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新型矫形外固定器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护理

2011-11-08 06:45杨素彦林倩朱丽敏魏改燕
河北医药 2011年17期
关键词:钢针矫形马蹄

杨素彦 林倩 朱丽敏 魏改燕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CF)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足部先天性畸形,其发病率约占0.1% ~0.3%,男孩发病率约为女孩的2倍,单侧多于双侧,以前足内收、足内翻、跖屈和马蹄足为特征[1],其治疗方法很多。本科利用自己研制的足新型矫形外固定器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本科应用新型足矫形外固定器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106例(130足)。其中,男76例,女30例;左侧80足,右侧50足,双侧24例,单侧82例。年龄0.5 ~3.0 岁,平均年龄1.6 岁。

1.2 外固定器组成 每根拉杆均有旋转的可以调节长短长螺母,螺母螺距为1 mm,这样对足可以进行缓慢、持久的延长或加压,纠正手术后足的残余畸形。见图1。

图1 足新型矫形外固定器的组成示意图

1.3 方法 根据年龄大小,畸形严重程度,足部病理变化,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2]。畸形较轻、年龄较小,可手法被动矫正的患儿,应用保守方法治疗,同时应用微型外固定器矫形固定。独立行走后的较大年龄儿童及手法不能完全矫正的患儿,先行软组织手术充分松解、再肌力平衡、移位,将足固定于中立位,安装外固定器,维持手术的矫形。轻、中度足的畸形,可以采取术中一次性完全矫正;严重的足畸形或复发畸形,完全矫形后足部皮肤血运有障碍时,可先行部分矫正,待术后1周,足部肿胀消退后再通过外固定器持续、缓慢的延长牵引或一侧延长牵引、对侧同时加压逐渐矫正残余的畸形。根据畸形严重程度,外固定时间3个月左右。

2 结果

本组9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5年(其中65例随访2.0~3.5年,33例随访0.5~1.0年)。根据随访时足外形、行走时足底负重情况、足部各关节活动度,评估标准分优86例(94足)、良17例(32足)、可3例(4足)、差0例。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因患儿年龄较小,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说明手术目的和意义,护士利用图书、健康教育资料向家长讲解有关疾病知识,术后护理要点,使其更好地配合,对矫形的成功至关重要。儿童处于不同的生长期其心理需求不同。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允许家长陪护,尽量满足其生理需要;对较大的患儿护士要主动接近,利用治疗的空余时间与患儿一起做游戏、讲故事,创造良好的环境,消除其恐惧心理,鼓励其接受治疗。并且把治疗成功的病例介绍给家长,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取得手术成功。

3.1.2 患足皮肤准备:手术前手法按摩对手术后矫正畸形有很直接的意义[3]。患儿术前先矫正前足内收、内翻,再矫正足下垂。方法:①指导家长一手握住患足足跟,另一手将前足牵拉至外展、外翻位,维持1~2 min。②一手握住小腿,用一手手掌托住患足足底,使下垂的足逐渐背曲并维持1~2 min,直至矫正足下垂。3~4次/d,用力轻柔.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防止发生骨骼损伤。由于患儿足外侧长期着地摩擦,造成局部皮肤角化增厚或形成胼胝。为了减少手术后皮肤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患儿住院后开始用温水泡脚,2次/d,20~30 min/次,以软化坚硬的皮肤,为顺利手术创造条件。术前1 d常规备皮,剪趾甲,穿上清洁袜套。注意保护手术部位皮肤,避免破溃、蚊虫叮咬,影响手术进行。

3.2 术后护理

3.2.1 生命体征观察:术毕患儿返回病房,全麻未清醒时,迅速过床,取平卧位,肩下可垫一软枕,尽量使头后仰并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备好负压吸引装置,一旦有呕吐物立即吸除,以免呛吸气管发生生命危险。给予氧气吸入,使患儿尽快清醒;患儿即将清醒时,可能出现躁动,此时应加强监护,防止意外情况发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详细记录液体出入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2.2 患肢观察:术后应抬高患肢15°~30°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4]。要密切观察患足的皮温、色泽、甲床红白反应及患足屈趾、背伸活动,患足有无血运障碍、感觉有无异常或剧烈疼痛、麻木感等症状,如患足出现皮肤苍白、紫绀、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定时检查外固定器、螺栓、钢针有无松动,保持外固定器有效固定,以免支架松动影响患足矫正。钢针末端妥善处理,避免划伤对侧肢体皮肤。如为双侧患足同时矫形,两个肢体之间用软垫隔开,以免两个外固定器磕碰,影响矫形。

