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词“等”在汉语史上的句法、语义特点考察

2011-11-02 02:12陈秀兰
河池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助词复数司马迁

陈秀兰

(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助词“等”在汉语史上的句法、语义特点考察

陈秀兰

(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在汉语的发展史上,助词“等”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列举,二是表示复数。表示列举的“等”可以附着于单项或多项的专有名词、普通名词之后,表示择类举例、列举未尽、列举已尽三种关系,多作中心语,少作修饰语。表示复数的“等”只能附着于单项的代词、表示尊称与谦称的名词、普通名词之后,表示具有内在联系的群体间的同类聚合关系或者相互之间彼此对等的同类聚合关系,多作中心语,少作修饰语。助词“等”表示列举的用法早于表示复数的用法。

助词“等”;句法;语义;汉语史

一、引言

助词“等”是指那些出现在代词、名词之后的“等”,如:

(1)惊诧也好,疑惑也好,只得“入乡随俗”,遵守“山姆大叔”的法律,我等赶紧下楼坐入出租车内,关照司机“快,开往税务局。”(转引自《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2)想是你等派人从他府中盗来,离间我们。……朕的龙袍玉玺、御剑宝刀,岂能容你等狂徒攫取!(刘心武《贾元春之死》)

(3)李先生们因为行李累赘,没赶上第一条船。可是李梅亭语气里,俨然方才船上遭遇空袭的恐怖是代替辛楣等受的;假如他没把大菜间让给辛楣们,他也有上摆渡船的优先权,不会夹在水火中间。(钱钟书《围城》)

(4)接着何嫂、张嫂等几个女佣又过来请安,这都是他们本房雇用的。(老舍《家》)

(5)那时节有一个北京知青慰问团要来调查知青在下面的情况,尤其是有无被捆打逼婚等情况,因此队长更不乐意想起我来。(王小波《黄金时代》)

例(1)(2)的“等”位于人称代词“我”“你”之后,表示复数;例 (3)的“等”位于专有名词“辛楣”之后,表示列举;例(4)的“等”位于专有名词“何嫂”“张嫂”之后,表示列举;例 (5)的“等”位于普通名词“被捆打逼婚”之后,表示列举。

关于现代汉语的“等”的词性、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前贤时能多有研究。有三种观点:一、认为“等”是代词,以杨淑璋 (1981)、刘公望 (1988)为代表;二、认为“等”是准复数助词,以邢福义 (1996)为代表;三、认为“等”是列举助词,以吕叔湘(2003)、张谊生(2004)、朱军(2008)为代表。从汉语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以为现代汉语的“等”当是属于助词,既可以表示复数①只是用例较少而已。,又可以表示列举②这是助词“等”的主要用法。。这是继承古代汉语助词“等”的用法发展而来的。在汉语的发展史上,助词“等”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列举,二是表示复数。并且,表示列举用法的“等”早于表示复数用法的“等”。下面我们从汉语史的角度具体谈谈助词“等”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点。

二、“等”表示列举

(一)“等”的附着对象

“等”附着于 X之后,X可以是单项式,可以是多项式;可以是词,可以是词组;可以是普通名词,可以是专有名词。如:

(6)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墨子·公输》)

(7)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8)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銍人董緤、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9)胡粉、白石灰等,以水合之,涂鬓须,不白。(西晋张华《博物志》卷四

(10)如含影藏形,及守形无生,九变十二化二十四生等,思见自中诸神,而内视令见之法,不可胜计,亦各有效也。(晋葛洪《抱朴子》卷十八)

例 (6)是单项式,例 (7)(9)是二项式,例 (8)(10)是多项式。例 (7)(9)是词,例 (6)(8)(10)是词组。例(6)(7)(8)(9)是专有名词,例 (10)是普通名词。在句子中,X内部各项都是依靠语序排列在一起,不依赖连词或其它词类。

(二)语法功能

1.助词“等”只能附着于 X之后,不能单独使用。如:

