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古典诗歌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2011-09-22 10:59李翠平胡洁雯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人称中英文代词

李翠平 胡洁雯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中英古典诗歌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李翠平 胡洁雯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文章选取中英文古典诗歌作为语料对诗歌中使用的衔接手段进行数据统计,发现中英文衔接手段的使用存在很大差异。从古典诗歌这一新的视角比较中英文使用衔接手段的差异,探索不同语言的典型语义逻辑组织结构及其产生原因。

古典诗歌;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衔接是篇章组织的重要手段。Halliday于1962年首次提出衔接概念。1976年他和Hasan出版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把衔接形式划分为五大类: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指称是衔接手段中最明显的一种,表示某个项目自己不能解释自己,必须到其他地方寻求解释的现象。主要分为四大类:人称指称、指示指称、比较指称和零位指称。替代表达的是同类关系,主要由语法手段体现,分为三类: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替代。省略与替代表达的衔接类型基本相同,只是每个同类项目出现时,不是被替代,而是被省略。连接表示两个语段之间的关系。它通过两个语段之间的关系预示另一个语段的存在,从而建立起衔接关系,主要通过连接词、副词和介词短语实现。词汇衔接是指篇章中跨越小句或句子的两个或多个词项之间有意义的联系。通过词汇选择在篇章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包括重述和搭配两种。

一、语料简介及数据统计

不同风格的作家和体裁的文章在衔接手段的使用上有不同的特点,对比语言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Hartmamm(1980)认为可以用作篇章对比的对应篇章语料大致有三类。本文采用的语料形式是被Hartmamm称为C类语料的形式。这类语料不具有语义上的对应性,而只是在篇章的题材、风格、使用场合等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许余龙,2002)。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本文选取的是流传千古、堪称经典的唐诗,如崔颢的《黄鹤楼》、李颀的《古从军行》、李商隐的《锦瑟》等。这些诗对仗工整、意境优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由于所选中文诗歌为古诗,鉴于中英文诗歌相互照应,文章选取了一些年代较早的英文诗歌作为素材,如The Rose in the Wind, How Do I Love Thee等。中英文诗歌各选60句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的数据见表1。

表1 中英文诗歌衔接手段数量统计表

二、数据分析

从统计数据结果看,英文诗歌中所用的衔接手段远远超过中文诗歌。具体差异如下:一是指称关系衔接和连接关系衔接在英文诗歌中出现的频率远高于中文诗歌出现频率,而且在英文诗歌中人称指称占相当大的比例,中文诗歌中零式指称使用较多;二是词汇衔接在中英文中都占很大比例,但不同的是中文诗歌用词汇衔接中的搭配关系比较多,而英文诗歌用词汇衔接中的重述关系较多;三是省略关系的衔接词在中英文诗歌的应用次数相当;四是替代关系在中英文诗歌中都较为少见。由于替代关系在中英诗歌中比较少见,所以下文重点分析其他四种衔接手段在两种语言中使用差异的原因。

指称关系 中文诗歌讲求意境、追求意合,而英文诗歌更注重句法形式,讲求形合。中文诗歌靠诗句表达的含义及创造出来的意境即可构成连贯的语篇,无需借助语法的衔接手段。如白居易的《向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整首诗只用了一个零式指称,没有任何其它连接性词语,但是四句话连接的自然得体,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寒冷的冬天邀请朋友饮酒的温暖画面。一方面是得益于特定的语境。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歌讲求精炼工整,用指称衔接反而显得冗余累赘了。英文追求流畅,然而语法又是流畅的基础。诗歌的连贯首先要符合语法规范。因而,指称词语较多也成为英文诗歌的一个特点。

英文诗歌中人称代词多,笔者对英文诗歌How Do I Love Thee进行分析,其中人称指称就用了25次。英语中的人称代词有主格、宾格、物主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变化,相比之下,中文中的人称代词只有你、我、他、她、它,更显单一,尤其是中文人称代词的所有格形式只需要在人称代词后加“的”,复数形式只需在人称代词后加“们”。由于中文没有英文丰富且变化多样的人称代词体系,表现在诗歌中的差异自然就很明显。当然,这种差异还体现在社会背景方面。西方思想较为开发,崇尚自由、人权、个人主义,这样的社会背景同样体现在文学作品创作中。在英文诗歌中与人相关的主题多,人称代词相应的也多。与中文诗歌的婉约相比,英文诗歌表达的感情直白奔放,人称代词数量自然会多。相比之下,中国古典诗歌常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物来影射人,这样的写法就减少了人称代词的使用。

此外,中文诗歌中使用的零式指称比较多。Li &Thompson认为(1)汉语使用的零式指称远比英语多;(2)汉语的零式指称不受句法限制。中文诗歌由于受到语言习惯、语境及对偶结构的限制,出现零式指称的频率也就更高。例如在陆游的《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通篇没有出现人称指称,但读者清楚地知道省略的指称是作者自己。这是中文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语篇外的零替代现象。中国古典诗歌感情表达委婉,零式指称很能体现中文意合的特点并能体现中国人的特性。

