间文化的多种元素,音调、声韵等方面都借鉴了早期的竹枝歌,“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这是刘禹锡创作竹枝词的初衷,可见刘禹锡的创作受到了屈原作《九歌》的启迪,且灵感就是源自于民间“荆楚歌舞”。再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刘禹锡最脍炙人口的一首竹枝词,“道是无晴却有晴”让读者最为喜欢,这一句就是刘禹锡借鉴竹枝歌中谐声双关手法而创作的。《旧唐书》中记载:“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6](4210)刘禹锡做过郎州司马,郎州是现今的湖南常德,在唐朝中晚期也辖管湘西地区,集会群舞和击鼓活动在湘西地区也流传已久,文中记载的“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风俗中的音乐活动也给他提供了许多素材,他也创作了很多“新辞”,虽然他的“新辞”并没有完整地被流传下来,但其中肯定也有他擅长的竹枝词。从刘禹锡的个人经历来看,我想作个假设,当初若是没有“荆楚歌舞”的流行,竹枝也不能被诗人发现和被采录,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地方音乐,那么竹枝词不会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这些与刘禹锡有关的历史记载都体现了地方音乐与竹枝词有着很深的联系,竹枝词能为地方音乐提供素材并在格律上影响音乐创作,与它也根源于地方音乐并受到地方音乐的影响分不开。

三、土家族竹枝词中的音乐活动

明初,土家族地区就已经出现了竹枝词与音乐活动相互联系的事象,当时的音乐活动多是人们相聚在一起,进行地方民俗风情浓郁的歌舞表演。“改土归流”以后,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办学讲艺,汉族的文化更广泛地流传到了土家族地区,竹枝词文体也开始在土家族地区得到发展。土家族的音乐活动给创作竹枝词的文人提供了很多素材,如土家族的《梯玛神歌》和《摆手舞》,《梯玛神歌》是土家族保存和承传着的一种古老而具有民族风格的巫歌,在过去逢年秋收,土家族人就会自发地相聚在土司王城中,跳“调年摆手舞”,唱《梯玛神歌》。

清朝同治年间,土家诗人彭施铎留下一篇著名的竹枝词: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这首竹枝词中所记录的福石城就位于湘西永顺县,永顺城东约19公里的灵溪河畔就有着福石城的遗址,“福石城”也称“土王宫”,福石城的繁华,灵溪河的清波被诗人用文字记录下来,后两句的描述也令人不得不遥想土家千万人一起唱梯玛跳摆手舞“红灯万盏人千叠”的恢弘场面。

光绪年间的向晓甫,也有一首描述《梯玛神歌》的竹枝词传世:

摆手堂前好赛歌,姑娘联袂缓行歌;

咚咚鼓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也嗬。[4](86)

摆手堂是土家歌舞演唱、传承的重要舞台,凡是遇到重大祭祀活动,人们就会来到摆手堂以歌乐舞蹈祭祀神灵。诗句中“联袂缓行歌”是在舞,“咚咚鼓杂”是说明有乐器伴奏,“喃喃语”、“嗬也嗬”就是人们在唱《梯玛神歌》,《梯玛神歌》的常常有“嗬也嗬”的衬词,歌词形式是七个字一句,有四句式、五句式和七句式,如:

五谷丰登谷满仓,丰衣足食享安康;

相约大家同摆手,庆丰山歌唱不完;

嗬也嗬,嗬……

七字一句的形式也类似竹枝词,梯玛神歌也是土家族保存和承传的一种古老而具有民族风格的巫歌,前面提到过巴人是土家族人的先民,竹枝词和梯玛也可能是同源的。土家族《哭嫁歌》的歌词也与竹枝词有些类似,先来看《哭嫁歌》哭母的一段歌词:

我娘操的空头心,我娘盘的空头人;

母鸡错抱鸭儿蛋,画眉错抱阳雀生。

光绪年间也流传着关于哭嫁歌的一首竹枝词:

住违侬志趣违亲,娘家难留女儿身;

世间最苦离娘哭,无奈生心骂媒人。

这也是向晓甫所作的一首,内容描述的是哭母、骂媒人,和哭母的那段歌词相比,他们的相同点很明显:每句都是七个字四加三的形式,归韵在人辰辙,这首竹枝词也能用土家族《哭嫁歌》的曲调来唱。竹枝歌是土家族的先民的歌谣,梯玛神歌和哭嫁歌很有可能就是巴人竹枝歌在土家族发展到后来的形式,湘西土家文人所创作的竹枝词不光只是竹枝词文体在地方发展的痕迹,也是土家族对巴人竹枝文化的传承,而且这些竹枝词作品得以流传下来,也成为了我们在研究民族民间音乐时宝贵的文献。