(11)赵绾、王藏之等,以儒术擢为上卿,而有奸利残忍之心。(西汉桓宽《盐铁论》卷四)

(12)卢奴令田光与公孙弘等谋反,其且觉时,狐鸣光舍屋上,光心恶之。其后事觉坐诛。(东汉王充《论衡》卷十六)

2.X多是体词性词语。如:

(13)及惠王即位,夺其大臣园以为囿,故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谋召燕、卫师,伐惠王。(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14)赵王彭祖、列侯让等议曰:“安废法,行邪僻,诈伪心,以乱天下,营惑百姓,背叛宗庙。春秋‘无将,将而必诛。’安罪重于将,反形已定,图书印及他逆无道事验明白。”(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二)

3.“X等”多作中心语,少用作修饰语。如:

(15)十三年,齐人管至父、连称等杀其君襄公而立公孙无知。(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16)顾大农等以术体躬稼,则后稷之烈,军四出而用不继,则天之财少也?(西汉桓宽《盐铁论》卷三)

(17)是以先帝诛文成、五利等,宣帝建学官,亲近忠良,欲以绝怪恶之端,而昭至德之途也。(西汉桓宽《盐铁论》卷六)

(18)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东汉王充《论衡》卷三十)

例 (15)“管至父、连称等”作主语,例 (16)“顾大农等”作主语,例 (17)“文成、五利等”作宾语,例 (18)“丁伯等”作状语。

4.语义内涵

助词“等”所表示的语义性质,有择类举例、列举已尽和列举未尽三种,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类:

A.单项式 +“等”。“等”表示择类举例或突显举例。如:

(19)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汉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

(20)元帝之初,有凤凰下济阳宫,故今济阳宫有凤凰庐。始与李父等俱起,到柴界中,遇贼兵,惶惑走济阳旧庐。(东汉王充《论衡》卷二)

B.单项式 +“等”+确数词语。“等”表示择类举例或突显举例。如:

(21)宗卫相齐,遇逐,罢归舍,召门尉田饶等二十有七而问焉,曰:“士大夫谁能与我赴诸侯者乎?”田饶等皆伏而不对。(西汉刘向《说苑》卷一)

(22)大赦天下,遣太仆王恽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汉班固《汉书·平帝纪》)

C.多项式 +“等”。“等”可以表示同类人、物列举已尽,概括煞尾;也可以表示同类人、物概括未尽,隐含省略。如:

(23)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

(24)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25)幽、厉王之去夏世,以为千数岁,二龙战时,幽、厉、褒姒等未为人也。(东汉王充《论衡》卷五)

D.多项式 +“等”+确数词语。“等”表示择类举例或突显举例。如:

(26)星、辰、水、火、沟、渎,皆六宗之属也。今或未特祀,或无兆居。谨与太师光、大司徒宫、羲和歆等八十九人议,皆曰……(汉班固《汉书·郊祀志》)

E.单项式 +“等”+约数词语。“等”表示择类举例或突显举例。如:

(27)自赵广汉诛后,比更守尹,如霸等数人,皆不称职。(汉班固《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28)曰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曰磾独不敢。(汉班固《汉书·霍光金曰磾传》)

F.多项式 +“等”+约数词语。“等”表示择类举例或突显举例。如:

(29)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汉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

(30)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汉班固《汉书·萧望之列传》)

三、“等”表示复数

(一)“等”的附着对象

“等”附着于 X之后,X必须是单项式,不能是多项式。“等”可以附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表示尊称和谦称的名词、普通名词之后表示复数,不能附着于专有名词之后表示复数。

1.“等”附着于人称代词“吾、汝、我、尔、若、你、他、余、予、俺、渠、某”之后,如:

(31)贯高、赵午等十余人皆相谓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长者,不倍德。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汙王为乎?”(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32)尔时佛告放牛人言:“汝等今者,莫大忧怖。彼水牛者,设来抵我,吾自知时。”(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六)

(33)时诸饿鬼咸共同声白目连言:“我等宿世俱在于此王舍城中为长者子,憍慢放逸。”(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五)

