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而波兴 木茂而乌集

2011-10-27 03:45鄢文龙
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 2011年3期
关键词:名家选材命题

鄢文龙

高考复习,只有观洛邑更知镐京,日就月将,才能疑窦顿开。只有对前一年的试题有过全面的分析,才能心中有数,才能目无全牛,才能稳操胜券。

一、命题特点与规律分析

1命题特点述评

与前几年相比,大纲卷与新课标卷大体稳定。其中,变化较大的主要体现在全国新课标卷、北京卷、天津卷、山东卷和江西卷。这五卷突出的变化是:

全国新课标卷的诗歌鉴赏五年来首次取材唐诗,用的语料是非名家名篇——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考查角度全面且针对性较强,既考查了对诗人感情的分析,又考查了写作上情景关系的处理,综合度较大。

北京卷增加了一个开放性题目:(张耒《示柜秸》)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分值高达10分,真正考查了考生的概括能力。

天津卷的诗歌阅读材料再次回归到常态形式的一首宋诗的赏析,且分值由往年的6分增加为8分。而文言文的阅读材料,由2009年的诸子百家的《管子》,2010年的唐代笔记小说,到2011年则换成了顾炎武的《日知录》中的选文。尽管文言短文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似乎在凸显选材的动态变化,有意回避选材的撞车,但不巧也在笔者的命题之列,此命题笔者曾发表在《试题与研究》。

山东卷的古诗文选材避开了常规范围,既没有考查著名诗人的作品,也没有考查二十四史中的内容。诗歌考查的是唐代诗人储光羲的《咏山泉》,文言文考查的是诸子中的《管子》。

江西卷的文言文阅读大胆删去有关内容理解的两个题型,新增文言断句题,不能不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2命题规律探讨

①赋分权重增加,不能不对古诗文阅读引起高度重视

与往年古诗文阅读赋分大致稳定在27分左右相比,2011年古诗文阅读赋分权重明显增加,平均分值增加到29.3分,最高的是上海卷38分,最低的是重庆卷25分。上海卷、北京卷、浙江卷、全国新课标卷、湖南卷、山东卷和辽宁卷赋分均在30分以上,这提醒考生,不能不对古诗文阅读引起高度重视。

其中,古诗的鉴赏赋分大致稳定在8分左右,但也出现高低悬殊的变化,北京卷最高达17分,全国新课标卷也不少,达11分,最低的当是重庆卷,只有6分。

而文言文阅读中翻译的赋分,大致稳定在10分左右,但江西卷已有所突破,高达12分,福建卷、上海卷和浙江卷则相对较少,或6分,或7分。明显的变化是因断句的增加,而导致这些试卷测评赋分减少,实际上断句就是变相的翻译能力考查。

②选材视域大变,更应高度重视考点的训练

A古诗词鉴赏

a.宋诗主流,唐诗宋词并驾齐驱

17套试卷中,命题者不约而同地把命题视域转向宋诗,高达7首,而唐诗宋词则各入选3首,呈现并驾齐驱趋势,元明清三代则共选诗4首,其中元末明初诗1首,明诗1首,清诗词各1首。

b.非名篇主流,名人与非名人位居同列

17套试卷中命题者出现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一是注重名家,大胆地从杜甫、周邦彦、欧阳修、黄庭坚、苏轼、辛弃疾和高启等名家作品中选材命题,特别是黄庭坚的作品,两次入选,分别是江西卷的《清明》,辽宁卷的《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一是远离名家,刻意从非名家作品中挖掘可作命题的材料,选择考查角度考查学生。

两者所选作家大致相等,名家人选8人,非名家人选9人。但无论名家与非名家,命题者似乎在体现一个公正公平原则,这就是避免因选名作而造成与考生平时训练的撞车。正因为如此,命题者都把选材视域放在非名篇上,比例高达94.1%,只有江苏卷大胆地选择了杜甫《春日忆李白》的名人名作。

B.文言文阅读

a.传记主流,选材范围扩大

从17套试卷看,命题者有关传记类的选材高达10篇,传记仍为主流。传记选材由以往的以《二十四史》为主,之后半壁江山,之后又三足鼎立,到今天已减少到4篇,只涉及《新唐书》、《旧唐书》、《宋史》和《明史》,但仍不可忽视。所不可预料的是其选材范围之广,如宋代苏轼的《陈公弼传》,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清代蓝千秋的《江公皋传》、全祖望的《万贞文先生传》、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和《纲鉴易知录》。因此,复习时不应再以选材作为切入点,而应高度重视考点的训练。

b.元明清作品,逐渐升为主流

纵观17套试卷,命题者从元明清作家作品中选材已高达8篇,将近一半,特别是清代作品占6篇,超越1/3。而元明清作品较多出现仿古现象,其难点不容忽视。

C.体裁百花齐放,“录”体逐渐登录

命题者除以传记为主进行文言文阅读考查外,渐次选人“录”、“训”、“疏”、“序”、“记”、“志”、“书”和“轶事”等体裁的作品,其中,“录”体较多,如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清顾炎武《日知录》和《纲鉴易知录》等。但其万变不离其宗——“叙”与“议”。

③考点——断句渐次递增,主观题型增多

断句的考查有渐次递增趋势,北京卷赋分高达5分,广东卷、重庆卷、浙江卷、湖南卷和江西卷都已纳入考查,赋分在3分左右,从题型上看,大都采用主观答题式,只有湖南卷和江西卷采用选择题方式。