四、竹枝词在民间歌曲中的发展

明清时期,土家族地区流传下来了许多土家族民歌,而且这些民歌类似竹枝词七字一句的形式,还具有竹枝词格律自由口语化的特点。土家族传承了巴人的竹枝文化,不拘于平仄规律易于传唱的竹枝词在湘西也受到了土家族人的青睐,下面引用一首湘西土家族的民歌来说明(谱例1):

歌词内容是土家族民对被财主压迫过着辛酸生活的自白,土家族人把竹枝词用民歌唱出来宣叙了族民心中的不平。从歌词形式来看每句七个字,是四加三的结构,而且每句第四个字和第三个字都有衬词,与之前提到的宋朝孙光宪的那首竹枝词非常相似,只是衬词变成了“叽里咕噜扯”、“那么也也”和“来是哎哟也”。这首民歌民族性特点很明显,是E徵调式,从曲式上看是上下相对应的两乐句结构,前四小节为一句落在调式属音B商上,后四小节为回到主音E徵结束,是问答式的民歌,节奏平稳,旋法以级进为主,基本上是一字一音的结构,表现出了竹枝词口语化的特点。

近现代,也还有许多湘西民歌是借鉴了竹枝词而创作出的如(谱例2):

谱例 2是湖南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是红军长征期间创作的革命对唱歌曲,歌词形式也借鉴了竹枝词每句七个字,四加三的结构,从内容上看谱例2和谱例1一样,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时代性,描述了土家族人的生活,表达了人民内心的苦乐,这继承了竹枝词描述民风民情见长的特点。谱例2这首歌是E商调式,和谱例1相比也有着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四句式变成了五句式,而且分为了三段,第一句和第三句有四个小节,第二、四、五句都是三小节,节奏由原来平稳的2/4拍变成了2/4拍与3/4拍的交错拍子,衬词也被省略,这样的改变使得音乐内容更为丰富了。另外,谱例1是标准的一字一音结构,采用的是以级进为主的旋法,具有非常朴实民族特点,而谱例2歌词继承了一字一音的特点但语气助词“哟”、“吔”等采用了一字多音的形式,旋法上采用了跳进还运用了切分音,这样使歌曲显得更具创造性,也更符合现代的审美。而且同样是五声音阶为主的创作,谱例2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还加入了特色音#1,这个特色音出现在第二、四句第五字上,与前面的音形成了小二度,后面的音形成了小三度,出现这样的特色音程既使歌曲继承了竹枝词口语化特征,也显得更有民族特色、更加完美。竹枝词语言浅俗易懂又富有韵致,创作起来束缚少、题材宽,容易掌握方法,这些特点给了音乐创作者许多启示,从土家族这两首不同时期歌曲对比中,也能看出竹枝词在不同时期对地方民间音乐同样起着重要影响。

[1]黄庭坚.山谷集:卷五[M]//四库全书:第 1113册.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潘光旦.潘光旦文集:第七册[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万树.词律: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刘禹锡.刘禹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彭南均.溪州土家族文人竹枝词注解[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6]刘 .旧唐书:卷第一百六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责任编辑:郑宗荣)

The Impact of Zhu Zhi Ci of Tuji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on Local Music

XIONG Xiao-hui1XIONG Jian2
(1. Teachers College,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 2.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416000)

The dev elopment of Zhu Zhi Ci in art history has been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local music. By the influence of Ba and Yuang bamboo song, in Tang Dynasty Liu Yuxi started the Zhu Zhi Ci literary style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ever since it was attracted to scholars.Tujia Zhu Zhi Ci recorded a number of musical activities,and meantime brought new elements to Tujia music, which has great impact on local music.

Tujia; Zhu Zhi Ci; bamboo song; local music; impact

J026

A

1009-8135(2011)01-0082-04

2010-12-10

熊晓辉(1967-),男,湖南凤凰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熊 剑(1989-),男,湖南常德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2007级学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科学项目“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05BA009)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竹枝巴人竹枝词
英勇善战的巴人
书法《竹枝词》
英勇善战的巴人
高节临风(竹)
苦竹枝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运动会开幕啦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竹枝词两首》其一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试论土家民族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