(34)畅临终谓诸子曰:“昔丞相事难,吾缘竺司马得活,尔等必报其子弟。”(梁萧子显《南齐书》卷四十一)

(35)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36)猴王道:“我本是花果山水帘洞天生圣人孙悟空。你等是甚么官位?”十王躬身道:“我等是阴间天子十代冥王。”(明吴承恩《西游记》三回)

(37)八戒,我与你去解脱他等。(明吴承恩《西游记》六六回)

(38)许文穆公典己丑试,余得登榜,约日聚射所,戒厉之。……文穆大言曰:“中后,索赏赐者必多,分毫皆不可与,即如我轿上、门上,一切拒之。从我言者为好门生,不从者反是,我密切体察,定人品高下。”闻者谓平平无奇。由今思之,即是宋举主问生事之说。生事足,则取与明,进退轻,赏赐节,则一切饮食、衣服皆可类推。文穆独挈出,俟人领悟,当是时,余等安然,不闻有座主一役一钱之费,其虑长,其忧切,不下带而道存矣。(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九)

(39)闰初,诣张冶生……久之,张出迓止。予云:“刘元美当来已。”……张都不作主,予等亦复不知为客。欢呼久之,予告去。(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卷六)

(40)(生、末扮父老上)白发年来公事寡。听儿童笑语喧哗。太守巡游,春风满马。敢借着这务农喧哗?俺等乃是南安府清乐乡中父老。恭喜本府杜太爷,管治三年,慈祥端正,弊绝风清。(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八出)

(41)上切于时政,而颇倚注于台衮之臣。每命相,密召学士草诏,及进本,上辄多改注。即顾谓左右曰:“朕处渠等极位,复以美词褒之,所冀为朕戮力同心,以成大化。”(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

(42)今日五鼓忽摧,仆大惊,已谓更人必齑粉矣,急开堂扉呼之,五吏俱声喏。仆怪问曰:“汝辈夜来何处打更?”更夫对曰:“某等皆见甲士数人仗戈叱起,令速移东廊,稍缓则死。时惊怖颠仆,疾走而去,未及廊,其厅已摧。”(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中)

2“等”附着于指示代词“此、是、彼、斯、这”之后。如:

(43)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设任此等,故师史能致七千万。(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44)于六触入处,住于不律议。是等诸比丘,长夜受大苦。斯等于律仪,学当勤修习。(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十一)

(45)汉三年,汉王击楚,大战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谓左右曰:“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汉司马迁《史记·黥布列传》)

(46)斯等道人,不自生活,但仰百姓。(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五)

(47)这等乱法度的,都押去本家门首枭令了,全家迁入云南。(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十)

3“等”附着于表敬称的名词“公、君、卿、仁、仁者”、表谦称的名词“小人、小将、小官、晚生、小仙、贫道、贫僧”之后,如:

(48)高祖……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49)留侯子张辟缰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缰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汉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

(50)时莲花王答其太子及以诸臣:“我于今者不见卿等有过状耶?”(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四)

(51)令仁等乘兵威方振之余,遣人抚谕,果负固不服,乃用兵剿之未晚也。(明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卷十五)

(52)于时四臣遥见世尊与众僧俱,即诣佛所,稽首足下,退住一面。世尊问之:“诸仁者等欲何所凑?”(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五)

(53)众邻舍告道:“小人等虽在晁保正邻近住居,远者三二里田地,近者也隔着些村坊。他庄上如常有搠枪使棒的人来,如何知他做这般的事?”(明罗贯中、施耐庵《水浒传》十八回)

(54)忽又见陶、张、辛、邓四大元帅,也问何往,行者道:“要寻昴日星官走走。”四元帅道:“星官今早奉玉帝旨意,上观星台巡札去了。”行者道:“可有这话?”辛天君道:“小将等与他同下斗牛宫,岂敢说假?”(明吴承恩《西游记》五十五回)

(55)[副净打恭介 ]晚生等已废之员,还蒙起用;老师相为国吐握,真不啻周公矣。(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

