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盐巴都出了问题

2011-11-06 07:07文/于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盐巴福岛核电站

文/于 坚

如果盐巴都出了问题

文/于 坚

于坚著名诗人,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在几近再次经历一场二战的大灾难面前,日本确实很冷静,冷静到冷酷的程度。

据说,福岛核电站是由几十位50岁以上的人,在里面坚守、清理。而且有人已经死了。对如此残酷的事情,日本社会的反应好像是理所当然。我已经五十多岁了,对这种事情很难接受。这意味着:最危险的事情,日本的态度是可以由那些身为爷爷奶奶父母的人去承担。

在中国的道德文化中,这种事情有违孝道。起源自西方理性文化的公民社会的道理之一是实用,50岁以上的人没有利用价值了,赴死也是应当的。我不由想起日本电影《楢山节栲》中年轻人将老人背到山上去等死的凄凉场面。这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很难说。在中国文化中,就是爷爷奶奶们自愿组织敢死队,儿女们也不准啊,否则有何颜面面对江东父老、列祖列宗?

我的意思是,公民社会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其实它的创造力恰恰来自非理性的冲动)更使之不是那么简单地非此即彼,模式统一。如果在“少年中国”的时代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精英,也像日本人一样,以为《楢山节栲》顺理成章,这意味着“孝”道在中国已经岌岌可危了。

今天,“少年中国”“救救孩子”已经不是一百年前的口号,而是成为现实。“孝道”“50岁以上的中国”正在被市场和城市化日益边缘化(老母80岁生日时,我想去市中心给她买件衣服,却怎么也找不到她的“时装”,几乎所有时装只为青春和成功设计)。这种前景对于中国是理性的进步还是非理性的?

精英们借抢盐事件再次对中国民众进行了鲁迅式的指责,“丑陋的中国人”再次使许多精英获得了“比你较为神圣”(林毓生语)的优越感。但是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为什么那么一个缺乏常识的谣言能够迅速扰乱人心,仅仅因为民众愚昧么?当时,我有位朋友拒绝去商店抢盐,他的理由是,盐巴就是天,如果盐巴都出了问题,那么就不是抢几包盐的问题了,那就是天要塌了。他相信天不会塌,杞人忧天,一笑了之。但是,这些年一再发生的许多事情,使“杞人”越来越多,因为这些事情都是与“天”有关的事。比如,毒奶粉、瘦肉精、医疗黑幕;比如拆迁,出门一趟,回来你的房子就被扒了……这些事情,都是关天之事,民以食为天嘛(食是象征性说法,包括衣食住行等日常过日子的基本资料)!如果这个天得不到社会的决不容丝毫含糊的保障,社会如果听任那些肇事者本应就地正法的事情长期泛滥、屡禁不绝,那么,就怪不得民众成为“杞人”。如果人对天已经发生疑虑,日常生活像抽签一样,没吃到瘦肉精算你走运,那么“盐巴吃不得了”的谣言一起,民众想到的就是“叫天天不应”,只有自己为自己负责。那些抢盐的人其实不是愚昧,他们只信任自己的经验。

最该抢盐的日本没有抢盐,很简单,他们相信就是地震了,天也塌不下来。

地震海啸已经退去,但是核电站依然在肆虐,世界有点无可奈何。我以为这种伟大的高科技产品应该有超自然的本事,不是有官员说可以保证一万年嘛。三十年前,我们还崇拜东芝索尼到疯狂的地步,现在已经觉得国货比日本货更牛了。自信当然很好,但保质期一万年,哪位顾客可以活到那个时候来证实?当年建造福岛核电站时,也是信誓旦旦,保证万无一失的。如果它老实告诉不确定,谁还在福岛买房子?有位日本妇女说,如果早知道核电站会爆炸,她是绝对不会住在那里的。即使那个岛叫福岛。

惟一可以证实的是,福岛的灾难,用来救它的东西是最古老的水,载过诺亚方舟的那种水。这东西可不是高科技。可是,如果水出了问题……

猜你喜欢
盐巴福岛核电站
如果离我不远的核电站出现泄漏该怎么办
盐马古道(组诗)
林忠成的诗
核电站护卫队
痛苦是盐,心灵是湖
核电站阀门紧急采购系统的构建
核电站阀门紧急采购系统的构建
拒绝福岛
绿皮车是高铁时代不能少的“盐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