3创新题型迭出

北京卷文言文阅读第8题以补出词语的方式考查句意的理解,虽不用翻译句子,但实际仍是考查句子的翻译,形式新颖。

江西卷诗歌鉴赏选用黄庭坚的《清明》,考查诗中典故出处,以新形式巧妙地考查了文史知识。

辽宁卷诗歌鉴赏从画境、真景及两者关系对诗歌作鉴赏,前所未及。

4命题亮点可鉴

北京卷诗歌鉴赏中增加理解阐发题——第13题:(张耒《示柜秸》)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此题题型新颖。

湖南卷选择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孟子·梁惠王上》和《墨子·兼爱中》中的语句,要求分析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看法,这真正考查了新课标中的选修学习内容,突出了文化著作的研读。

福建卷的文言文选择元代虞集《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作为命题材料,涉及历史文物保护,见微知著,对朋友为官一方多有期待,正面导向,突出人文。

二、2012年考向预测与示例

1古诗词阅读

除注重常规考测内容外,将更大可能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①指出线索,分析情与景的关系。如:

全国大纲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瞑,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

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②涵咏内容,说明哲理的现实意义。如:

天若无霜雪

唐备

天若无霜雪,青松不如草,

地若无山川,何人重平道。

这首诗形象而通俗地说明了怎样的哲理?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没有高山,便显不出平地。没有艰难困苦的环境,不能考察和识别一个人真正的品质和思想;事物都是在相互比较中,才显出其优劣,人们才能决定轻重和取舍。

③赏析名句,品味入情入境入诗。如:

山东卷第14题(1):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④对比赏析,求同与发散相结合。如:

湖北卷第14题(1):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⑤整体把握,突出开放性与探究性。如:

天津卷第14题: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又如: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讽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你认为呢?

[参考答案]

我们认为后说更为可取。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

2文言文阅读

①重古视今,重点考查古今异义的微殊差别。

②透视多义,指向一词多义中熟词生义的考查。

③动态诠释,注重词类活用后的语境意义检测。

④虚不可轻,尤其关注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

虚词的考查有11卷涉及,其中北京卷与重庆卷虚词、实词综合考查。其出现频率依次为:以(5次)、于(5次)、其(4次)、而(4次)、之(3次)、因(3次)、且(3次)、为(2次)、则(2次),也、乃、所、及。偶尔出现。

⑤筛选信息,传记中的叙述与各类文体中的议论并重。

⑥理解内容,注重从文本出发并突显语境中的分析与综合。

⑦语句翻译,突出活用、异义、多义与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

⑧句读断句,突出标志性与古今异义的潜在考查。

三、应试策略

1轻选材,重考点

从历年的试卷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在有意回避名家名作,而中国的古诗词曲文,光名家名作就浩如烟海,非名家名作就更阔大无边。因此,任何想在选材上押中材料的心理都是不正确的,即使押中,其考点的切入角度也不尽一样,反而可能起反作用,影响答题,影响给分。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最好的应试方法就是在考点训练上下工夫,不放过一个考点,全力以赴,加强训练,以不变应万变。

古诗词鉴赏,注意加强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训练,准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文言文阅读中实词的复习,要高度重视一词多义中的熟词生义和古今异义的微殊差异;虚词的学习重视“以”、“于”、“其”、“而”、“之”、“因”、“为”、“则”等高频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的理解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为重点;翻译训练的重点是积累文言固定格式的语译,发现并译准文言特殊句式,注意词性的变化,特别是使动、意动、名词动用和名词作状语;筛选文中信息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特别应注意从文中筛选有关人物、结构、地点、议论、抒情、道理、情感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应把准四个角度:人物事迹、具体情节、人物思想品质和事件意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应特别注意发现透露作者观点的线索,有的借叙述人物事件中选用褒贬义词表达,有的假托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有的借笔下对正反人物的不同描述呈现,有的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有更为直接的表达,通常通过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或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性语言乃至说明文中的评述性语言来表达。答题时,我们可以根据以上规律,从阅读中筛选出作者的看法。

2习教材,重迁移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高考试卷所涉及的考点实际上都是教材知识的迁移。只有认真学习与整理课本所学知识,才可“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

3研考纲,重方法

每年的大纲与说明,是命题的依据,更是考生复习的蓝本,认真扣紧考纲,明确命题趋势,才能有的放矢。

复习的方法首先要善于整理,其次要善于把握答题技巧,用行话答题。

4重比较,求其异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创新。

不论是诗歌鉴赏,还是文言文阅读,既要善于通过比较发现其相同之处,更要善于发现其不同之处。2011年湖北卷的诗歌鉴赏,将刘敝的《登城》与苏轼的《望湖楼晚景》进行对比赏析,就是在指出其相同之外,让考生发现其不同。

5重表达,求其准

除了古诗鉴赏、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表达外,文言文的阅读又出现一种新的题型——简答题,这就要求考生进一步重视语言表达能力,准确将所答问题信息准确化。如:

湖南卷第8题: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

福建卷第9题:(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6从开放,探其究

探究性阅读能力的考查,是新课标新增加的一项能力,大部分试卷将这一能力放在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中考查,但也有少数试卷移入古诗文阅读中考查。如:

北京卷13题: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就是一个开放性试题。

天津卷第14题(3)小题: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这就是一个探究性试题。

辽宁卷第9题: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这是一个开放性试题,极富探究性。

猜你喜欢
名家选材命题
名家与楚雄
名家题词
我爱你,妹妹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
名家寄语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选材“碰头”好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