(56)[众 ]岂敢。小仙等告辞。(清方成培《雷锋塔》第十七出)

(57)太尉道:“目今天子宣诏,如何得见?”真人答道:“容禀:诏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且请太尉到方丈献茶,再烦计议。”(明罗贯中、施耐庵《水浒传》一回)

(58)三藏道:“既要捕贼取宝,不劳再宴,贫僧等就此辞王,就擒捉妖怪去也。”(明吴承恩《西游记》六十二回)

4“等”附着于一般名词之后。如:

(59)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以为宜。臣等为宗庙社稷计,不敢忽。愿大王幸听臣等。”(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60)诸船师等,察众坐定,手自斟酌肴膳饮食。(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二)

(61)唐邓玄挺入寺行香,与诸僧诣园观植蔬。见水车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乃曰:“法师等自踏此车,当大辛苦。”(隋侯白《启颜录》卷上)

(62)更行十里,又见夜叉辈六七人,皆持兵器,铜头铁额,状貌可憎恶,跳梁企踯,进退狞暴。遥见四郎,戢毒栗立,惕伏战悚而拜。四郎喝问曰:“作何来?”夜叉等霁狞毒为戚施之颜,肘行而前曰:“奉大王帖,专取张遵言秀才。”偷目盗视之状如初。四郎曰:“遵言我之故人,取固不可也。”夜叉等一时叩地流血而言:“在前白衣者四人,为取遵言不到,大王已各使决铁杖五百,死者活者尚未分。四郎今不与去,某等尽死,伏乞哀其性命,暂遣遵言往。”四郎大怒,叱夜叉。夜叉等辟易,崩倒者数十步外,流血跳迸,涕泪又言。四郎曰:“小鬼等敢尔!不然,且急死。”夜叉等啼泣喑鸣而去。(唐郑还古《博异志》)

(63)甲戌春,长山相君殁于戌所,同乡总宪张华东等相约于朝房候乌程,求代题给勘合归里,乌程不肯,曰:“此事如何使得?”众等各无辞而退。(明杨世聪《玉堂荟记》卷上)

从上面的文献用例可以看出,表示复数的“等”附着于表示称谓的名词和普通名词之后是有条件的。它的前面对相关的人物都有所交代。如例(50)“莲花王答其太子及以诸臣:‘我于今者不见卿等有过状耶?’”中的“卿等”就是指前面出现过的“太子和众大臣”,例(53)“众邻舍告道:‘小人等虽在晁保正邻近住居’”中的“小人等”就是指前面出现过的“众邻居”,例(61)“与诸僧诣园观植蔬。见水车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乃曰:‘法师等自踏此车’”中的“法师等”就是指前面出现过的“诸僧”,例 (62)的“夜叉等”就是指前面的“夜叉辈六七人”。这样的语言环境是表示列举的“等”所不具备的。

(二)语法功能

1.助词“等”只能附着于 X之后,不能单独使用。如

(64)佛告目连:“彼饿鬼等皆为业风之所吹去,非汝声闻所能知见。”(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五)

(65)[众 ]过蒙丞相宠渥,小官等权且告辞。(明冯梦龙《清忠旗》第六折)

2.X多是体词性词语。如:

(66)若物少者,为我劝化诸檀越等,令共设会,使我等辈脱饿鬼身。(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五)

(67)后邕与其徒众隐太白山,一旦,谓众僧曰:“当与师等还京。”众敬邕,皆从之,即下山。夜宿武功,未明便发,谓众曰:“师等努力,今暝必须入城。”(唐唐临《冥报记》卷上)

3.“X等”的句法功能主要是用作中心语(主语,宾语),也有用作修饰语(定语、状语)。只是后者用例少于前者。如:

(68)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69)须臾间,三海龙王拥至,问:“大哥,有何事命弟等?”敖广道:“孙大圣在这里借雨助力降妖。”(明吴承恩《西游记》四十一回)

(70)我等之名,所谓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寿千龄、叶万椿、鸣九皋、岑一峰也。(晋葛洪《神仙传》卷六)

