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意集聚区与“波希米亚族”

2011-10-09 05:27金元浦
艺术评论 2011年4期
关键词:阶层创造性艺术

金元浦

艺术创意集聚区与“波希米亚族”

金元浦

创意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总体的动员与政策支持,还必须有在市场中成长的企业主体的发展。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理念转换,而是如何实际运作,推动文化创意企业的快速生长,并发挥集聚效应,培育创意市场,打造并完善创意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因此,如何合理有序而不是一哄而上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创建创意产业集聚区,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尚不完整的风险产业,又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非常诱人的朝阳产业。正是具有如上的这种相反相成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才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效的政策支持机制,高技术的基础设施,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的重组场域,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网络和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交易平台。文化创意集聚区、孵化器,数字化高端技术与网络市场的融合,就是满足以上需求的产业发展模式。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特征、形态及未来发展趋向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化是园区的高级阶段。它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催生高新文化创意企业创业,打造产业集群,甚至在就业人数等方面均有重要功能和特征。

创意产业集聚区具有聚合、丛集和融合、交汇功能。产业集聚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产业集群或产业丛集。创意产业的各个部门在总体上可能有很大差别,但每一部类内却有着共同的或相近的属性。比如都生产同一类产品或相关产品;共同分享同一市场,采用大致相近的销售方式、渠道;产业上游的资源需求相同;智力及人力支持的群体相同或相近,科技理念与技术支持相同或相近。产业集聚区便可构成共同的产业运行链条。产业间企业间相互激荡,就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优势。在产业内,企业之间互动;产业外,企业可以结盟,共同对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产业集群因享有地理上的优势而有可能获得更便捷的有机发展,米歇尔·波特认为,这种产业的群集具有特殊的优势。地理位置接近也许会产生集群间的激烈竞争,但企业间却可以分享信息资讯,聚合特定的需求,继而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也能使一个个孤立的企业,从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中受益,同时刺激相关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群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波特将这种集群模式描绘为一个“钻石”形的结构。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企业集群具有较大的跨行业重新按需组合的特征;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应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内容产业方面的企业,应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应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还应有经济管理、商品管理方面的有经验的公司。这种构成利于开放集群内企业间的动态联系,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形成综合融汇的集群效应。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一种传统的形态——孵化器,在支持青年创意者创业,支持小企业、创意工作室(如海归创意园)的成长,助力创新企业管理、营销和生产性服务,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通过越界,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而从发展来看,数字化高端融合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是依托一定的实体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实物设施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上打造无界域、国际化的虚拟创意集聚区,建设一个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化网上市场和一个数字化的交易平台;构建“虚拟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这是未来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崭新模式。网上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可以更方便地集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个体创意者的最新技术成果,推动技术成果转让,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转换。

这一模式的要求是,网上虚拟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应当在当代文化潮流、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时尚基础上,构建某一创意产业(行业)科研、生产、流通、交易的数字化平台。吸引巨量信息汇聚,开展网上信息交换、商务交易和产品推介销售。这一网上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是面向世界市场的无国界的国际化平台,可以为世界各国的客商服务。它需要解决不同语言转换的问题,可设置多语种交流平台,建立完善的商务翻译服务。

与网上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相应,地上可有相应的实体型生产、物流中心或会展中心、贸易中心。可与定期的博览会、交易会相匹配,形成网上常设数字交易与地上会展业以及直接交易的立体交易系统。

总之,崭新模式的立体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将有机会全面实现官、产、学、研、投、贸等各个链环的数字化高端整合,代表着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波希米亚族”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集群性与聚合性对人才构成有着很高的要求。创意人才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有时候我们把他们称之为“波西米亚族”。

过去,我们一般总是从行业和部门来划分社会经济的各个产业门类,现在,当创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意人才和人力资本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文化经济学家理查·弗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一书中,便从职业的分类而不是从部门和行业的分类来分析和定位创意产业。他认为我们不能把创意简单视为一个部门或行业的分类,创意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创意阶层包括一个“超级创意核心”(super-creative core),这个核心来自“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们”构成……他们的工作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或)新的创造性内容。”除了这个核心,创意阶层还包括“更广泛的群体,即在商业和金融,法律,保健,以及相关领域的创造性专业人才。这些人从事复杂问题的解决,而这包括许多独立的判断,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和技能资本”。弗罗里达从这些非制造业中挑选出最好的部分,将之合并成创意阶层。即使将超级创造性核心和创造性专门人才去除,剩下的服务阶层仍是最大的职业团体,占整个劳动力的约45%。创意阶层约占30%,约12%的劳动者属于“超级创造性核心”。事实上,几乎所有保持了长久生命力的世界著名企业都是创意高度发达的企业,而多数世界著名企业家都是富有创意、推崇创意的企业家。研究表明,从事于诸如广告、建筑、交互休闲软件、音乐、电视和电影等创造性产业职位的人们,都是受过多重教育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这种高度融合的人才可遇不可求,数量也很少,因此就需要组建多专业合作的创意团队来达到这一要求。这就是在企业内、行业内、创意产业集聚区内配置不同的专业人才,形成多种创意人才的互补聚合优势,相互启迪激荡,以期获得灵感的迸发。一方面,创意产业无疑需要硬手:优秀的科学家、设计家、工程师、建筑师、投资人、金融家;另一方面,创意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形化、文化化和艺术化,所以创意产业需要“波西米亚人”:富于灵感的艺术家(包括先锋艺术家)、民间艺人、自由撰稿人、文化学者,甚至哲学家。这些人来到艺术创意集聚区,是因为这里有理解,有宽容,有对波西米亚族的“特赦令”。 艺术创意集聚区宽容地看待艺术家的蓬头垢面、放荡不羁,宽容地接受文化人的奇谈怪论、特立独行,宽容地接纳设计家的奇思妙想和其作品的奇形怪状,而且总是鼓励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艺术创举。就像巴黎左岸,左岸的咖啡馆,给最震撼世界心灵的思想大师们——萨特、波伏娃、加缪,还有毕加索、魏尔伦以最广阔的思想的空间;给以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宽容;给那些初期艰难、后世灿烂的各种新兴画派以滋养。