3.2.3 正确使用外固定器:婴幼儿正处于迅速生长阶段,每隔3、4周松开外固定1次,调整外固定器的松紧度,适应婴幼儿肢体增长、增粗的变化。足部重度畸形或复发畸形,完全矫形后足部皮肤血运有障碍时,行部分矫正,残余的畸形术后1周根据肢体肿胀消退程度,开始矫形。方法:将每个延长阀用胶布依次编号并标明旋转方向,根据患者的耐受力旋转外固定器上的延长阀进行矫正。每天旋转速度1~2圈,分4~6次完成。注意不要旋转方向错误,禁忌某一部位旋转过度或遗漏,造成外定固器牵伸复位过程中应力集中,损伤关节软骨。指导患儿家长正确的矫正顺序为先矫正前足内收、内翻及跟骨内翻、最后矫正踝关节的屈曲畸形。指导患儿家长在矫正过程中不可私自加快矫正速度,以免拉伤韧带、关节囊、骨骺等,出现矫正的不良反应。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足的皮温、色泽、甲床红白反应及患足屈趾、背伸活动,有无血运障碍或麻木感等症状,一但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3 并发症预防护理

3.3.1 针道感染:是外固定器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可继发化脓性感染[5]。因此,要保持针孔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渗湿敷料。针眼周缘的纤维痂皮具有屏障作用,可防止细菌及污染物进入针道,注意不要擦掉;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床铺和伤肢外固定架清洁卫生。术后3 d针眼每日用碘伏棉签消毒1次,消毒液蘸取过多,可顺针眼渗入皮下引起组织坏死,应高度注意。消毒时应一针孔一棉签,不得重复和交叉使用。出现针孔感染者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减少活动,应用抗生素。本组跟骨克氏针轻度感染1例,换药治疗后愈合。

3.3.2 钢针松动:是常见的并发症,会影响外固定的稳定,导致骨愈合不良或继发感染。其发生原因与钢针的部位、穿钉技术以及生物力学因素有关[6]。每日检查外固定器,螺钉是否松动,钢针有无移位;及时紧固螺钉,保持有效固定。本组发生钢针松动5例,对于已发生的病例,经过拧紧螺丝、及时调换钢针均得到纠正。

3.3.3 压疮的预防:因使用外固定器矫形长期卧床,应做好压疮的预防。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建立翻身卡,定时翻身;必要时卧气垫床;软垫垫于踝部,足跟悬空,预防足跟压疮[7]。

3.4 功能锻炼 本组患儿年龄偏小,不能很好配合,家属的积极参与,对患儿的功能锻炼效果至关重要。充分做好患儿家属工作,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共同对患儿实施功能锻炼。术后第2天年龄较小的患儿被动活动足趾;年龄较大的患儿,帮助或指导患儿做足趾的伸屈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指导和帮助合作的患儿,做股四头肌的收缩、舒张运动,使肌肉保持一定的张力,防止肌肉萎缩。活动次数、强度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以患儿能忍受疼痛为准。

4 出院指导

足新型矫形外固定器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外固定维持3个月左右,需携带固定器回家。告知患儿家属,保持外固定器架各部位正确连接的重要性,每隔3、4周来院复查,调节外固定松紧。出院后碘伏棉签消毒固定钢针的针眼处1次/d,保持局部清洁,预防针道感染。

1 龙启美.胫骨前肌外移改良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术后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9,15:66-67.

2 王汉林,李亚洲,杨永焱,等.新微型足三维矫形外固定器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6875-6877.

3 陈丽珊,汤垂丽,谢玫玲,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正术的护理.吉林医学,2006,27:637-638.

4 王俊,谢冬梅.Il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马蹄内翻足的护理.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623-624.

5 潘淑琴.杨华清,彭爱民.双侧胫骨延长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5-216.

6 沈红维.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儿童马蹄内翻足的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73-74.

7 刘晓利.老年骨折患者围术期压疮护理管理.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0-111.

猜你喜欢
钢针矫形马蹄
矫形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蹄子与北海道男人的选择
吃“马蹄”
小魔术之钢针隔杯入鸡蛋
鸡蛋里的钢针
马蹄岛(男中音独唱)
一种冰雪防滑鞋
矫形工艺对6N01-T5铝合金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不同温度矫形的7N01铝合金接头组织性能分析
河口动物 马蹄蟹