(71)当今远夷率服,百谷丰稔,贼盗不作,内外宁静,朕喜得此事,故共公等乐欲。此非朕一人之力,亦由公等共相存辅。(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卷四)

例(68)“吾等”作主语,例(69)“弟等”作宾语,例(70)“我等”作定语,例(71)“公等”作状语。

(三)语义内涵

1.代词 +等

代词 +等,可以表示人的复数,也可以表示物的复数。如:

(72)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卷二)

(73)唐开元中,玄宗皇帝……梦二十七仙人云:“我等二十八宿也,一人寓直,在天不下。我等寄罗底间三年矣,与陛下镇护国界,不令戎虏侵边。众仙每易形,混迹游处耳。”(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卷五)

(74)或者吉凶祸福、利不利之所从生,无有奇怪,非人所意如是者乎,此等可畏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四)

(75)不佞一日对客叹曰:“天下最误人的是‘体面’两字。”客曰:“何也?”曰:“假如吾家闲房借人住,初先不察,赁与做贼人,或悖义逃来之人,自己先不是了。至官府诘捕,主人来跟寻,一切听之连忙说我家不是,已是迟了。若主人要争体面,家人又贪些酒食钱财,极力庇护,不容色摄掌管,自云吾家体面好看,殊不知外有体面,内有肚肠。这等都是肚肠一团私欲的话头,但知有已,不知有人恶在,其为体面之好看也。”客笑而退。(明李乐《见闻杂记》卷三)

(76)然入弦索者,惟《亻刍梅香》、《倩女离魂》、《王粲登楼》三本。今教坊所唱率多时曲,此等杂剧古词皆不传习。(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

例 (72)(73)表示人的复数,例(74)(75)(76)表示物的复数。它们都是表示群体义,也就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计确数、不计确数的同类聚合关系。也可以表示交互义,也就是相互之间彼此对等的同类聚合关系。如:

(77)(转向贴介)多蒙娘娘怜念,只求与上皇一见,于愿足矣。(贴)也罢。闻得中秋之夕,月中奏你新谱“霓裳”,必然邀你。恰好此夕正是唐帝飞升之候。你可回去,令通幽届期径引上皇,到月宫一见。何如?(旦)只恐月宫之内,不便私会。(贴)不妨。待我先与姮娥说明。你等相见之时,我就奏请玉音到来,使你情缘永证便了。(清洪昇《长生殿》第四十七出)

“你等相见”即是指你俩相见。此类用例较少。

2.名词 +等

名词 +等,表示名词所指称的某一类人的复数,也就是这一类人的同类聚合关系。如:

(78)时提婆达多白阿阇世王言:“佛诸大弟子等今皆不在,如来单独一身,王可遣信往请如来。”(东汉失译《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四)

(79)于是诸天子等悉来集会,一名神妙,二名天妙,三名欢豫,四名加欢,五名栴檀,六名大悦,七名寂然,八名寂律。(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卷七)

(80)崔承宠……对宾侣常衣覆其手,然酒酣辄袒而努臂戟手,捉优伶辈曰:“蛇咬尔。”优伶等即大叫毁而为痛状,以此为戏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八)

(81)众老汉都跪下禀道:“老汉等生在北京,长在大名府,不曾见今日这等两个好汉将军比试。今日教场中看了这般敌手,如何不欢喜!”(明罗贯中、施耐庵《水浒传》十三回)

(82)两个听了,拜伏在地道:“已闻及时雨大名,谁不知道。只是小弟等无缘,不曾拜识。原来兄长果有大义!”(明罗贯中、施耐庵《水浒传》六十回)

3.“X等”之后可以用确数词。如:

(83)遇路上该有这般魔障,解脱我等三人,与他做护法。(明吴承恩《西游记》五十七回)

(84)罗真人便道:“汝等三人又来何干?”戴宗道:“特来哀告我师慈悲,救取众人免难。”(明罗贯中、施耐庵《水浒传》五十三回)