这就是那种艺术家需要的创意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创意的场效应。那是一种类似物理上的磁力场,它将一种艺术的磁力线织就一个无形的空间。进入这个磁力场,你会变得“心有灵犀一点通”,你会找到艺术的知音,沟通的朋友,碰撞的思者,对弈的高手,而这就是所谓的“场效应”。

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语境中,创意人才在全世界城市间频繁流动,英语世界的流动更甚。因为不仅市场在寻求创意人才,创意人才也在寻找和选择最能够实现其价值和抱负的市场和环境。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指环王”总设计者约翰·豪在新西兰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以后回到欧洲,到瑞士从事新的创作。笔者曾问他,如果中国邀请他来工作,他是否愿意,他表示,一个艺术家,只要能实现他的艺术抱负,有更好的创作和制作环境,他为什么不来呢?

除了要考虑工作环境,还要考虑创意人才的生活场所。要对创造性阶层的生活进行更全面的观察。创意团队创意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一种适合他成长的语境和氛围,需要一种环境和组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创造性都需要背景,创造、创意和发明总是“不择地而出”的“神来之笔”,但毕竟宽松、惬意、自由、舒展的环境更宜于创新、创意的发生发展。创意是一种过程,是从内在精神活动、知识聚敛发散,到技术操作实践的一个复杂过程,它依据于创造者灵感的触发,独异性的张扬,和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弗罗里达即认为,创意阶层的成员“有一种共同的创造性气质,即对创造性、个性、差异和价值的重视。……每一个方面和每一创造性的显现——科技的,文化的,经济的——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我们把这种精神气质称之为“波西米亚性”:自由,无拘无束,狂放不羁,长发飘飘或不修边幅,特立独行,这种性格特征影响着创意阶层对工作的选择,影响到他们对工作地、所工作城市的选择,对在哪里居住的选择,乃至乐于购买哪类物品,怎样将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分开等等。

因为创意阶层的精神气质表现于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偏爱能提供多种选择富有活力的城市和社区。那些“在技术、人才群和宽容”的程度上排在前列的城市将吸引大批创意阶层的成员,形成自我促进的良性循环。他们追求一种“创意氛围”。创意集聚区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创意氛围(creative milieu)。什么是创意氛围?英国创意城市经济的著名专家查尔斯·兰德利解释说:创意氛围是一种空间的概念,指的是建筑群、城市的某处,甚至整座城市或区域。——像巴黎左岸,也像今日北京“798”艺术区和宋庄艺术区——它涵盖了必要的先决条件,足以激发源源不绝的创意点子与发明的一切“软”“硬”件设施。这类环境是实质的,它源于一个城市“有效地在城市的‘基因码’中深植创意,并获得显而易见的成功”。

反过来,“创意阶层”也培植了艺术、音乐、夜生活、创建了新的名胜,比如纽约的“硅港”,伦敦的切尔西(伦敦的自治城市,文艺界人士聚居地),那里的房屋租金自1996年始增长了很多倍。美国国家管理者协会声称“创新产业,非营利机构和独立艺术家都是一个成功的地区居住环境的不可缺少部分。”而上海的“新天地”,八号桥,北京的“798”、宋庄、三里屯的情形也完全类似。

当然,最好的艺术创意集聚区,是在这里拥有简单舒适的生活环境,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精神交流的便利平台,艺术理念的实践场域,以及创意产品(作品)的成功销售与成功传播,这应是当代中国众多艺术集聚区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一味的商业开发,不但违背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原旨,造成对艺术自由空间的挤压,而且不利于艺术“场效应”的建立,迫使艺术家的迁出与撤离。

责任编辑:李 雷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阶层创造性艺术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纸的艺术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