连接关系 在中国,古代王充说过:“意定于笔,笔集成文,文具情显。”这虽指汉语文字受意念支配,“意”与“文”同步,也说明了中文篇章以意统形,以意驭法。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开启了西方形态语言本体研究的先河,他总结了主谓结构为句子核心的语法规则,定义了西方语言中的重要词类名词和动词,这是对西方语言特征的准确概括。从此西方语言的研究着眼于形态研究。在英语中,由于受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影响,主谓框架结构研究在英语中传承下来。英语重形式链接,从基本句型到语段,都需要依仗形式,形成形式主轴。其中,使用显性连接词语是英语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在英文诗歌中被充分地体现。在诗歌A Psalm of Life中,连接关系衔接词共使用10次。“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 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for作为原因型的连接关系词,解释上文的原因,而and起增补作用,使其整体意义更加完整。如果没有连接词,读者会感到文章晦涩难懂,而加上连接关系词后,层次分明,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可见西方语法句法体系对英文诗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古典诗歌更加注重隐性连接,这是汉语语义型特征所要求的。张九龄的《感遇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诗歌中并没有用到连接词,在英文的惯用表达中,兰叶和桂花是并列关系,应该用and连接。然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不采用连接词语,但句子对仗依然工整,主题清晰,逻辑和语义关系有条不紊,清晰地勾勒出兰花与桂花在不同季节里绽放的图画。

词汇衔接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词汇衔接恰恰满足诗歌的条件。因为诗歌追求美感、和谐,通过词汇的搭配能更好地表现诗歌独特的魅力;因为诗歌富于丰富的感情,通过词汇的重述能够更好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感情。在李白的名篇《月下独酌》中,“月”字重述了4次,“影”字重述了3次,重述的意义主要在于强调。“月”是贯穿全诗的线索,多次重述能更好地表达主题。“影”给人一种孤单的感觉,多次重述表达作者排遣寂寞、无限凄凉的感情。而歌-舞这样的搭配,既规整又渲染了一种和谐的气氛,正是追求美感之所在。而在英文诗歌How Do I Love Thee中,作者10次重述I Love Thee,旨在强调自己的爱和深情,更好地表达主题和感情。而文中的depth-breadth-height这样的词汇衔接搭配,连贯又优美和谐,将全诗有机地统一起来。上面两例充分证明了词汇衔接在中英文诗歌中的地位,也说明了诗歌的特点对语篇衔接的影响。

经过对比发现,英文诗歌的重述比搭配多,而中文诗歌中的搭配比重述多。本文所选中文语料为近体诗。它对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每首诗句数固定(排律除外),每句诗字数固定,一般押平声韵、不许换韵、押韵位置固定,每句每字的平仄有规定,某些句子必须对仗。这样的特点决定了中文古典诗歌讲求搭配对偶,尽量避免重复。中国古代诗词作品多对仗工整,讲究韵律。而英文诗歌形式更加自由,没有太过拘泥的格式,因此作品中词汇衔接的搭配没有中文诗歌多;英文诗歌的感情多奔放强烈,重述更有助于自由地表达浓重的感情。

省 略 中英文诗歌的一大特点是凝练。诗歌的凝练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象的集中性,二是语言的精炼性。诗歌在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时,不是以广阔性和丰富性见长,而是以集中性和强化性见长。可以说,诗歌是关于意象的艺术,而诗歌处理意象的关键环节是对意象的强化。这必然要求语言必须是精炼、简洁的,用有限的语言去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尽可能地省略虚词,把非常有限的字词用在对实体性意象的描述上。中国自古有“炼字”之说,所谓“吟妥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追求语言精炼传神的体现。在英文诗歌中,如The Rose in the Wind中“Dip and swing, lift and sway, Dream a life In a dream, away”同样使用非常简练的语言。省略在中英文诗歌中的运用,简化了诗歌,使诗歌符合其本身的特点;同时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符合诗歌浪漫的特点。

三、结 论

通过以上对中英文诗歌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衔接性词语是篇章组织的重要纽带,衔接手段在中英文诗歌运用中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归根于两种语言本身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7]及语言环境和习惯的不同。所以在赏析中英文诗歌时一定要置身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套用一种语言中的分析模式去赏析另一种语言,要注重文化、语言习惯及语言本身的差异。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更好地了解中英文衔接手段的使用差异,能够为中英文诗歌的赏析、翻译研究及语言教学提供帮助。

[1]Halliday, M.A.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

[2]郭富强.汉英篇章连接对比分析及辩证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修订本[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5]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张德禄.衔接与文体—指称与词汇衔接的文体效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7]袁磊.想象与诗歌解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责任编辑:张新玲)

Comparative Study of Cohesive Devi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lassical Poetry

LI Cui-ping HU Jie-w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know the difference of cohesive devices us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lassical poetry by analyzing the selected data and explores the roots for the differences.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seek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 of textual cohesion in term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classical poetry; cohesive device; comparative study

I06

A

1009-8135(2011)01-0125-03

2010-10-19

李翠平(1980-),女,山西阳泉人,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语篇分析,教学法。

猜你喜欢
人称中英文代词
拼图
代词(一)
代词(二)
第35卷(2020年)A辑中英文总目次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APPITA 2015年第2期中英文摘要
APPITA 2013年第4期中英文摘要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