(85)嘉靖三十一年春三月,倭登黄华。勇士某等三十六人接战,死之。(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三十)

(86)皇后数言欲召见尔等七人命妇,其令即赴柔仪殿见。(明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卷六)

(87)顷于二十一日文华殿日讲毕,卿等五员面献刊行有像《辽东传》一册,出诸袖中,合词奏曰:“此熊廷弼所以掩饰夸功,希图脱罪。”朕亲览之,竖发切齿。(明文秉《先拔志始》卷下)

4.“X等”之后可以用约数词。如:

(88)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今天下安定,以爱幼易太子骨肉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西汉刘向《新序》卷十)

(89)前者令皇太子躬听朝臣启事,欲以练习国政,恐听览之际,处置或有未当。自今诸司奏启,卿等二三大臣,更为参决可否,然后奏闻。(明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卷三)

三、小结

(一)通过对助词“等”在历史文献中的用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助词“等”表示复数与表示列举的语境是不同的。表示列举的“等”可以出现在单项式、多项式之后,可以出现在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之后,但是不能出现在代词、表示敬称与谦称的名词之后。表示复数的“等”只能出现在单项式之后,可以出现在代词、表示尊称与谦称的名词、普通名词之后,不能出现在专有名词之后。助词“等”表示复数与表示列举的语义内涵是不一样的。表示列举的“等”所表示的语义内涵是列举未尽、列举已尽、择类举例三种。表示复数的“等”所表示的语义内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群体间的同类聚合关系或者是表示相互之间彼此对等的同类聚合关系。表示复数的助词“等”与表示列举的助词“等”的语法功能都是多作中心语,少作修饰语。

(二)关于助词“等”表示复数与表示列举用法孰先孰后的问题,朱军先生在他的《列举助词“等”及相关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研究》①《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 1期,P43。一文中认为:

因为从“等”用法的发展来看,“尔等”、“吾等”是列举式中“等”的直接源头。

通过调查助词“等”在历史文献中的用例,我们以为朱先生此论点有失偏颇。从历史文献中“等”的用例来看,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用例当是《墨子》②依据电子语料库《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中的一例:

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张耳陈馀列传》)

助词“等”表示列举的用法早于表示复数的用法,并且,“等”表示列举则多出现于专有名词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等”附着于代词之后、普通名词之后,则多是表示复数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复数的“等”用例较少,且只能出现在代词之后,这说明助词“等”的此类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表示列举的用法成了助词“等”的主要功能。助词“等”的用法的发展脉络可以图解如下:

[1]刘公望.试论“等”和“等等”的词性及语法功能[J].新疆大学学报,1988,(1).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杨淑璋.代词“等”和“等等”的一些用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1).

[5]张谊生.助词与相关格式[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6]朱军.列举助词“等”及相关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1).

On the features of the sentence structure and semantics of the auxiliary word“D eng等”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CHEN Xiu-lan
(College of L iterature and Arts,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 ianyang,Sichuan 6210100,China)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there are two usages about auxiliary word“Deng等”, which are enumerative usage and the plural usage.The enumerative“Deng等”adheres to the single ormultinomial proper nounsor to the common nouns.It indicates three types of relations,that is,selective illustration,unfinished listing and detailed listing.It serves as a centralword more than a modifier.The plural“Deng等”only adheres to the single pronounsor to the nounswhichmeans respectfulormodestor to the common nouns.It shows two typesof relations:the s imilar polymerization of the internal relations among groups and the equivalent similar polymerization of each other.It serves as a centralword more than amodifier.The enumerative“Deng等”is used earlier than the usage of the plural“Deng等”.

auxiliaryword“Deng等”;sentence structure;semantics;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H031

A

1672-9021(2011)01-0061-07

2010-12-16

[责任编辑阳崇波]

陈秀兰 (1968-),女,四川绵阳人,西南科技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中国语言文字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佛经的梵汉对勘研究,汉语史。

猜你喜欢
助词复数司马迁
评析复数创新题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求解复数模及最值的多种方法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引入
复数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